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印度古典长诗的典范

《罗摩衍那》是印度的两大史诗之一,被奉为“最初的诗”。这部印度古典长诗的伟大典范之作,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将永远闪烁着熠熠光辉。正如史诗的《童年篇》中所写:

只要在这土地上, 青山常在水常流,

《罗摩衍那》这传奇, 流传人间永不休。

《罗摩衍那》是“罗摩的传说”的意思。这部史诗有 7 篇,约计 2.4 万颂,篇幅比《摩诃婆罗多》要小得多。相传作者是蚁蛭仙人(音译为跋弥或瓦尔米基)。按史诗中的叙述,蚁蛭仙人为修炼苦行,长期伏地不动,以致全身堆满了蚂蚁构筑的土窝,所以叫蚁蛭仙人。但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个人, 答案很分歧。应该肯定的是,这部史诗也是在民间长期口传中形成的;而通观全书,尽管写成的年代不同,其基础部分(2 至 6 篇)的文体还是统一的,

蚁蛭仙人很可能就是对全书加工过的那个人。

《罗摩衍那》的核心故事大约产生于公元前 4 世纪,全部形成在公元 4 世纪。它发源的地点是印度北部偏东地区,而《摩诃婆罗多》则发源于印度北部偏西地区。

《罗摩衍那》的中心内容是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它可以和荷马史诗《奥德赛》相媲美,有“印度的《奥德赛》”之称。

史诗中说:在阿逾陀城有一个十车王;他没有儿子,请来鹿角仙人举行求子在祭;于是大神毗湿奴下凡,化身为四,托生为十车王的四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祗那。众神情十车王派大儿子摩去降袄,罗摩剪除魔怪后,来到■那竭王朝廷上,恰好赶上公主选婿。罗摩在弥提罗城拉断神弓,国王把公主悉多许给他,并请来十车王主持婚礼。年岁已高的十车王准备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小王后吉迦伊想让自己生的婆罗多继承王位,并要求流放罗摩 14 年。当年十车王在患难时曾答应过她可以随意提两个要求;现在,只有违心地答应她。罗摩是孝子,为了不使父亲为难,甘愿去森林流放。妻子悉多和弟弟罗什曼那也决心跟罗摩一起去流放地。十车王因为流放了大儿子,忧心忡忡,不久便死了。这时,婆罗多被从舅家招回即位。谁知他拒不接受,还跑到森林里劝哥哥回来继承王位。罗摩坚决不同意。婆罗多只好取了罗摩的一双鞋子,作为罗摩的象征,代为执政。楞枷城十首罗刹王罗波那的妹妹来到森林中,爱上了罗摩。罗摩同她开了一个玩笑,把她介绍给弟弟罗什曼那。罗什曼那拒绝了她的请求。这个女罗刹一怒而想吃掉悉多,被罗什曼那割掉了鼻子和耳朵。为了帮妹妹报复,罗波那劫走了悉多。魔王百般诱使悉多嫁给他,都遭到了严词拒绝,悉多被囚禁。罗摩兄弟在金翅鸟王和神猴哈奴曼的帮助下,带领军队,开往楞伽城,消灭了魔王, 救出了悉多。但罗魔怀疑悉多,她纵身跳进烈火,火神在烈焰中托出悉多, 证明她贞洁无瑕。然而,罗摩执政以后,听信谣言,遗弃了怀孕的悉多,蚁蛭仙人收留了她,并教她的两个孩子唱《罗摩衍那》。最后,蚁蛭仙人证明: 悉多是贞洁的;但是,罗摩还是不相信。悉多投入裂开的大地。最后,全家在天上团圆。

这部史诗,通过罗摩与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给人们展示了上古生活的面貌。3 个国家王权(罗摩国家、猴王国家、罗刹国家)的矛盾和更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权力的纷争和继承方式,表达了作家建立理想政权的观点和希望;罗摩征服十首罗刹战争和猴王兄弟争夺王位战争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战争的频繁,表现了作家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希望和平安宁的观点和愿望;对罗摩家族生活的描写,则 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伦理道德观念, 这些道德信条有点儿类似我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从总体上看,这部史诗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民间的可贵因素,又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思想。

《罗摩衍那》在艺术上有突出的成就。

首先,《罗摩衍那》更接近古典文学,它开辟了古代印度长篇叙事诗的道路。史诗对政治(宫廷斗争和其他矛盾)、爱情(生离死别)、战斗(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人与妖之间)和风景(各个季节的自然景色和山川、城堡、宫殿)都有生动的描绘,其艺术手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政治、爱情、战斗、风景等在后世的古代印度长篇叙事诗中,则成了必不可少的四种因素。

其次,塑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史诗中出场的人物有很多,主要人物也不下几十个,大都描写得血肉丰满,生动如活。史诗着重塑造的罗摩、悉多、罗什曼那和哈奴曼,更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罗摩实际上已成了神,很多印度人每当想问候祝福的时候,就连呼“罗摩,罗摩!” 悉多更多地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她是一个善良的受迫害的妇女典型,一直是千千万万妇女模仿的榜样;哈奴曼更是受到狂热的崇拜。

史诗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不仅以白描手法或用抒情笔调,精心描绘他们的外表,而且把他们放到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史诗常用的艺术手段是对话,它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很有真实感。

一些次要人物,史诗虽然着墨不多,却也大都真切、生动。如第 2 篇《阿逾陀篇》,写到当老王听到小王后提出流放罗摩、让婆罗多即位“都要在今天实现”时,“他望着她,象吓昏的鹿望着母老虎”。只寥寥几笔,就逼真地勾勒出老王的软弱无能和小王后的骄横无理。

在人物塑造方面,史诗还运用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比喻,语言生动流畅。如用“猎人的刀子”比作要挟老王的小王后的“冷冷的声音”;用“风暴里的大海”、“日蚀时的太阳”,形容老王复杂的心情和忧郁的神情;用“象雨点落在莲花瓣上,并不能水乳交融”,比喻罗刹国十首魔王与弟弟的心思各不相同,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再次,在描绘自然景色方面,史诗也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梨俱吠陀》中感人的还不多,《摩诃婆罗多》也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只有到《罗摩衍那》,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史诗对于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夜景的描绘,都十分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对夏秋(两季)的描写:

黄昏的霞光染红了云彩, 边缘上镶着一缕深黄, 好像一片片可爱的云布, 把那天空的创伤来裹上。

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情。大森林里,悉多跟着丈夫,心境比较平静,展现在面前的是景色如画,生机盎然。悉多被劫,罗摩忧心忡忡, 明媚的阳光反而逗引起他思妻的愁思。史诗情中有景,景中含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情景交融。

总之,《罗摩衍那》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它作为“最初的诗”, 对印度文学文体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据印度学者统计,《罗摩衍那》共有 2000 多种手写本,有 50 多种梵文注释。地方文学语言兴起以后,它又多次被翻译、被改作,直到今天,仍有影响。而从中古时期开始,《罗摩衍那》就被译成许多外国语言,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世界名著。

早在 6 世纪时,通过佛教的传入,这部史诗的内容就已在我国流传。从

1980 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翻译的史诗全译本,计 8

册,约 200 万字。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史诗中哈奴曼神猴的形象和我国《西游记》中孙悟空很有相似之处,比如孙悟空这一个筋斗 10.8 万里,会 72 变,哈奴曼纵身

过海,能变猫隐等。学者们推测,吴承恩创造孙悟空形象时,有可能受到了哈奴曼形象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