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影响

印度古代思想文化对世界影响最大的首推宗教。从事传教工作的印度人和外国人的互相往来,将印度的文化随同宗教一并传到国外。佛教在阿育王时代传到锡兰;东西文化交流之地的印度西北,自迦腻色迦王以来就成为佛教文化传入中亚的门户。小乘佛教自锡兰传到缅甸、暹罗、柬埔寨,大乘佛教则经中亚而传到中国、朝鲜和日本。以后随着海运的发达,由僧人和贸易商人等将大乘、小乘佛教同时传到东南亚各国。金刚乘则传到了尼泊尔、蒙古和我国西藏地区。印度教也很早就传到了东南亚各国,并与佛教杂然相处。宗教的传播对各国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以孤处大海中的日本为例,虽然日本在古代和印度并没有直接的交通往来,但佛教文化在日本却有惊人的发展。佛教思想和文化典籍——汉译佛经和中国所编选的传奇故事,经中国传入日本,对日本人的精神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日本以《本生经》为蓝本的故事集相当多,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印度文学的普及和传播方面,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史诗流传至东南亚,以后在各国均有独特的发展。从爪哇的“皮影戏”、泰国的舞蹈到吴哥窟的建筑和雕刻等,都可以发现受史诗影响的痕迹。印度诗歌、史诗、文学对各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阿拉伯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中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许多故事,均取材于印度诗歌;《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罗美,可以说就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中国唐代后期的变文、传奇乃至宋以后的平话等,均受到印度佛教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印度在自然科学方面,也为世界作出了极大贡献,其中阿拉伯数字(系印度人发明)的应用,十进位法与“零”的发现等所具有的意义,几乎是无法估量的。另外,印度的医学、天文、数学等也先后传到西方各国,对各国的科学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印度人民科学世界观的萌芽在原始公社末期的《梨俱吠陀》时代中就已出现。进入奴隶制社会开始形成系统的哲学。我们在最早的哲学著作《奥义书》中已经看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唯物主义者认为,某种物质原素(地、水、风、火、金等)或者物质的普遍本原(存在、质料、自然等)是世界的根源,而唯心主义者认为是梵、灵魂、识或不朽者等等。在中世纪,宗教占有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哲学囊括在印度教神学体系之内,印度传统地把这个时期中承认吠陀权威的六派哲学(数论、瑜伽、胜论、正理论、吠檀多、弥曼差)称为正统派,把否定吠陀权威的称为非正统派(顺世论、佛教和耆那教)。按照这些学派对于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以及它们的社会作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阵营:属于唯心主义的有吠檀多、瑜伽、大乘佛教中的中观派和瑜伽行派;属于唯物主义或者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有顺世论、数论、胜论、正理论、弥曼差、耆那教和佛教中的毗婆娑部和经量部等等。上述派别不仅在外部而且也在内部之间进行着剧烈的斗争。

在东方哲学史中,印度哲学史占着重要的地位。印度次大陆是上古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印度河、恒河流域孕育和产生的灿烂文化对人类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早在数千年以前印度的哲学、科学等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并且和希腊、亚洲其他国家互相交流。印度哲学中悠久的唯物主义传统以及丰富的逻辑范畴集中反映了印度人民的智慧以及科学思想的成就,也集中反映了印度人民群众在各个时期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经验。印度哲学在长期发展过程

中,提出和探讨了很多问题: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的实在性、人类认识的能力和途径、思维的辩证发展、语言逻辑与实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社会苦难的方法等等,这些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涉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创立过程中,曾批判改造了很多学说,这中间既包括着西方哲学的丰富遗产,也包括着东方人民智慧的结晶。马克思在其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时,曾经系统地、大量地阅读和钻研印度社会和历史的资料,最后汇集成《印度史编年稿》一书。马克思对印度的宗教和社会思想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恩格斯研究过印度雅利安人宗教的起源,并对佛教的辩证法思想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的古国。远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宗教、哲学和文化的交流。两汉以后逐渐频繁,在隋唐时达到了高潮,宋元时期更加深入, 明清时仍有发展。我国古代的佛教僧人、学者为了寻求印度的智慧曾不辞辛苦地去印度游学,印度也有大批僧人、学者来我国交流学术文化。这种频繁的接触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罕见的。印度的宗教哲学和科学思想对我国有过相当的影响。印度很多宗教哲学的思想概念通过佛教的传播成为我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宗教哲学思想在次大陆邻近的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且,在传入西亚北非后,与伊斯兰教有过交流,例如伊斯兰教中的沙菲派就曾吸收过印度瑜伽派的哲学思想。印度哲学思想在传入西方后,对近代西方哲学如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布赖特曼的人格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西方的宗教和哲学家正在大力渲染印度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派别和运动,如新吠檀多主义、喻伽神秘主义、神智学、超觉静坐及创智科学、黑天运动等等。学习和研究印度哲学有助于我们对世界哲学的发展和对西方现代思潮动向的理解。

70 年代印度哲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什么是印度哲学中活着的和死去的?”的争论。唯心主义者认为,印度哲学中活着的和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吠檀多的“梵我一如”、达摩、业报轮回、解脱以及佛教的中道、不杀生(非暴力)等学说。人们研究哲学的目的应是“净化人的意识”,达到“精神的完善”。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印度哲学中活着的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传统, 世俗主义、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当然,印度哲学史的事实说明某些唯心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曾起过政治上、认识上、哲学上的积极作用。恩格斯曾说: “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存在着两千多年的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①这也应该是我们研究印度哲学史的正确态度。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527—5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