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

——其继承与发展

〔日〕新岛淳良前言

今天,我在这里谈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问题。首先,我想谈一下提出这个问题的角度,或者说我是从哪里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

我想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这些被称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伟大的理论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之处,分成三类来研究。

第一,他们提出了过去一般群众或者专家,其中包括学者在内,谁也没有怀疑过的问题。也就是说,对由于受到那个时代意识形态的限制,没有感到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提出了疑问。总之,提出了应该解决的问题,而且可以说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这不就是作为问题提出者的伟大之处吗?换言之,也可以说这是作为哲学家的伟大之处。

第二,是他们对那些问题作出了科学解释。我认为这是作为科学工作者、专家的伟大之处。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等等,其伟大之处正在于这些理论都对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第三,是与上述理论性的问题相区别,他们把那些解释用在实际当中, 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不可以说是伟大吗?我认为这正是作为现实生活的人的伟大。这方面虽然没有理论化,但是实际上问题已经解决了,所以我不谈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今天要讲的仅限于他们提出了什么新问题,他们是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

说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始人——马克思到现代首屈一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在思想上有继承关系,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提出了问题, 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给予解释,或者是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没有解释,或者偶尔没有解释。对此,后来的列宁和毛泽东给予了解释,而且,说列宁和毛泽东不是单纯的继承,而是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其含义是指马克思没有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那样的问题根本不成其为问题,但是在马克思死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提出了认为需要重新提出的问题,或者对其他人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现在,有的人承认马克思主义,但是不承认列宁主义;或者他们承认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但是却在那里攻击毛泽东思想。这些人根本不理解列宁或毛泽东提出的新问题,把古典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总是误认为是唯一的问题。就是说,现代想成为哲学家、科学工作者和实际的革命运动家的人们,必须研究列宁是怎样不断提出新问题,怎样解释马克思尚未解释的问题, 如何在实践中行动的。

因此,我认为应该研究一下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说列宁是马克思的继承人?又是什么样的意义上说他有新的创造?进而,毛泽东又是在怎样的意义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我首先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测。

这是一个假设,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想法,是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存在于毛泽东的头脑中的。

我首先把这个出发点,假设为毛泽东的“理论学习”。我想这在他担任党的主席又兼任国家主席的时期,大概是相当困难的。于是,毛泽东决心摆脱一下日常工作。1958 年 1 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 在最后的第六十条中,毛泽东主动提出不当下届国家主席的问题。过去,许多中国问题评论家散布说,毛泽东从国家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是因为大跃进的失败。但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政策提出之前,大概是在 1957 年冬,毛泽东就主动提出过不再当国家主席的问题,这是有据可查的。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退离国家主席的位置呢?我认为那依然是毛泽东想腾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那么,为什么他需要理论学习呢?

大约在 1957 年以前,中国的领导人是从苏联那里寻求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只靠这些还有许多问题解决不了。

例如,毛泽东在 1957 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最后写道,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得到的剩余资金,不可以全部用在中央的投资上,应该留给地方一部分资金,通过农业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多样性和机械化服务。

格雷在《毛泽东的经济思想》①一文中指出,中国当时已明确地意识到不可照搬苏联的经验,中国应该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的著名的农业基础理论,也是在上面那篇文章中提出来的。由于毛泽东有许多这样的疑问,所以曾一度想充分利用时间从根本上学习理论, 而且还想对现实的中国做一番调查研究。在那种条件下,做些理论上的探讨, 这是一个重要的设想。当时,他一定想以学习列宁在 1918 年以后的著作为重

点。因为在 1917 年以前的列宁著作中,根本没有提到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如

何从事政治,如何开展经济建设这类问题。到了 1918 年以后,列宁在领导实际的社会主义革命中,不断地提出并解决了新问题。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再一次地重新学习这些理论,就是说,毛泽东为了领会如何指导 1958、1959 年以后的中国革命这个问题,想通过彻底地重新学习 1918 年以后的列宁著作来解决许多问题。

在此作一点解释。我以 1918 年为界,把列宁的著作分为两部分。其根据主要是列宁在考虑过渡时期的长度(持续多久?)、因而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时的认识有差异。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根据 19 世纪的马克思的想法,依然信守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必然会引起相邻的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世界革命会短时期内取得成功这一教义。当然,马克思所谓的一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革命都是指在西欧,即在近代市民社会中近代无产阶级已充分形成的“世界”,俄国除外。但是,列宁不能同意俄国除外的看法,认为可以在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当然这是在进入 20 世纪之后客观条件不同了的基础上),他对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刻会引起先进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教义不抱怀疑态度。对此,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当时的俄国革命家的看法也全都一致。不过,他认为这里的问题是:或者由于无产阶级专政时期非常短,世界革命迅速到来,于是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当然那时国家已消亡);或者由于世界革命失败,俄国工农政府也被打倒。二者必居其一,但是不管怎样,一国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即“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是相当短的。

① 《经济学家》1970 年 3 月 31 日号。

如果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如此短暂,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再设想那时期独自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始消亡,①简直就像无政府主义者讲的一样,这并不奇怪。到了 1919 年,列宁打算今后再研究这个问题,但后来没有。他不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时期今后能持续几十年,但是他明白当前“世界革命”没有成功的希望,在新的革命高潮到来之前,无论如何也要维持一国的无产阶级专政权力。于是,产生了《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伟大的创举》、《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这些都是在 1919 年。在同一年又成立了共产国际,这是值得注意的。从此,列宁碰上了与马克思不同的问题,我想毛一定想认真地学习那些新的列宁主义。

接着说毛泽东想对中国的实际做调查研究。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制约,这是指什么呢?毛泽东曾在 1960 年对日本文学家代表团讲过这样意思的话:假如不是年轻、又穷又无名,就不会干革命了。如果认为这是深入群众之中做实际调查的人讲的,就会同意这种看法。换言之,当时的毛泽东已经不年轻了,地位又非常高。我认为在这个阶段,再具体地深入群众之中做调查,就像毛泽东本人在 30 年代所做的那样,是不可能的。因此,毛泽东当时所能做的是阅读各地党组织呈送来的许多报告,然后再读地方报纸。这只不过是些“间接经验”,他得到的材料都经过了一定的选择和整理。那么, 他以什么样的观点分析那些材料呢?可以这样认为,一个是以从过去中国革命的经验中总结出的理论来分析;另一个是以同样的比重或者超过这一比重,用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理论来分析。

那么,毛泽东从列宁那里学到了什么呢?我认为其一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斗争的观点。在他不担任国家主席进行自由的调查研究的时间里,用这一观点阅读了地方送来的大量报告,并与列宁的理论进行彻底的对照。他不正是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阶级斗争这一观点研究了来自现实的调查报告吗?

众所周知,莱文写的《列宁最后的斗争》(日译本已由岩波书店出版) 一书,是一本成功地再现 1922 年列宁患病之后到 1924 年 1 月逝世期间的政治过程的十分引人入胜的书。这本书的基本史料,来源于列宁的秘书,主要是一个名叫费奥蒂维娅的秘书的未曾发表过的材料。通过它向世界的人们表明列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临着哪些问题,又想以什么样的形式解决它。这个记录公开发表的时间是 1959 年,并很快被译成了汉语,我想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一定读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制度,兄弟党的重要文献都要无遗漏地译成汉语,让党员干部传阅。从这本记录中可以看出列宁在最后几年里,非常重视接班人的问题。认为由谁来担当接班人, 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存亡的重大问题。我想,毛泽东意识到接班人问题非常重要的理由,不仅仅是因为苏联变成了修正主义,或许直接地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

这本书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对外贸易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党内民主问题,第四个问题是民族问题。在列宁最后的斗争中,提出了以上四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对后来中国的政治进程以及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说,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原因是毛泽

① 《列宁选集》第 3 卷第 183 页。

东深入学习了列宁最后的斗争经验。这是我的一个推测。因此,我认为通过彻底地研究列宁在 1918 年以后的著作,可以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思想。就是说,可以看出毛泽东从列宁那里学到了什么,又在哪些方面有所创造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

下面,我想谈一下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有什么不同。我认为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与列宁主义所处的时代,即时代背景非常不同,如果排除这个因素,单纯地从思想内容上进行比较研究,那是不会得多大成果的。

以这个问题为线索,我想介绍一下 E.H.卡给列宁主义下的定义。在 E.H. 卡看来,所谓列宁主义,“不是根据俄国的特殊情况产生的,它不是受客观的、冷酷的诸经济规律支配的时代,而是为实现所期望的诸目的,有意识地指挥经济的、社会的诸过程的时代的马克思主义。”①只是这样讲恐怕还是很不好理解。例如,对“经济规律”如何理解?对“阶级”如何理解?对“无产阶级”如何理解?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理解?E.H.卡指出,这些问题,正如“帝国主义”这种并非是列宁主义中特有的概念一样,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使用的是同一个概念,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

作为一个例子,我想举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正像当初被日本译成“虚伪意识”那样它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是一种错误的反映。科学被放在意识形态的对立位置上,也就是说, 对作为追求现实中每个人具体利益的行动结果的总和而表现的经济“规律”, 每个人是无法科学地认识的,就是说,无科学的意识,于是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便产生错误的意识。这种错误的意识就是意识形态。因而,当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严格地讲是指“德意志式的虚伪意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是意味着非科学的意识。对于这个问题,到了列宁主义的时代就不同了。倘若原封不动地引用 E.H.卡的话,可以看出他作了十分有趣的说明:“马克思相信新人是从新社会中自然产生的。与此相反,列宁的理解是为了创造新社会,需要造就新人。”如果认识到了这种必要性,那么意识形态这个词的含意也就发生了变化。对于列宁来说,意识形态已经不是必然的虚伪的意识。其性质要随其内容而定。所谓革命的意识形态乃至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党及其领导人企图向工人灌输的东西。现在苏联的哲学辞典给意识形态下的定义是:有的是现实的正确反映,有的是虚伪的反映, 有的是科学的反映。现在中国使用的,或在毛泽东思想中使用的“思想”、“意识形态”这些词,显然是根据列宁主义的解释。我想这大概是上述 E.H. 卡给列宁主义所下定义中所反映的新时代的概念变化吧。

同样,我想也可以谈一谈“阶级”这一词。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阶级”是指按照生产手段的共同关系结成的经济的社会的集团。这并非是什么法律上的存在,也不是制度。当某一群人被看作是阶级时,说其共同行动是指什么?应该是指在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的无数自发的行动中形成的无意识产物,这便成了共同的行动。这种阶级观,与其说是马克思个人的,莫如说是 19 世纪整个欧洲世界共同的。所以在那个时期,一般来说认为它与一种放任主义的概念相和谐。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这一概念也是从资产阶级这一概念中类推出来的。就是说,所谓资产阶级,就是每个人总是有意无意的

① E.H.卡:《俄国革命之考察》,日本三铃书屋。

拼命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里,价值规律和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必然起支配作用。在同样的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也首先是由于在越加难以忍受的各种经济条件(绝对的贫困化)下工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致集体行动所形成的集团。而且可以这样认为,全世界的无产者自发地团结起来, 这种共同行动必然会带来资产阶级的垮台和无产阶级专政。可以说,这里恐怕没有通过有意识的行动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的计划。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这样写道:

问题不在于目前某个无产者或者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把什么看做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

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共产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一个科学的经济规律。我认为这是马克思的规律观和阶级观。而所谓列宁主义,是取代盲目的经济规律,优先开展有目的有意识的政治活动这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十月革命就是在列宁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其意义在于,它向全世界证明和推广了这样一点: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即有目的有意识的政治活动,优先于盲目的经济规律。诚然,十月革命的模式之一是巴黎公社,但是巴黎公社并非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革命。况且,在那之前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也都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革命。与此相比,可以说十月革命是有目的进行的,而且是第一个取得胜利的革命。

如果问这次俄国革命的结果出现了什么?这就是在俄国引起了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和工业化以及计划性。因而,现在人们认为,所谓社会主义好像是提高生产力,实现工业化,而且必定伴随计划经济。但是,如果在 19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找这三点的话,那会意外地发现这三个观念十分淡薄。这是因为在产生马克思主义的西欧,工业化和提高生产力早在无产阶级革命之前就完成了。在经济上,计划性这个概念完全不存在。为了弄得更清楚一些, 我想研究一下列宁对计划性这个问题是怎样考虑的。列宁在 1918 年这样写道:“在政治方面,俄国最先实现了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最先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这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第一次出现了计划经济。也就是说,计划性这一概念比较先进,它具有 20 世纪的性质。换言之,如果经济规律可以受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左右的话,那它就不能叫做规律了。马克思意识到了经济规律,而在列宁的时代,认识到了计划经济,即依靠人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去指导经济,这显然是与 19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十分不同的新见解。

上述这种情况,在对党的看法上表现最为突出。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当中,例如在国际性的工人政党组织——第一国际中,既有欧文主义者, 又有拉萨尔主义者,还有普鲁东主义者,无政府主义青也大量存在。在第一国际存在的整个期间都是如此。这里面既有大学教授参加,又有占有相当数量财产的所谓知识阶层的人物参加,而且没有后来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党那样的不允许分派的严格纪律。如果现实地研究问题,我觉得说马克思组建的党和列宁组建的布尔什维克党是按照完全不同的原则,这并不过分。众所周知,列宁组建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具有铁的纪律、不允许派别存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集团,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用列宁自己的话说:决不包括大学教授和中学生。①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与上述受盲目经济规律支配成对比

① 参见《列宁全集》第 7 卷第 466—477 页。

的、自发的政治活动占优先地位的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不同的。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写道:“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组织的领导,便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阶级斗争’。”显然,这种想法是马克思想象不到的。如前所述,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文中强调:“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对此,列宁说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真正的阶级斗争。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思想,它是 19 世纪时代背景下唯一的革命理论;而列宁主义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优先于经济规律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另外,我不认为列宁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如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列宁在实践上有所发展,但在理论上却停留在 19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阶段。

关于这一点,字野弘藏先生写了《(资本论)的经济学》(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一书。该书最后第三部分的题目是:“理论与实践”。字野理论认为,在经济学上理论与实践毫无关系。他指出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既不是工人,也没有资本家的实践,只是闭门在书斋里读书。马克思参加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并非对他的科学理论做出了贡献,只不过是对从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那种千篇一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下解放出来有用处。要创造科学的理论,只能按照科学的程序办,无需参加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这就是宇野理论。而列宁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尚未确立像现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确立的那种理论。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特别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只是在谈到理论的检验过程时才使用“实践”这一词。恩格斯早在《反杜林论》中反复提到的只不过是理论正确与否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提出革命理论只能来源于实践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

以上说明的是列宁主义被认为是 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理由。我想介绍一下与毛泽东思想有关的一个桥梁——关于阶级的新概念。

正如上面提及马克思时所讲到的那样,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仅仅与生产手段有关。而且,阶级斗争也被限定在生产手段的所有者和非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上。而列宁在 1920 年的一次讲话非常有意思。当时是在西伯利亚的远东

共和国尚存在时——因苏维埃联盟建立于 1922 年,在那之前——关于西伯利亚参加革命一事,他这样讲道:

现在,西伯利亚的农民群众已经同我们联合起来了。西伯利亚的农民握有余粮,但他们被资本主义所腐蚀,不能放弃旧时的自由买卖,认为自由买卖余粮是自己的神圣权利,他们在这点上是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弄糊涂了⋯⋯他们不考虑这种所谓公民平等意味着饱食者对挨饿者的剥削,要知道,农民握有余粮而又不愿把余粮给挨饿的人, “是在实现资本主义关系的原则。他们这些人受了几百年剥削,今天第一次自己当家, 就要趁着被破坏的工业拿不出东西换粮食的机会,利用自己的余粮把工人变为奴隶。①

总之,这里说得非常明确,吃饱肚子的农民与饿着肚子连作为抵押的工

业品也不能生产的工人之间是一种剥削关系,而且这种农民所谓的公民平等,旨在建立资本主义式的各种关系的基础。与此类似的语言,在 1918 年以

后的列宁著作中也可以发现几处。在 1919 年的《伟大的创举》中,列宁重新给阶级下了定义,说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工人和农民、城市和农村这三大差别没有消灭期间,仍然存在着阶级,存在着阶级斗争。这种说法不是 19

① 《列宁全集》第 30 卷第 378 页。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阶级的定义,列宁是这样下的: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在这三点当中,只有第一点是继承了马克思,后面补充的两点,我认为这大概是适应新时代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变了形的列宁的功绩(?)吧。

因此,在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主义者正在深入学习的是被改造成适应 20 世纪现实的马克思主义。

我想大体上这样说不是更好吗?毛泽东思想所直接继承的,不是 19 世纪

的马克思主义,而是 1918 年以后的列宁主义。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

下面谈一下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首先研究毛泽东思想在哪些方面继承了列宁主义。我认为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毛泽东思想都继承了(关于农民问题,看法不一,这个问题将在后面涉及)。我认为按照新定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中国存在这一观点是从列宁那里继承下来的。1960 年以后中国发行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中,把阶级的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类的定义用“注释”的形式附干文中。关于阶级定义,是原封不动地使用了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的定义。

当然,使用这种新定义的优点在于:据此证明作为阶级压迫机构的无产阶级专政权力需要长期存在下去。如果像 19 世纪那样,单纯从与生产手段之间的关系上去给阶级下定义的话,那么,当革命后的俄罗斯工农新政府剥夺了所有资本家的生产手段之后,阶级和阶级斗争至少在城市就没有了。这样, 就会像《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所讲的那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确实从确立的那天起就必须开始消亡了。然而按照新定义,只要存在三大差别,阶级和阶级斗争就会存在,也就是说,阶级社会仍将长期存在下去,因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理应当作任务。无产阶级专政的长期性,被看作是合理的。

按照旧定义,只有“世界”同时爆发革命,才能立即进入无产阶级社会, 所谓“一国社会主义”理论——这种情况下的“社会主义”,是指无产阶级社会的第一阶段,前提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一国内被消灭——是不能成立的。与此相反,根据新定义,进入无产阶级社会需要几十年或百年以上(这期间是“过渡时期”,国家政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在一国内是可以实现的,为此必须不断地继续革命。

这里作一点补充说明,斯大林对这个新定义只是继承了一半,创造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但是另一半没有继承,认为“过渡时期”很短。正因为如此,苏联提出至少在国内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了,变成了全民国家了。

接着,是党的建设理论。这也是毛泽东思想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在列宁主义中,规定党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是只发表高谈阔论的评论家集团,始终必须作为不允许分裂的无产阶级坚强的先锋队来建设。我认为毛从列宁那里把这些全部都继承下来了。但重要的一点是,依据这种党的建设理论在实际中创建的中国共产党,与俄国共产党比较,稍有些不同。这将在后面提及。主要是在实践方面,在理论方面是接受了列宁主义的。

然后,是帝国主义论。毛泽东接受了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

一列宁在 1916 年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展开的理论。例如, 看一下中国发行的《列宁语录》(这是按六个问题分类的小册子)关于“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段话就会明白,或者看一下《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就会明白,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的见解, 基本上继承了列宁主义。

还有一点将在后面提到,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我认为,毛的这一理论几乎全部都是继承列宁主义的。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如何克服官僚主义和官僚制度的问题,也是列宁1918 年以后倾注心血所关心的问题,我认为这也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了。

再一个是军队。1917 年以前,为替换常备军,列宁设想要拥有国民卫兵, 即民兵之类,彻底废除常备军。但是在 1918 年 1 月发布创建红军的命令以后, 他便支持用无产阶级精神教育的常备军和全国皆兵的民兵同时存在的制度。毛泽东思想也基本上继承了这种想法。

不过,也有很多方面没有继承。

首先,我认为列宁主义有效的时代——这个时代到何时为止,争论较多

——和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峰被广泛承认的时代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其主要区别是与优秀知识分子相对的群众的成长。因而,从领导方面和从马克思主义方面考虑,作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不得不提出尊重群众,或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是革命的主体这种观点。于是,不是可以说这个时代是日常生活革命化、革命的日常化具有现实性的时代吗?我觉得由此产生了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在很多方面的区别。

关于列宁的党是优秀知识分子的党这一问题,也许与一般的看法略有不同。不过 E.H.卡等人却强调这种看法,我是从别的角度肯定了这一点的。证据就是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篇论文很好地概括了列宁的某个侧面。的确,这是列宁主义的内容,而且是带有本质性的侧面。然而,斯大林却是从 19 世纪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某些观点中抽出这些思想并作了整理的。斯大林这样写道:

历史科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和揭示生产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党要想成为真正的党,首先应当掌握生产发展规律的知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知识。①

这里说得很清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首先应该是懂得生产规律的

优秀知识分子。苏联共产党就是忠实于列宁和斯大林的这个教导的。所以到了赫鲁晓夫时代,大学毕业的党员占大多数。在大学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全被劝入党。这并非背离斯大林的做法,正是斯大林关于党是由优秀知识分子组成的观点的实践。这个问题后面还要涉及。中国共产党虽然也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强调要掌握客观“规律”,但是毛泽东思想中所说的“规律”,任何一个群众,就是说,未必是优秀知识分子,通过正确的实践都可以获得。然而,斯大林所谓的“规律”指的却是: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规律——无论指自然科学规律或政治经济学规律都是一样——了解为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到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但是人们不能改变或废除这

① 《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下卷第 444 页。

些规律,尤其不能制定或创造新的科学规律。②

如果这样解释规律的话,那么能够掌握规律的,自然就是专家和知识分子,只有他们领导,才能建立专家治国论者的社会。

然而,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在井冈山时期建立的红军中的党,制定了与此不同的“入党标准”。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提出了以下新的入党条件:(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

  1. 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

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普通群众谁都可以入党。如果说列宁和斯大林创建了“理论主义式”的党,那么毛泽东就是以日常生活革命化了的人为中心创建了党。可以说这里有决定性的差别。

后来,毛泽东把这样建党的哲学基础归纳到《实践论》中。许多学者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特点,是精神优于物质的哲学,是上层建筑优于经济基础、或者说生产关系优于生产力的哲学,这实际上是前面提到的人为的指导优于经济规律的思想潮流,这是 20 世纪普遍的、特有的时代特色。《矛盾论》中说:“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表现了 20 世纪的时代精神。只凭这一点还不能说是毛泽东的独创。不过,他却提出了几点在列宁的哲学中全然没有提出来的问题。第一是在对矛盾的理解上,毛泽东思想常常把它分为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或者当多数矛盾存在时——这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从一开始就有——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恐怕是在毛泽东思想出现之前未曾有过的想法或概念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 19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脱离人的意识独立存在的经济方面的各种活动是决定性因素。通常,这个方面是主要的,另一方面属于上层建筑的各种活动是次要的。而且,在各种经济方面的活动本身,也不分上下顺序。例如,像恩格斯的(意志的平行四边形)理论等典型地表现出来的那样,完全是作为力学运动而掌握的。而且,即使是一个事物,作为说明矛盾的例子,列宁也举出了作用和反作用。恩格斯在最初也举过这种例子,但是未能把作用和反作用区分为主要和次要,认为这种力应该是均等的。即使是恩格斯提出的平行四边形的理论,也是带引号的“科学”,是 19 世纪的说明。而主要和次要两方

面的相互转化理论,成为 20 世纪的,说得再清楚一点,是包括爱因斯坦以后的物理学,包括相对论的、与经济活动决定论相对的、更重视合乎目的意图之间关系的非决定论哲学。

那么,为什么列宁没有充分意识到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哲学,在毛泽东思想中却产生了呢?我是这样考虑的:19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是无意识中合乎规律的实践,而且,尽管本人没有意识到,但是那种规律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马克思所做的,是探索所谓现实的人们的生活过程是什么?它是怎样发展的?我认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遗憾的是,从哲学的意义上讲,列宁只是涉及到理论范围。但是,毛泽东所做的是什么呢?他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意识怎样从那种生活过程中产生,具体地讲,是正确的指导怎样产生的问题。就是说,在 19 世纪也好,在 20 世纪也好,从理论上讲,实

践始终是前提条件,即“科学”的对象,而不是主体。如果这里有 20 亿人,

② 同上,第 540 页。

那么 20 亿的实践就是前提条件,作为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的任务,自然是分析作为前提条件的人的具体实践,并从前提条件的运动中寻找规律。

毛泽东所要做的,正是列宁或斯大林未能做的事,即怎样改变实践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和正确的指导这类问题。不是把实践当作前提条件,而是想通过改变实践来创造规律,决不是带引号的“规律”,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所以,正如我在《毛泽东的思想》一书中写到的那样,《实践论》不是讲“恩维与存在的关系”。过去的哲学全都如此,恩格斯也是如此。应该说,毛泽东的哲学是实践一元论的哲学。毛泽东第一次把实践分为“低级实践”和“高级实践”,而且把从低级实践向高级实践发展当作问题。这在毛泽东以前是没有人持这种看法的。在恩格斯及其继承人列宁的哲学中,实践实际上被看作是存在的同义词。但是毛泽东把实践本身分为正确的实践和不正确的实践

——这种区分在毛泽东以前是无意义的——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如何才能把肤浅的实践、不正确的实践转化成正确的实践或深刻的实践、高级的实践的问题。换言之,它是把有意识的行为带入无意识之中,通过把无意识进行的实践意识化,实现主观能动性而对实践进行强制性的指导的理论。我认为,正是毛泽东的《实践论》,为列宁创造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果借用字野先生的话,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发现的经济规律,除了他读书和分析研究之外,无论他选择什么样的变革社会的实践, 都是科学以外的问题,都是不相干的。而在毛泽东《实践论》中,实践不是前提条件,必须对它进行选择。换言之,与其选择书本从而得到间接经验, 莫如选择生产活动和革命活动——实际变革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与其选择脑力劳动,莫如选择体力劳动。进而要选择实践方式,即不是主观式的、宗派式的、教条主义式的实践方式,而应该选择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诚实谦虚的、建立在群众路线基础上的实践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和正确的指导。所以,毛泽东或毛泽东思想所主张的,正如指导战争的例子(《实践论》)中所表现出的那样,或者在完成工作任务的例子(《实践论》)中所表现出的那样,是通过确立正确的工作方法找到能够利用的规律。虽然同样使用“规律”这个词,但是马克思所说的规律和宇野先生理解的“规律”以及毛泽东所说的规律全然不同。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等也不同。的确,马克思所说的“规律”,既不能应用,也不能利用,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发现它。与此相反,毛泽东思想中的规律,只要不断地进行正确的实践,无论是谁,就是说,科学工作者和不是优秀知识分子的普通群众也都可以发现它。在这里,意思内容完全变了。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采取这种提问题的方法呢?我想这主要与中国的现实有关。就是说,在 20 世纪的世界环境中,在中国这个经济落后国家中看问题,必然得出革命的阶级——近代无产阶级几乎不存在的结论。如果把实践看成是存在,看成是前提条件的话,那么中国革命只能无限期地延长,在这一点上,斯大林也好,托洛茨基也好,都是一致的,认为中国革命还很遥远。然而,在毛泽东看来,实践也可以变革,它不是前提条件,因而理论也能为实践服务。就是说,需要可以产生理论。如若不然,每天都有因饥饿死去的中国人民就永远得不到解放,只好等待资本主义世界先进国家革命的成功。换言之,19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发展到毛泽东思想,才真正成为非资本主义社会、非西欧社会的革命理论。所以如此,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说,就是把实践看成是可变的,把规律看成是可用的,进而把实践分为正确的实践

和不正确的实践。或者是肤浅的实践和深刻的实践。我认为毛泽东思想带给哲学方面的根本变化,是列宁也未能提出的变化,应该认为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给了第三世界。所以,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屡次出现“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样的观点。他站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高度,在他的各种理论著作中经常提出诸如“可以变不幸为有幸”这类通过区分实践、通过有意识的行动来变革现实世界的能动性哲学。

最后,是关于毛泽东思想和列宁主义的根本区别,这反映在对农民的看法上。请回顾一下前面记述的 1920 年列宁的文章,当时列宁置身于城市,置身于工人阶级当中。而且,用城市工人阶级的眼光观察农民。列宁在文章中写道,农村的“饱食者”不正是我们的剥削者吗?你们农民应该把粮食分给我们这些“挨饿者”。

与此相反,毛泽东思想作为完全以农民和农业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这句口号的重点是以农业为主。提出工业学大庆,就是要在大庆建立工业基地的同时,对养育 10 万人口的周围农村加强建设,工人阶级要在农忙季节参加农业劳动。我曾五次访华, 我感到无论何时中国都在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而且还有计划地大规模地“下放”学生和城市居民。在毛泽东看来,在总体上,城市居民,其中包括工人阶级在内,都是农民的剥削者。毛泽东绝对不想增加剥削者,要不断地增加生产者,而且是农业的生产者。为了减轻农民的劳动,促使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工业必须为农业服务,工人阶级必须为农民服务。我认为这正是毛泽东思想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因此,毛泽东思想在广大的第三世界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而且,毛泽东是站在第三世界——占人口绝对优势的是农民——的前头,为人类开辟走向幸福天堂的道路。

虽然还有许多方面,但是我认为以上就是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创造的功绩。如上所述,毛泽东思想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提出了马克思未曾提出的问题,而毛泽东提出了列宁未曾提出的问题,并重新提出了列宁提错了的问题,同时继承了列宁已经解决的至今依然有效的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了列宁开始解决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张惠才译白《我的毛泽东研究》野

草社 1979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