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俳句和“俳圣”松尾芭蕉

俳句是日本一种独特的诗歌样式。俳句又叫“俳谐”,这个词的愿意就诙谐。早在古代日本,就把以智巧和滑稽为主的汉诗或歌叫“诙谐体”。到了中古,又把凡不属于正雅的汉诗、和歌、连歌统统叫似是俳谐。到了中古末期,俳谐才从连歌中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

“连歌”是由和歌发展而来的,相当于中国的“联诗”。它是以机巧、

敏智为目的的集体创作。歌人们聚在一块儿,一个人先吟第一句(和歌中的 5、7、5),这叫“发句”。然后另一歌人吟出了后一句(和歌中的 7、7), 这叫“连句”。然后再咏发句,连句,反反复复,可长可短,长的可达千言、万言。这在当时是贵族或文人们的一种风雅的文学活动,带点文字游戏的味道。后来,只用连歌中的发句吟出一些幽默、讽刺的短诗,作为和歌和连歌创作的余兴,于是就产生了俳谐。在余兴这一点上,有些近于我国唐末的词, 当时还算不上正宗艺术。

16 世纪后叶,松永贞德(1571—1653)首先倡导俳句,又把俗语和当时的现代语引人俳谐创作,使俳谐大众化、民俗化,“贞门俳谐”盛极一时。西山宗因(1605—1682)继之而起,创立了谈林派。他们又进一步破除了俳谐创作上的教条和规则,主张抛弃一切约束,更自由地使用俗语,表现平民的生活。随后,松尾芭蕉(1644—1694)在继承贞门和谈林两派基础上,致力于提高俳谐艺术,并使它向抒情方向发展,形成了独自的风格——蕉风, 把俳句推上了更高的境界。芭蕉以后,有名的诗人是与谢芜村(1716—1783) 和小林一茶(1763—1827),前者的俳句富有浪漫情调和唯美色彩,后者的俳句则以自由使用俗语和生活气息浓厚为特色。上述诗人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本名松尾宗房,出生于一个下级武士家庭。他曾向北村季吟学俳句,并向其他学者学书法、汉学、和学。在青少年时代先后受过“贞门俳谐”和“谈林派”的影响。30 岁时削发为僧。1680 年,他 37 岁时,确立了自己在俳坛上的地位。当时他住在隅田河下游一个草庵中,以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题名草庵为“泊船堂”;又因门前一棵芭蕉茂盛,也称“芭蕉庵”。这也是他俳号芭蕉的由来。芭蕉曾认真研习孔孟老庄的哲学,熟读杜诗。40 以后,他有意识地过着旅行生活,长期漂泊,放逸于江湖山林,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广泛接触下层人民。51 岁(1649)时他病于途中,留下了“旅中正卧病,梦绕荒野行”这最后一首俳句,不久死于大阪。

芭蕉门人上千,其中最著名的弟子有 10 人,称为“蕉门十哲”。他留下的代表作品是《俳谐七部集》,其中包括《冬日》、《春日》、《旷野》、

《瓢》、《猿蓑》、《炭包》等。芭蕉一生所作俳句共约 1000 多首,句碑遍

布日本各地(共有 300 多座)。这位日本中古俳坛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俳圣”, 在日本的影响犹如中国的李白杜甫。

松尾芭蕉俳句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有主要描绘自然风光的。山川草木、四时景色,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是那么婀娜多恣,意趣横生。如“春雨霏芳草径,飞蓬正茂盛”,这是描写春雨的名句,表现了在春雨滋润之下, 花草茂盛生长的景象。又如“寒鸦宿枯枝,深秋日暮时”,这是描写深秋的佳作,日本学者认为它是从汉诗脱胎而来,写尽深秋的萧条景色,充满了闲寂的情趣。这类诗是芭蕉俳句最重要的部分。

芭蕉的俳句也有不少是有关人生和社会方面的内容,现实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如“听得猿声悲,秋风又传弃儿啼,谁个最惨凄?”诗句将猿猴鸣声与弃儿哭声联系起来,既写出弃儿的凄惨,又表达诗人的怜悯。又如“开炉时,瓦匠渐老鬓霜白。”这是见到修炉瓦匠时的感慨,从中可以使人想见瓦匠生计的艰难和诗人对瓦匠的关切。再如“渔民家,灶马混小虾。”这是渔家实际生活小景的描绘。灶马的形体很象小虾子,因为喜欢聚在灶头,所以人称为“灶马”。在渔民家里,灶马和小虾混在一起,别有一番情趣。这

些俳句的创作,当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

从艺术上看,芭蕉俳句风格的美学特点是闲寂和幽雅,这是学者们一致公认的。最能代表诗人风格的俳句是《古池》:

古池塘呀,

青蛙跳入水声响。

这首俳句表现了一个十分静谧、幽雅,而又静中有动的意境:在长满藓苔的古池边,传来一只青蛙突然跃入水中的声音,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随即便又归于寂静了。这是多么静寂、幽玄而又深远的意境啊,它可以让人生出无穷的遐想。

以声音表示静,或者说是以动衬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芭蕉的另一首俳句,用的正是巧妙的反衬,诗句是:

静寂,

蝉声入岩石。

写静至极,以至蝉鸣之声,竟渗进了坚硬的岩石,可谓鬼斧神工之笔。读这首俳句,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唐诗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当然,闲寂和幽雅只是芭蕉俳句的主风格。有主便有次,有一也有多。芭蕉俳句的艺术风格也是多样的。有的充满活力,如“月明如昼,门前涌入潮头”。有的雄伟壮观,如“梅雨收集遍,奔流最上川。”有的欢快,如“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有的悲壮,如“此身或将曝荒野,风吹入骨寒”。还有的感伤,如“坟墓也震动,我的哭声似秋风”。如此等等,已足见芭蕉风格的丰富多样。

松尾芭蕉对日本俳句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俳名摆脱了以滑稽诙谐为主的状态,走上了严肃庄重的道路, 变成了完全独立的诗歌形式。作为一种诗体,俳句虽然早在芭蕉之前 200 年

就已经出现,但这 200 年只能说是探索阶段,没有产生多少重要作品,到了芭蕉,俳句才取得辉煌的成就,占居诗坛的中心地位。另外,芭蕉亲手培养一批弟子继承他的事业,使俳句创作后继有人。顺便要提及,芭蕉一生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采取鄙夷与逃避的态度,这种不满现实逃避到艺术境界中去的倾向,给日本后世许多知识分子以很大的影响。

芭蕉的俳句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以至对 19 世纪后期一些西方诗人都有很大影响。我国早就有了松尾芭蕉以及其他俳句诗人的译作。1983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林林翻译的《日本古典俳句选》,中间收有芭蕉的俳句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