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历史、理论渊源

导言

对某一思想体系进行历史和理论渊源的考察,是思想史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因为这种考察是深刻认识和确切理解思想内容的重要途径。否则,思想体系的形成不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为重要的是,它甚至可能使思想体系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

基于同样的考虑,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和理论渊源的研究,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自本世纪 50 年代初至 90 年代,围绕着这一主题,可谓著述不断,争论迭起。本章所收录的文章,就是关于这一论题的部分代表作品。

一般而论,国外学者都承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支。本世纪 60 年代曾流行于欧美学术界所谓“三 M”的说法,即马克思(Marx) 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

(Marcuse)是“富裕社会、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毛译东(Mao)则是“贫困社会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精神领袖”,就清楚地反映出了这一点。同时,严肃、审慎的国外学者又明确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生根,必定具备许多内部的和外部的历史、理论条件。作为全球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的毛泽东思想,本身具有极其鲜明和强烈的“独创性”(Originality),绝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复或翻版。因此,国外学者叉把它称之为“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东方形态”,或“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Sino-Marxism)。

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历史、理论渊源不同的研究结论,直接导致了关于毛泽东思想多样化的理解和定义。概括而论,至少存在着以下几种认识:

其一,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虽然毛泽东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序列,但论及思想联系,它只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思想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的学说。由于中国并不具备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容纳不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时,才有可能爆发社会革命的基本条件,而毛泽东则使倍受压迫的中国农民在掌握了阶级斗争理论后,承担了本应由工业无产阶级充当的历史角色,因此“毛主义”不是经典、规范的马克思主义,而是这一思想传统的“异端”。这也是“毛主义”“独创性”的本质体现。

其二,另外一些国外学者认为,“毛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非常独特的一派。一方面,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的承递关系,“毛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列宁主义为中介而间接确立的;另一方面,它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乌托邦理想”,并且从其理论目标和革命效果的角度看,“它确实造成了一个持久动荡的革命形势,为达到(或至少是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这一派学者的结论是:“毛主义”是以民粹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乌托邦预言的“一个最为奇怪的悖论”。

其三,还有一些国外学者,特别是华裔学者认为,毛译东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其说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不如说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毛泽东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才是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传统中的“大文化”(尤其儒、法典籍)与“小文化”(造反小说)的结合,应当成为毛泽东革命理论的主要来源。对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应做理论形式与本质内容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