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

雏鸭是指出壳至 4 周龄的小鸭。刚出壳的雏鸭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差, 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低;但雏鸭生长速度极为迅速,比鸡还快。因此, 首先要满足其营养物质的需要,同时根据水禽的生活习性,营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使雏鸭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正常生长发育,体重大小均匀,体质健壮, 生活力强,成活率高,为选留种鸭或育肥打下坚实基础。

高品质的雏鸭,是雏鸭养育成败的先决条件。育雏前要根据饲养目的, 对同时出壳的雏鸭进行严格的挑选甄别。健康正常的雏鸭活泼好动,眼大有神,反应灵敏,叫声宏亮,腹圆脐平,胫蹼油润,大小均匀,毛色一致。凡是头歪、眼瞎、脚拐、喙部畸形、大肚皮和脐部收缩不良的都应毫不吝惜地弃之,不然将会给饲养管理带来不便,并影响经济效益。

“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这是养鸭的一条原则。当雏鸭起身站立有啄食表现时,就可饮水开食。第一次饮水,是将毛干后的雏鸭分批赶入水深 0.5~1.0cm 的浅盆内,以能浸没鸭爪为宜,水温约 15℃,不要太冷,任其饮嬉 2~3 分钟。雏鸭一经水的刺激,便会活跃起来,边饮水边活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胎粪的排出。一些大型养鸭场给雏鸭饮水多采用饮水器或浅水盆,并添加 0.02%的抗生素水或多维生素水,既预防肠道疾病又补充维生素。

饮水之后即行“开食”,所谓“开食”指的是雏鸭出壳后的第一次吃食。开食多用夹生米饭或小米等加拌 10%的葡萄糖水或糖水饲喂,在补充能量的同时可以促进消化。米饭要求疏松分散,以防止雏鸭进食时粘口粘毛,影响食欲。一般鸭场开食多用颗料大小 1~2 毫米的“鸭花料”,或全价混合粉料。饲喂时可在地上放两块塑料薄膜,一块均匀撒放饲料,另一块四周垫高,中间放 1~2 厘米深的水,先引雏鸭嬉水后再喂料,可防止米饭被弄脏。2~3 日龄后即可在日粮中逐渐增加动物性蛋白和青饲料的比例。动物性饲料由 5

%上升至 20%,青绿饲料可增加至 20%~40%,饲喂时可按一定比例和米饭均匀混合,撒在竹匾或塑料薄膜上,让雏鸭自由采食。必须强调的是,开食后饲料不仅数量要多,而且质量要好,充分满足雏鸭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才能保证雏鸭的健康成长。出壳后的头几天,每天饲喂 5~6 次,昼夜喂给,而后随着日龄增长,每天饲喂次数逐渐减少至 3~4 次。

雏鸭和雏鸡一样,刚出壳后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抗寒防热能力差,气

候变化很容易引起雏鸭发病和死亡。因此,做好保温工作至关重要。雏鸭对温度的要求:第一周龄内约 32~30℃,第二、三、四周龄分别比前一周低 2

℃。保温时间长短,因季节、品种和雏鸭本身体质强弱而异,一般保温时间3~4 周。蛋鸭对温度要求比肉鸭低 2℃左右,保温时间亦可稍短些。这里的温度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的数据,给温正确与否应根据雏鸭的动态、叫声和吃食状况来判断。温度适宜时,雏鸭散布均匀,采食正常,休息安静,活泼可爱;温度过低时,则紧贴热源,挤压成堆,不愿吃食等等。所以,育雏温度要掌握平稳,忽高忽低易使雏鸭受凉感冒,导致疾病的发生。到 3~4 周时, 要适时脱温,以便完全过渡到放牧锻炼。

雏鸭因受种蛋品质和孵化技术的影响,一出壳就有大小强弱之分,绝对的一致是不可能的。为方便饲养管理,有利生长发育,应根据雏鸭个体大小、体质强弱分群饲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依鸭的生长发育速度与采食量的大小再行分群。每群饲养只数随日龄增长而增加,但是群体不能过大,每群以不超过 300 只为宜,以便放牧管理。在注意群体的同时须考虑饲养密度,密度关系到雏鸭的生长发育和整齐性,要合理控制。雏鸭的饲养密度与群量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