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

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宋国贵族的后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地位低贱, 为谋生而学会了许多技艺,所以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及长,尝为委吏”(仓库会计)和“司职吏”(牧场小吏), 后升为“司空”,掌管工程,五十多岁时,任三个月的鲁国“司寇”,掌管司法。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他主张采取对旧制度有所损益的改良办法,对新兴势力有所让步,以防止根本性的变革。为此,他曾“席不暇暖”, 游说诸侯,终因不合时宜,以失败而告终。孔子的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的政治立场,决定了他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调和、折中的特点。孔子的一生, 主要是办私学,从事教育和学术工作。在他的弟子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