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早的抒情诗集《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些类似《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于“万叶”这个名称有种种解释:有的说“万叶”就是“万语”,表示内容丰富多彩;有的说“万叶”是“万代”或“万世”的意思,表示生命万古长新;也有的认为诗集喻为诗林,“万叶集”就是“万首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

《万叶集》共收入诗歌 4500 多首,分为 20 卷。关于这本书的编者和编

辑年代,缺乏确切资料。一般认为,诗集在公元 760 年左右可能已经大体编定,后来又有人作了一些修订。《万叶集》成书时,日本还没有自家的文字, 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记录下来的。这些汉字有的表音,有的表意一般人很难掌握。于是后世历代学者不断注音、注释,逐步改为现代汉字和现代假名混合的文体,完全使用汉字的本子已经见不到了。《万叶集》的作者比较广泛,上自天皇、贵族,下至平民、普通劳动者,有署名的作者, 也有无名氏,它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民间创作占重要地位。有代表性的诗人有山上忆良、山部赤人、高桥虫麻吕、柿本人麻吕、大伴家持、大伴旅人等。

就诗歌内容来说,《万叶集》大体上可分为相闻、挽歌、杂歌三类,这是借用我国六朝《文选》的分类方法。相闻是相互闻问的意思,是表示男女相爱、长幼相亲等的作品;挽歌是关于死的歌,主要是伤悼死别以及辞世之作;杂歌包括范围很广,凡不属于上述两类的作品都属这一类。就形式来说, 分为短歌、长歌、旋头歌、佛足石体歌四类。短歌每首 31 个音节,分 5 句, 各句分别为 5·7·5·7·7。长歌句数不限,可以看作是短歌的复合。旋头歌和佛足石体歌与短歌差别不大,旋差别歌的音数律是 5·7·7·5·7·7, 佛足石体歌为 5· 7· 5· 7· 7· 7。

《万叶集》中最早的作品大约写于公元 4 世纪上半期,最晚的作品则作

于 759 年,前后历时 400 多年;不过其中年代分明的作品,多数产生于 7 世

纪中叶到 8 世纪中叶的 130 年间。这百余年又可细分为 3 个时期。

前期从舒明天皇(629 年即位)到壬申之乱(672 年)。这是日本古代抒情诗开始确立的时期,作者大多为天皇一族,如舒明天皇、天智天皇、有间皇子、天武天皇、额田王和但马皇女等。这个时期正是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整备与壮大的时期,皇族成员还处于创业阶段,所以能够显示出一定的艺术创造力。诗歌中很有一些内容充实、气魄雄大、格调醇厚率真,充满清新朝

气的好作品。

中期从壬申之乱到 8 世纪初,前后共 40 余年。这是一个名家辈出、名作迭起的时期,代表诗人有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志贵皇子、山上忆良、大伴旅人、山部赤人、竺金村、高桥吕麻吕等人。他们的歌风各有特色,对和歌形式的完成的及使艺术手法臻于完善方面,各自做出了贡献。以下四人尤其值得注意:

柿本人麻吕(?—约 708)是《万叶集》中最早出现的专业歌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歌圣”。他通晓日、汉文学,信仰佛教,敬是神灵。他在诗歌方面造诣很深,尤其长于写长歌,短歌也作得很出色。长歌中有许多怀古歌及挽歌,如《高市皇子城上殡宫歌》《过近江荒都歌》以及别妻歌、悼念亡妻歌等等。怀古歌表现了对上古国家上升时期的景慕与追怀,声调苍劲雄浑,沉郁悲壮。悲叹生离死别的别妻歌、悼亡歌语重意真,哀婉凄切。他的诗近一半是挽歌,因此又被称为“挽歌诗人”。

大伴旅人(665—731)出身名门贵族,一生官运享通,但因陷入统治者的内部矛盾之中,常有一种家族没落之感和无限的哀愁。他长于短歌,特别是抒情短歌,如《赞酒歌十三首》,以平易的风格和轻快的韵律抒发自己内心深处哀和苦闷的感情。他的游仙歌《松浦河歌》,受到我国《游仙窟》和

《洛神赋》的影响。

山部赤人(?—736)是圣武天皇朝廷的一个下级官吏,他也擅长写短歌,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很有特色。《望不尽山歌一首并短歌》是他的名作,以清新、雄浑的笔调描写富士山的优美姿态,表达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这里需要特别重视的是山上忆良(660—733)。他年轻时曾做过遣唐大使的随员,在中国生活了两年。他一生写有长歌 11 首,短歌 65 首,旋头歌

1 首;另有汉诗 2 首,汉文序若干,汉文修养很深。他经历坎坷,加上受儒家思想影响,诗作大多富有思想性和社会性,有“社会诗人”之称。其著名长诗《贫穷问答歌》是唯一直接反映古代律令制国家统治下人民遭受横征暴敛之苦的一首绝唱。全诗如下:

风雨交加夜,霏霏雨雪天。瑟瑟冬日晚,难御彻骨寒。粗盐聊下酒,糟醅权取暖。鼻塞频作响,背曲嗽连连。捻髭空自许,难御彻骨寒。盖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虽罄我所有,难御彻骨寒。比我更贫者,听我问数言:

“妻儿吞气泣,父母号饥寒。惨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 “天地虽云广,独容我身难。日月虽云明,不照我身边。 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独然?老天偶生我,耕作不稍闲。

身着无絮衣,何以御风寒。褴褛如海藻,条条垂在肩。 矮屋四颂颓,稻铺湿地眠。妻儿伏脚下,父母偎枕边。 举家无大小,呜咽复长叹。灶火烟火绝,梁上蛛网悬。 忍饥已多日,不复忆三餐。声微细如丝,力竭软如绵。 灾祸不单行,沸油浇烈焰。里长气汹汹,吆喝到房前。 手执笞刑杖,逼讨田税钱。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这首歌,有多种解释,一般倾向于将前半首理解为一个古代读书人对贫困处境的自诉,并推己及人,联想到比自己更饥寒困苦的农民的遭遇,下半首是代农民作答,道出了在古代班田制下农民抢地呼天、欲告无门的悲惨处

境。

万叶末期是指八世纪中叶约二十余年间。这时的万叶歌风已经逐渐没

落,作品在内容上大多逐渐脱离现实,吟风弄月;在表现上过于注意形式, 风格偏于纤巧。这一时期的诗人,以大伴家持和大伴坂上郎女为代表。大伴家持的作品普遍带有感伤情调,一面热烈向往功名,表示忠于皇室,一面又悲叹本族的没落,寻求解脱之道。其短歌具有凄清纤丽、情致缠绵的特点。坂上郎女写了一些纤稼绮丽的恋歌。

《万叶集》中无名氏的作品约占全书的 1/3,民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这方面的主要有“东歌”和“防人歌”。东歌是日本本州的歌谣, 防人歌就是戍守海防士兵的歌谣。东歌大多以爱情为主题,不但语言纯朴自然,而且善于利用各种劳动场景作为比兴等艺术手段,生活气息浓厚,情趣盎然。它代表了万叶诗歌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万叶诗歌的某些特点。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如云倚高峰,我亦愿倚君。思君望高峰,我作冉冉云。

这是姑娘思念情人的歌谣。感情的抒发是采用借景寓情的方式,将情人比作屹立挺拔的高峰,将自己比作缭绕缠绵的白云,形象生动,意境优美。防人歌从不同角度描写防人的痛苦境遇,表现他们对沉重负担的苦恼和

对骨肉亲人的思念。防人与亲人的别离或相思,凄苦哀怨,真切动人。如《昔年相替防人歌》一首写道:

犹如漆黑夜,前途不可知。姑娘殷勤意,暗暗问归期。

总起来看,《万叶集》在日本古代的许多诗集中,无疑是最出色的。它汇集了当时存在的各种诗体,显示了日本民族的艺术创造力,并且形成了日本诗歌的独特风格。万叶风格的特色是雄浑典雅、清新质朴,真挚明快,表现了当时人坦率的感情,歌唱了人的自然心灵,因此,后来每当新的抒情诗歌运动兴起时,它总是被人们作为一面旗帜。

《万叶集》还是日本文学史上抒情诗的光辉起点。同时,日本传统的古典诗歌形式——和歌,也是在万叶时期诞生并发展成熟的。另外,在万叶时期这几百年中,有两种古典诗歌的形式——长歌和旋头歌走完了它们的艺术生涯。因此,《万叶集》又是日本诗歌发展史上的活标本,对于了解日本诗歌的发展演变过程有重要价值。除此之外,《万叶集》还有一大功劳,这就是它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字的产生。诗集中用汉字表日语音的方法,被称为“万叶字母”,后来进一步简化,最后创造了日本民族的字母(平假名、片假名), 为形成日本的民族书面语以及独立的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万叶集》是日本诗歌史上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1984 年,我国出版了杨烈教授的《万叶集》中文全译本。译者用五、七言古诗的形式翻译, 庄重典雅,较好地表达了原作的同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