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气和酸雨

郭治

1971 年 9 月 23 日,夜。

在日本东京的代代木火车站附近,一群旅客进进出出。忽然,下起了雨, 那雨虽然不是很大,落到人的身上却像被小虫“蜇”了一样疼痛。姑娘们都惊叫着往车站里跑,几个孩子在雨中捂着眼睛嚎陶大哭——原来,那雨水钻进了眼里使他们感到了刺痛。

后来,在日本许多地方又多次下过这种“蜇人”的雨,这种雨还影响了当地蔬菜的生长。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雨呢?

科学家发现这种雨带有明显的酸性,便给这种雨起了个名字——“酸雨”。早在 1872 年英国化学家就使用了“酸雨”这个术语,不过那时的酸雨没有代代木车站上的雨那么酸。

人们常用 PH 值来衡量液体的酸碱程度。70 年代未,美国某地下了几次暴雨,雨水的 PH 值达到 1.5,居然比醋酸还要酸。这么酸的雨怎么能不会既蜇人又刺眼呢?

经常下酸雨,首先危害着湖泊。湖水逐渐变酸,会使湖泊里的生物受到损害。轻的时候,湖泊里欣欣向荣的水生植物便会消失,鱼卵死亡;再严重一点,湖泊里就不会有活鱼了。

酸雨使湖泊酸化了,美国阿迪龙达克山区有 217 个湖泊,其中一半都酸

化了,原来盛产的鲑鱼、鲈鱼早已绝迹。瑞典 1800 多个大中湖泊也已酸化,

其中 4000 个酸化严重,成了“水沙漠”,既无鱼游,也无蛙鸣!

酸雨还会伤害植物。酸雨落到森林里,土壤养分丢失,森林成长缓慢。在 1950~1965 年间,由于酸雨作怪,瑞典林木产量减少 2%~7%。严重的酸雨还会使树木死亡,土地寸草不生。

那么,酸雨从何而来呢?

让我们先做个“魔气”的游戏:取一束红玫瑰或其他颜色鲜艳的花,放在大玻璃罩里,然后在里边点燃硫磺。看,冒出了一股浓烟,过了一会儿, 红花变成了白花,“魔气”改变了花的颜色。

古罗马有位学者叫普林尼,在他的著作中说:“硫用来清扫住屋,硫燃烧所形成的臭气能够驱魔。”大约 4000 年前古埃及人已用硫燃烧的气体来漂白布匹。旧社会的馒头铺用黑面做馒头时,常常“熏硫磺”,那黑馒头经过“魔气”这么一熏,表面就会变得比富强粉还白。

这“魔气”就是硫磺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

酸雨和“魔气”有关。不信,咱们到酸雨严重的地方调查一下吧!

让我们先到我国四川某地调查。这是一个山区,山峦之中蕴藏着宝贵的硫、煤资源。近几年来,乡镇、个体和联户在这里兴办了一大批“土”法炼磺厂,建立了 1500 余座土炼磺炉——从此,这里硫烟四起,毒气遮天,毒雾终日不散⋯⋯

上法炼磺是一种很不科学的方法,每炼 1 吨硫磺就要排放 1000 立方米的有害气体,其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空气里遇到雨水以后会变成硫酸,雨里边有了过量的硫酸就会形成酸雨。

看,在土法炼磺区,由于排放的二氧化硫过多,使雨中含有许多硫酸, 造成了酸雨危害:寸草不生,挖地三尺找不到蚯蚓和蚂蚁,树木、庄稼枯死,

山上的岩石变成白色!

科学家们发现,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它们和人为地排放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关。

不单是炼磺会施放出二氧化硫,煤和石油等矿物质燃料在燃烧时都会多少放出二氧化硫。像我国陕西某电厂,装机容量 10 万千瓦每小时耗煤粉 48

吨,每年就要排放 12600 吨二氧化硫!

怎样防止排放二氧化硫呢?目前有三种办法:一是利用低硫的燃料,比如把煤火炉改为煤气炉;二是燃料脱硫,清除石油和煤中的硫,变害为利; 三是烟气脱硫,把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提取出来,“变害为宝”,科学使“魔气变成宝气”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和世界各地,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酸雨问题依然是个世界性的严重问题。谁能研究出简便经济的消除二氧化硫的方法,将会对全世界的环境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