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
鹅的育雏期为 28 天,育雏期内的小鹅称雏鹅。禽类在育雏期间有些共同特点,雏鹅也不例外,即消化能力低下,个体嫩小,绒毛稀薄,抗病力差, 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难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而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很快。在这一阶段,饲养管理上稍有疏忽,就会引起发病和死亡,并持续影响以后中雏鹅的生长发育和成鹅的生产水平。因此,从雏鹅出壳之日起,就要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精心地培育,以确保它们正常发育,健康生长。
雏鹅出壳后约 24~36 小时有食欲要求时,就开始供水喂食,并要先饮水后开食。第一次饮水俗称“潮口”,饮水时间 3~5 分钟即可。用浅口水盆盛上清洁的温水,将雏鹅的嘴按入盆中,促其饮水,经过几次调教就能学会。然后把切成细丝状的嫩青菜或莴苣叶均匀地撒在干净的塑料布或芦席上。不会采食的可把菜叶送至嘴边,诱其开食。待大多数雏鹅都会采食时,就改用料槽开始喂料。饲料要营养丰富,品质优良,质地柔软且易消化。坚持少喂勤添的原则,防止污染和浪费。
3 日龄前,日喂 4~5 次,晚间 9 点左右为最后一次。4~10 日龄,次数增到 7~8 次,其中晚上 1~2 次,这是因为雏鹅的消化能力和采食量正逐渐增加。日粮配合比例青料为 60%~70%,精料为 30%~40%,两者可混合饲喂,也可先青后精。每次喂食时,必须供给清洁饮水。11~20 日龄,日喂 6次,晚上仍需 1~2 次。日粮中青料的比例进一步加大,约占 80%~90%。若天气晴暖无风,即可开始放牧吃草。21~30 日龄,鹅对外界适应性增
强,消化力提高,日粮内可适当加入煮至裂开的谷料,人称“开口谷”,并根据鹅的消化情况逐渐加喂湿谷。放牧时间可以延长。舍饲时,青料比例高达 90%~92%,每天饲喂 5 次。
雏鹅培育一般采用自温育雏,即将初生鹅放在直径 75 厘米内垫干草的竹
篮或箩筐内,利用其自身散发的热量来保持温度。每篮 50 只,每三只竹篮呈品字形叠起来,上盖麻袋保暖通气。天气寒冷时,注意防止因互相取暖而发生挤压。夜间要定时查看,发现挤压情况,用手拨开,以免窒息死亡,并加盖麻袋等保暖物品。天气暖和时,注意防止过热,可去掉稻草或麻袋等覆盖物。在隆冬、早春或是气候比较寒冷的地区,雏鹅培育与鸡、鸭育雏时一样, 要采取供温措施。规模饲养时,育雏室条件与鸡、鸭相同,只是鹅的育雏温度可稍低,1~7 日龄为 32~28℃;8~14 日龄为 28~25℃,以后则保持在20℃以上。
潮湿对雏鹅的健康和生长危害很大。高湿低温,体热散发快而感到寒冷, 容易引起感冒和下痢;高湿高温,又闷又热,则体热散发受到抑制,致使食欲下降,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增加。因此,育雏室要建在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室内要注意通风透光,勤换垫草,始终保持地面干燥、清洁, 相对湿度控制在 60%~65%之间。
为促进雏鹅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抗病力, 要及时放牧和放水。初次放牧放水时间,应视气温和雏鹅的体质灵活掌握。气温适宜时,可在 7 日龄后进行,天气寒冷时则要推迟到 15 日龄后;炎炎夏日在 4~5 日龄就可开始。
初次放牧和放水一定要选择在风和日丽之时,将雏鹅缓缓赶至附近平坦的草地上,任其自由活动,采食新嫩青草,持续时间约 20~30 分钟。然后驱
往清洁的浅水塘边,任其自由下水,不能强行逼迫。让雏鹅在水中饮水、游泳、洗涤或食草数分钟后,驱赶上岸理羽、休息,等毛干后再赶回舍内。
放牧最初应选择青草茂盛、水源充足的草地,时间由短到长,距离由近到远,逐步过渡。放牧时密切注意鹅群动态,必须等到大多数雏鹅吃饱喝足之后才能允许鹅群卧地休息,并定时驱赶促其活动,防止着凉感冒。放牧之前可少喂或不喂料,以便外出能多采食;放牧归来,则要根据采食情况,适当补料。
雏鹅出壳后,应按体质强弱或定期分群,这有利于饲养管理,有利于雏鹅的整齐发育。而且在整个育雏过程中,一旦发现体质瘦弱,食欲不振,行动迟缓或粪便异常等病弱雏鹅,要及时剔出隔离,加强饲养和治疗。卫生防疫紧抓不放,从饲料品质,饮水状况,雏鹅接触的环境和用具等等,都要经常清洗、消毒,并按时接种疫苗。晚上要有专人值班,开灯照明,以便观察鹅群和防止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