第四章 阿以开战

阿以开战积怨多,兵戎相见燃战火; 转胜为败阿拉伯,有苦难言对谁说。

面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挑衅和对外扩张,阿拉伯联盟各国在国内人民的推动下,决定集体出兵巴勒斯坦,实施他们所谓自卫反击的“马斯塔计划”。第一次阿以战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巴勒斯坦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1948 年 5 月 15 日凌晨,也就是在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

联盟 5 个成员国在关于组建联军司令部的计划未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就分别

出兵,对以色列军队展开了激战。当时埃及出兵两个旅,共计 1 万多人,其中包括装备有“谢尔曼”式坦克的装甲部队,5 个步兵营,1 个炮兵团,1 个机枪连。另外,还有 15 架战斗机实施直接航空火力支援。其部署和目标是:

以 1 个加强旅沿海岸公路推进,占领特拉维夫;另一个旅进攻内陆,占领耶路撒冷。叙利亚军队以两个机械化旅实施进攻,主攻方向直指加利利方向。外约旦出兵 4500 多人,伊拉克和黎巴嫩各出兵 3000 多人。他们分别从南、北、东三面向以军据点发动猛攻。

战争的头一个月,阿拉伯国家军队节节胜利。以军拼死顽抗,还是阻挡不住阿拉伯国家的胜利进军。埃及军队在西奈部队司令艾哈迈德·阿利·马瓦维将军的率领下,从阿里什分南、北两路进发。南路第四旅经过比尔谢巴、希布伦向耶路撤冷南郊攻击。北路第二旅由穆罕默德·纳吉布上校率领,沿海岸公路通过加沙向特拉维夫出击。由于以军在特拉维夫南面阿什杜德一地拼死顽抗,埃军改变目标,进攻南方的内格夫,控制了这一地区的所有重要公路,歼灭以军 1000 多人。

伊拉克部队一个旅和一个装甲团渡过约旦河后,相继占领纳布卢斯、杰宁和离地中海只有 10 英里的图勒卡姆。以色列面临被拦腰切断的危险。它趁伊军后勤供应困难,向杰宁城反扑,但没有成功。叙利亚部队在东北部陆续攻克了一些犹太居民点,在地加尼亚一地同以色列部队发生激烈的战斗。黎巴嫩部队在北线马尔基亚也与以军打响了。

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一心想夺取耶路撒冷。战争打响后,阿拉伯军队就直捣这个城市。5 月 18 日,约军占领耶路撒冷旧城阿拉伯人区,同时包围旧城的犹太人区。接着又派一支部队攻占了耶路撒冷通往海岸平原公路上的要地拉特伦,切断了以色列的增援。5 月 28 日,耶路撒冷旧城犹太人区被迫投降;耶路撒冷新城区被围的以色列军也十分危急,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

战局的发展,对阿拉伯国家非常有利,以色列四面楚歌,危在旦夕。以军头目惊呼:“以色列部队已处于危机的边缘”,如“不增加人员,不得到更多的装备的话,就没有再支持下去的希望了”。在这紧急关头,梅厄又匆忙飞到美国求援。她在那里受到美国犹太人的热烈欢迎。她对他们说:“掌声保不住以色列的生存。战争不能靠演讲,宣言或是泪水取胜。时间是关键, 不然鼓掌将是空的。”“没有美国的帮助,我们就不能继续下去了。”梅厄终于带回了约达 7500 万美元的巨款,用来购买武器。

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为了组织有效的进攻,给阿拉伯军队以有力的打击,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给以色列联大代表埃班发出一份急电:“以色列急需几星期的喘息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美国完全了解以色列的困境,它操纵安理会安排了为期四周的停火。早在战争爆发后第三天,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就在安理会上颠倒是非,指责阿拉伯国家违反联合国宪章发动“侵略”,并提出停火的提案。他声嘶力竭地说,巴勒斯坦局势构成了“对于和平的威胁”,要求联合国对阿拉伯国家“采取制裁和武力行动来制止战争”。

作为老牌的殖民主义者,英国起初由于不甘心被美国挤出巴勒斯坦,想利用阿拉伯国家来反对美国,以维护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战争爆发后,英国除供给埃及、叙利亚、外约旦武器和弹药外,还派 37 名英国军官到外约旦阿拉伯军团直接指挥战斗,其中包括担任军团司令的格拉布。因此,在安理会上英国代表卡多根反对美国提案,表示英国目前无意采取任何不利于阿拉伯人的步骤。英国的意见获得了安理会一部分成员国的支持,美国的提案因而未获通过。

英国人的态度激起了美国的反对。在杜鲁门政府的授意下,美国新闻界发动了“20 年来最严重的反英运动”。美国参议员布鲁斯特甚至主张,欧洲复兴计划给英国的财政援助“应重作考虑”,“以决定美国对那些在成功湖和中东明显强烈地反对美国政策的国家援助到什么程度”。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英帝国日趋衰落,它们在政治上。特别是在经济上有求于美国,同时考虑到阿拉伯国家在对以色列的战斗中已取得一定胜利,可以借此和美国分庭抗礼,便同意在不提对阿拉伯国家制裁的前提下实现停火。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还特地召见美国驻英大使,设法消除双方分歧。贝文特别解释说,给阿拉伯国家的武器是履行原订条约的义务,“英国在中东的政策是维护抵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的堡垒,保护对西方国家至关重要的石油资源”。

为了修补和美国的关系,5 月 27 日,英国在安理会上按着美国的旨意提出了实现四个星期停火的方案。英国代表并表示将立即采取措施使英国不再介入战争,其中包括:撤走阿拉伯军团内英国军官,停止供给阿拉伯军团的津贴,停止供应阿拉伯国家武器弹药。当时阿拉伯国家弹药奇缺,阿拉伯军团的弹药储备只够用一个星期。英国这些行动,无异于在阿拉伯国家的背后戳上一刀。阿拉伯军团司令、英国人格拉布事后也承认,英国的这种做法, “使约旦军队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

英国提出的巴勒斯坦停火决议案,在 5 月 29 日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阿拉伯联盟最初拒绝停火,但在英美强大的外交和政治压力下最后被迫同意。经伯纳多特斡旋,阿以双方在 6 月 11 日起实行停火,停火后,由于英国停止武器供应,阿拉伯国家只得向欧洲市场购买一些质量十分低劣的武器。像埃及买到的是 1912 年的毛瑟枪和一些过时的手榴弹,这些武器很容易走火和自爆。同时由于阿拉伯国家领导集团之间互相倾轧,争权夺势,”官兵的战斗情绪也日渐衰落下来。

和阿拉伯国家的情况相反,以色列却利用四个星期的停火机会进口大量武器,扩充实力。它从美国运来了轰作机,从法国运来了坦克和大口径火炮, 从捷克斯洛伐克运来了麦塞什密特式飞机和坦克。军队的数目也大大增加了。开战时完成训练的 6000 名士兵,经过 3 个星期的战斗,伤亡了 2500 人。

到 6 月 6 日,总兵员只有 4 万人,其中战斗部队不过 2.3 万人。最重要的问题是确保兵员、武器、弹药和粮食的数量。为此,以色列政府下达了如下的命令:

——征集 17 岁的男女接受两个月的训练;

——招募 36 岁的男女服现役,动员 42 岁以下男子构筑工事;

一 35 岁以下已婚男子即使有两个以上抚养者也要服兵役。

另外,由于联大安理会的停火决议未对适合服兵役的移民加以限制,所以以色列在停火期间半公开地进行了移民。

此外,为了加强部队的进攻和防御能力,以色列政府除了加强现有部队的正规训练外,还设立了 4 个军区,明确了各军区所分担的作战地域。第一军区(北部军区)负责加利利和萨马里三角地带的北部边境。第二军区负责萨马里亚三角地带的东部边境。第三军区负责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两地区和两城市间的公路。第四军区(南部军区)担任内格夫沙漠地区的防务。由于加紧扩“军备战,以军人数从战争开始时的 3 万人迅速增加到 6 万人。到 7

月 9 日,以色列国防军的陆、海、空三军基础已经形成。

在停火期间,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实力虽然也有所增长,但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很快地就发生了有利于以色列的变化。英国看到不可能利用阿拉伯国家阻挡美国抢夺巴勒斯坦,就另施诡计,煽动外约旦国王阿卜仕拉吞井联大分治决议划给阿拉伯国的巴勒斯坦土地。这样既可以通过外约旦把这部分土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又可以挑起外约旦同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分而治之、继续维护自己殖民利益的目的。英国这一阴谋正合阿卜杜拉的心意。这个贪婪的国王早就凯觎巴勒斯坦,梦想建立一个“大约旦王国”。还在联大通过分治决议之前,阿卜杜拉和梅厄就进行过两次秘密会谈。

据西方及中东地区一些报刊日后透露,1947 年 11 月初,阿卜仕拉背着其他阿拉伯国家来到约旦河东岸纳哈拉伊姆水电站的一间房子里和梅厄会晤,和盘托出他的计划:他准备接受联合国分治巴勒斯坦的方案,并将接管按分治计划成立的阿拉伯国,把它并入外约旦,然后同犹太人的国家达成和平协议。他还表示,他将永远是犹太国家的朋友。

战争爆发前,双方又进行了接触。

1948 年 5 月 10 日,也就是在战争爆发前 5 天,梅厄身穿阿拉伯妇女的传统服装,披着面纱,在半夜里悄悄来到安曼阿卜杜拉的汽车司机家里,同阿卜杜拉进行了第二次密谈:

梅厄:你终究背弃了对我的诺言吗?

阿卜杜拉:在我作出诺言时,我认为我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且能够按照我所认为止确的去做。但是,这以后我认识到情况变了⋯⋯

梅厄:难道你不了解,我们是你们在这个地区的唯一盟友?其他人都是你的敌人?! 阿卜杜拉:是的:这我知道。但我有什么办法呢?事情不决定于我。

梅厄:你必须明白,如果战争强加给我们,我们将投入战斗,并获得胜利。

阿卜杜拉:是的,这我知道。战斗是你们的责任。但你们为什么不等几年呢?放弃你们自由移民的要求。我将要接管整个国家,你们将在我的议会里有自己的代表。我一定很好地对待你们,这样就不会打仗了。

当然,犹太复国主义者是不愿意归顺阿卜杜拉的。因此,会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早在战争发生数周前,英国就通过外交大臣贝文暗中告诉阿卜杜拉,如果一旦同犹太人发生战争,英国期待他占领划归给阿拉伯人的巴勒斯

坦的部分土地。因此阿卜杜拉在战争开始后念念不忘实现他的“大约旦王国” 计划。停火后,阿卜杜拉在英国唆使下立即着手并吞巴勒斯坦的剩余土地。他首先争取了巴勒斯坦的名门望族,让他们出面提出巴勒斯坦阿拉伯区与外约旦合并的意见,任命了亲约旦的人为耶路撤冷总督。6 月底,他出访埃及和沙特阿拉伯,亲自向他们提出了合并的建议。

然而,埃及国王也像阿卜杜拉一样,心怀鬼胎,也有自己的打算。法鲁克国王出兵巴勒斯坦的部分动机是,想占领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土地,免得巴勒斯坦全部或大部分落人阿卜杜拉手中。埃及总理努克拉希曾公开向部队动员说,这次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占领土地,达到政治上的要求”。在战争期间,法鲁克国王还下令没收了一船经苏伊士运河运给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火。阿卜杜拉几经交涉也无济于事。

当阿卜杜拉提出合并巴勒斯坦的建议后,法鲁克根本置之不理,却支持一些巴勒斯坦人成立巴勒斯坦“行政管理理事会”,和外约旦唱对台戏。这样,阿拉伯国家的统治集团在停火期间卷入了内部纷争,对停火结束后的军事行动,没有认真进行准备,更没有进行什么有效的协调,从而上了帝国主义的当,在后来的战争中吃了大亏。

且说以色列军队,在停火期间不仅加紧购置重型武器,而且为:了有效地提高战斗力,还实现了国防军的真正统一。过去,“哈加纳”作为正规军, 是以色列军队的核心;“伊尔贡·兹瓦伊·卢米”和“斯特恩帮”①作为非正规军,独立于“哈加纳”之外从事战斗。6 月 28 日,陆军举行了对国家的效忠宣誓,“伊尔贡·兹瓦伊·卢米”的大部分成员也宣了誓。整个以色列陆军实现了实质上的统一。由本一古里安担任总司令,总参谋长为雅科夫·多利准将,作战部长是 30 岁的伊加尔·雅丁,35 岁的哈依姆·拉多金准将和27 岁的英德凯·莱蒙中校分别就任空军司令和海军司令。军制采用英国式的。实施了军衔薪金制和惩戒令,以色列国防军由此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1948 年 7 月 9 日,四周停火到期。以色列即组织了步兵、装甲兵、炮兵和空军首先在中部沿海平原发动进攻,占领了卢德和腊姆拉两城。接着又在北部夺得了下加利利的重镇拿撒勒。战斗持续了 10 天,以军共侵占了 10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自 7 月 9 日开始,至 7 月 18 日结束,是为期很短的一次进攻。主要战斗在戈兰和加利利展开。最高司令部在停火期间制定了 4 个进攻计划。第一个进攻计划旨在加强特拉维大的阵地,夺回通往耶路撒冷的公路;第二个计划是为了从北部的胡拉湖南侧地域击退叙军;第三个计划是为了击退拿撒勒地区和加利利北部的考克吉军队;第四个计划是为了夺占耶路撒冷旧城。与以色列相反,阿拉伯各国只追求各自国家的政策目标,没有一个总的作战计划。因此,在战争的第二阶段,一开始就出师不利。

在战争进行中,尽管阿拉伯国家下层官兵英勇奋战,但统治集团却腐败无能,指挥又不统一。名义上阿卜杜拉充任阿拉伯武装部队总司令,统率 5 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实际上多数国家不听他的指挥,各打各的。在以军大举进犯的时候,阿拉伯军团司令、英国军官格拉布借口军团后勤供应困难, 需要缩短战线,不但没有组织部队抵抗,反而命令部队后撤。埃及、叙利亚

① 犹太复国主义恐怖组织。

等国对阿拉伯军团此举甚为不满、阿卜杜拉本人也受到了谴责,在安曼,一大群阿拉伯示威者围住了阿卜社拉的王宫,高呼要打败以色列,他们怒斥阿拉伯军团出卖了阿拉伯人民。

这次进攻,以色列虽有所得逞,但内部虚弱,急需补充兵力和物资,否则无法把战争支撑下去。于是,美国又操纵安理会,在 7 月 15 日通过了它提出的无限期停火提案。这次停火的特点是:首先,它是由美国提议的;其次, 它是一种命令式的停火,而非双方协商的停火,不容许持异议,否则就给以严厉的经济制裁;另外,这次停火未规定期限,双方都认为它只不过是单纯的停止射击。以色列政府尽管受到军队的激烈反对,但它仍然同意了这次停火。阿拉伯一方尽管有伊拉克、叙利亚的反对(它们认为应当规定停火期限), 但最终也同意了停火。

7 月 18 日下午 5 时 30 分(当地时间),停火生效。停火监督委员会主

席怕纳多特①手下有 300 名英、法、比利时军官和 10 名瑞典军官,还有 18 架飞机、4 艘船舶、一批机械化部队和无线电台。这些人员广泛地分布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境内。但是,9 月 17 日伯纳多特在耶路撒冷被以色列非正规军队“斯特恩帮”的分裂派成员暗杀了。他的后任是美国黑人拉尔夫·本奇博士。

第二次停火确实又给以色列带来了很大的好处。美国和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除给以色列大量军援外,还积极发动国内的犹太人向以色列移民; 此外还派各种“志愿兵”前往以色列助战,其中有许多并不是犹太人,阿拉伯国家所对付的敌人是受到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垄断资产阶级支持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以色列总理兼武装部队司令本一古里安事后供认:“没有人知道第二次停火要延续多久,但这个阶段是被充分利用了,国防军得到了训练、扩建和装备。力量经常在加强。”“到 10 月初,现役军人达到 79889 人。海

空军和炮兵有了很大发展,海军达到 2417 人,空军 4377 人,炮兵 3718 人。在巴勒斯坦战争进行过程中,英国虽在安排停火方面同意了美国的意

见,但在划分以色列国和阿拉伯国的边界问题上,一直与美国的打算大相径庭。英国想改变联大分治计划,把巴勒斯坦南部的大片地区内格大划归阿拉伯国,然后再并入外约旦,从而保持自己对该地区的控制,使苏伊士运河区基地和英国在西亚的势力范围联成一片。而美国则力图扩大以色列的疆土, 使自己在中东获得一个新的坚强的阵地。因此,英美双方围绕内格夫地区的归属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新老殖民主义的角逐几乎表现在各个方面。英国开始时着重对联合国委派的调解员怕纳多特施加影响,企图通过他改变联大分治计划。伯纳多特赴任途经巴黎时,英国驻法国代办阿什利·克拉克就奉英国政府之命特地前往访见,向他表示,他的调解使命如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对联大分治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克拉克还明确提出,北纬 31 度以南的内格夫应划归外约旦,不能给犹太人;耶路撒冷也应划给外约旦。并表示阿拉伯人可用西部加利利对调。

在英国的促使之下,早在第一次停火期间,怕纳多特就建议巴勒斯坦和外约旦组成经济联盟;犹太国和阿拉伯国领土划分作如下调整:联合国决议

① 瑞典红十字会主席,在 1948.年 5 月 14 日联合国大会上被任命为联合国巴勒斯坦调解员,停火监督委员会主席。

中划给犹太人的内格夫改归阿拉伯人,划给阿拉伯人的西部加利利改归犹太人;那路撒冷不实行国际化,改属阿拉伯人,城内犹太人区实行自治;划给阿拉伯人的海法港改为自由港。以色列强烈反对伯纳多特计划,并声称这个计划代表了英国的利益,放弃内格夫,将使以色列的面积减少 1/3。英国的做法也遭到美国强烈反对,7 月,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纲要点特地写明:民主党政府不同意对以色列的边界作任何改变,除非这些改变为以色列所接受。

在美国的反对下,伯纳多特的建议不了了之。美国不仅在联合国大会上和英国进行辩论,而且还策动以色列向内格夫发动进攻,侵占土地,以便造成既成事实。对此,以色列总理本一古里安心领神会他说:“我对联合国没有丧失信心,但真正算数的是我们这里的行动⋯⋯我们在南方的成功将影响联合国的意见。”

在美国的纵容和支持下,10 月 15 日,以色列悍然破坏第二次停火协议, 向内格夫等地发动进攻。第二次进攻主要由两次作战组成:一次是对埃及的进攻,另一次是对北加利利的进攻。两次进攻都是在 10 月份进行的。为了集

中使用兵力,以军在第二次进攻中编成了由 3—4 个旅组成的支队,地面部队同空军协同作战。

10 月 22 日以军夺占海岸地带的贝特·哈南和切断埃军的后方补给线后, 埃军依靠海上运输坚持战斗,新组建的以色列海军同埃及海军进行了较量, 击伤了埃及的 3 艘小型船只。贝特·哈南以北的埃军丧失了战斗意志,阿什

杜德于 10 月 27 日被以军占领,阿隆上校指挥的这次进攻之所以能以与敌对等的兵力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色列已掌握了制空权和“派尔马契”旅多以机械化部队实施包围作战,而埃军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的防御战术呆板,纵深浅,缺少足够的反冲击部队,步兵实施反冲击时也无火力支援,通讯不畅影响了有效地对部队的指挥。

在 10 天进攻期间,考克吉的军队丧失了包括拿撒勒在内的南加利利,撤至北加利利山区。以军总参谋部决定击退考克吉军队。占领北加利利。和考克吉军队作过战的卡梅尔上校担任这一名为“希拉姆”行动的作战任务。这次作战行动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对南部方向实施牵制作战,与此同时, 从培尔希哈和萨费德进攻萨萨。第二阶段,占领萨萨后进攻胡拉谷地。在这次作战中,以色列空军担负轰炸主要目标和支援地面作战的任务。这是以色列空军的首次集中使用。

10 月 28 日下午,空军首先实施航空人力准备。黄昏“希拉姆”地面作战开始。考克吉军队判断以军主攻方向指向南部,因而将部队移向北方。卡梅尔上校于 28 日黄昏对主攻正面发起进攻,31 日下午占领萨萨,尔后继续北进。阿军溃散,以军于 31 日下午 6 时占领胡拉谷地。同时,黎巴嫩边境正面的部队也占领了北自利塔尼河南至马利基亚的地区。

以军作战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计划周密,神出鬼没,善于伪装。10 月 15 日,以色列向内格夫进军时,它首先派出车队佯装运送非军事物资给内格夫的犹太居民点,晚上 6 时借口埃及人攻击车队,在卡拉提亚交通路口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然后立即进攻法卢贾据点的埃及守卫旅,遭到埃军的有力反击,未能得逞。法卢贾西边的另一重要据点胡来卡特以及比尔谢巴, 马杰达勒等地则被以军攻占。以军把这些地区内的 3 万多名阿拉伯居民统统赶了出去。

以色列攻占了胡来卡特之后,驻守在法卢贾的埃及旅 2500 人处于以军包

围之中。受围的全体官兵顽强战斗,坚守 3 个月,拒绝以军多次招降,直到签订停战协定后方撤出。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当时是该旅的参谋军官, 他领导部队多次发动了猛烈的反攻。有一次以军从两处突人埃军阵线,纳赛尔带领士兵激战 5 小时,击退了以军的进攻,解除了全军覆灭的危险,获得“法卢贾之虎”的称号。

1948 年 10 月 19 日,安理会又一次通过了停火提案,但以色列置之不理。

10 月 26 日,安理会应埃及要求,在巴黎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以色列对内格夫的侵略。英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大举进攻的行动深感恼怒,它在会上提议,以色列应从内格夫撤出,不然的话,联合国应对以色列进行制裁。英国的提案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但是,安理会在美国一再坚持下,删掉有关制裁的内容,于 11 月 4 日通过一项一般性提案,提请争执双方“注意”撤

回到 10 月 15 日前的位置。这项提案对有美国作靠山的以色列根本不起任何约束作用。11 月 30 日,英国又拐弯抹角地提出阿以边界应在“互惠”的基础上重新划定的意见,再次遭到美国的拒绝。

12 月 2 日,安理会讨论以色列加入联合国的申请时,美国代表力主该届联大接纳以色列为会员国,并以美国建国时边界也未确定为例,说明不能因以色列边界未定而拒绝其申请,英国代表坚决反对美国的意见,提议对以色列的申请无限期地推迟讨论。结果以色列的申请没有获得通过。

12 月 3 日,英国在安理会上又提出把联大分治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并入外约旦,美国声明不能予以支持,提案被否决,英国于是改变主张,设法将已为阿拉伯军团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土地划归外约旦,造成既成事实。

12 月 13 日,在英国的操纵下,外约旦议会通过了兼并约旦河西岸土地的决议。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和以色列却在“制订把埃及军队赶出内格夫的计划”。

12 月下旬,本一古里安同挂着联合国观察员牌子的美国将军威廉·赖利进行了一次谈话。谈到准备向内格夫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时,本一古里安问赖利:“你如处在我的境地,难道会不这样干吗?”赖利回答说:“当然, 你没有挑选的余地。”

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有恃无恐,于 12 月底又出动 5 个旅,向驻守在内格夫的腊法和奥贾一带的埃及部队发动了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以军于 12 月 28 日攻占边界重镇奥贾后,以军前线头目阿隆即令部队越过边界侵入埃及领土西奈半岛。对此,英国十分恼怒,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殖民利益,它通过英国政府向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碟,威胁说它要按照 1936 年签订的英埃条约“保卫”埃及领土。美国总统杜鲁门也认为此举过火,为了照顾英国的面子,要以色列撤兵。本一古里安“应美国总统的要求,命令停止战斗,并命部队立即撤出西奈半岛”。

1949 年 1 月 3 日,以军撤出西奈后,即掉头进攻腊法城。埃及驻军顽强反击,守住了腊法城。但以军夺得了城南俯瞰铁路和公路的制高点,造成了加沙埃军被包围的局面。1 月 6 日,埃及政府被迫宣布同意与以色列进行停战谈判。以色列见胜局已定,于 1 月 7 日同意停火。1 月 12 日,埃以双方在希腊的罗得岛开始停战谈判。

美英两个新、老殖民主义者,在战争过程中又争夺又勾结,为了瓜分巴勒斯坦,几经周折,总算达成如下的交易:把巴勒斯坦分成两部分,英国承

认以色列属美国势力范围,美国承认约旦河西岸属英国势力范围。

1949 年 1 月 29 日,英国宣布给予以色列事实上的承认。美国在英国承认以色列两天之后,宣布了对约旦法律上的承认。

但是,英美在内格夫问题上的矛盾并未完全解决,内格夫南端尚在英国支持的阿拉伯军团手中。3 月 7 日,美国又支持以色列派军队夺取亚喀巴西面 5 英里的埃拉特要地,获得了通向红海的出口处,切断了阿拉伯国家在陆地上的联系。英国见势不妙,速派援军去亚喀巴。与以军对峙。以色列对此提出抗议,美国也提出强烈批评。双方关系一时非常紧张。

对此,英国在野党领袖丘吉尔在下院发言,要政府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歇手。丘吉尔说:“继续战争会与美国发生冲突,并可能引起外约旦领土的丧失。”英国政府权衡利弊,作了让步,向以色列作出保证,对其占领内格夫南端“不加干涉”。英国在和美国较量中采取守势,节节败退,正反映了大英帝国的衰败与没落。

就这样,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通过这次中东战争占有巴勒斯坦 4/5 的土地。计 20700 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还多 6700 多平方公里。这些多侵占的土地几乎等于联合国划给阿拉伯国家而积的一半,战争中有 96 万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侵略者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流落在附近阿拉伯国家。

巴勒斯坦战争后,以色列进一步投入了美国的怀抱,成为美帝在中东的重要据点。但是,老牌帝国主义英国并不甘心被美国取代,为挽回颓势,1949 年 8 月乘安理会取消对中东武器禁运的机会,向埃及、伊拉克和约旦恢复武器供应。法国抱着重返叙利亚的意图,也乘机向叙利亚提供武器。美国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主动提出举行美、英、法三方会谈,“协调”对中东的政策。3 国外长于 1950 年 5 月在伦敦开会,发表 3 国宣言,声称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同样需要维持“一定水平的武装部队”,3 国将采取行动反对任何国家改变现有的停战线。这实际上是划分了 3 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美国维护了既得阵地,使以色列霸占的阿拉伯领土合法化,同时对英法作了一定的让步。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以胜利者自居,在美国的支持下,进一步推行扩张政策,不断侵犯阿拉伯国家的领土,使中东局势愈趋紧张。正是:

以军得胜更发狂, 肆无忌惮搞扩张; 美英幕后插黑手, 中东局势更紧张。

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为恢复和保卫自己的权利,开始了新的斗争。阿拉伯在第一次阿以战争中的失败,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化了这些国家内部的矛盾。埃及七月革命爆发了。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