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毛泽东的比较研究导言

比较作为一种认知方法,其产生与人类认识史一样古老。或者更确切地说,比较是人们评价事物不可或缺的工具。俗话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是这个意思。曾有学者认为,比较方

法是人们了解世界并实现生活目的的能力。

在历史研究和理论叙述中,比较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简单地说,它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比较就意味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参照物。通过对比,显示和突出研究主体的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对研究主体的性质进行判断。显然,不能说除去比

较方法就不能进行判断,但是经由“比较”,可以使本来被人们认

为习以为常的情节得到放大、增色和突出,这样则能以更鲜明、更强烈的刺激能量,调动人们的认知敏感,使主体更为清晰,进而使判断更为准确。其二,历史学本质上是建立在还原基础上的解释理论。当人们根据历史发展的结果去反推其发展的原因时,解释的过程就开始了。在一连串事件、人物和行为中,隐藏着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形形色色的关系式。在特定环境下,这些因素的强弱、倾斜、斗争及其妥协,造成了历史的最终或阶段性结局。在这里,进行历史因素的比较,实际上就形成了“解释”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此,我们才可能解说历史“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

本章中,我们是在狭义的角度上使用“比较研究”一词的,主要指的是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关于毛泽东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比较。其中,按比较的性质和目的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历史人物之间性格、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语言风格的比较,显示其差异;第二类是在不同战略思考、行为方式和理性判断的角度上,理解历史的关系式;第三类则是以“隐喻”

(metaphor)为桥梁,显示不同“话语”(政治学与物理学)之间共同的思维基础。

比较当然是有限度的。失去“可比性”的对照,不仅是智力浪费,更可怕的是它将导致荒谬。在这个意义上,比较研究难免要冒主观臆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