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梨陀娑和他的抒情长诗《云使》
公元 320 年建立、公元 6 世纪衰落的芨多王朝,是古印度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代的一个大帝国,也是古印度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从公元前1000 多年时形成的《吠陀》开始的古印度文化,在芨多王朝,已发展到光辉的顶点,优秀作家辈出。迦梨陀娑就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关于迦梨陀娑的生平事迹,至今还没有发现确凿的历史资料,留传下来的只是一些传说。据说,迦梨陀娑是婆罗门的儿子,幼年失去父母,由一个牧人抚养成人。后来与一个公主结婚。公主对他出身牧人家庭深以为耻。他便向女神迦梨祈祷,求赐智慧,由于女神的福佑,他终于成为大诗人、大学者。这当然不足为凭。梵语“迦梨陀娑”是“迦梨女神的奴隶”的意思。
根据学者们的分析、推测,迦梨陀娑属于婆罗门种姓,居住在王国首都乌阇衍那,信奉湿婆教,做过宫廷诗人。他大约生活在公元 350 至 472 年之间的某一段落。
迦梨陀娑的作品很多,一般公认确实是他所写的有剧本《沙恭达罗》、
《优哩婆湿》、《摩罗维迦和火友王》,叙事诗《鸠摩罗出世》、《罗怙世系》,抒情长诗《云使》,抒情短诗集(时令之环》。这里我们只叙述他的诗歌作品,重点是《云使》。
《鸠摩罗出世》,又译为《战神的诞生》、《仙童出世》。这部叙事诗有 17 章。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长诗第 1 至 8 章,叙述大神湿婆和喜马拉雅山的女儿乌玛恋爱和结婚的故事。一般研究者认为,9 章以下是后人加上的。诗歌表面上写的神仙世界,实际上表达的是人间的苦乐。
《罗怙世系》19 章,写的是罗怙世系里每一个皇帝事迹中最典型的部分。诗歌所写的不是帝王的文治武功,而是通过他们的故事,抒发当时普通印度人的思想和感情。这部叙事诗是诗人的晚年之作,技巧成熟,被后世誉为印度“大诗”(叙事诗)的典范。
抒情短诗集《时令之环》,又译为《六季杂咏》,共收抒情短诗 144 首。
它通过对印度 6 个时令(夏、雨、秋、寒、冬、春)自然景色的吟咏,抒发诗人因景色变迁而引起的不同感情。这些诗意优美迷人,洋溢着印度古典诗歌所特有的东方风味,沁人心脾。
迦梨陀娑的诗歌作品中,成就最高,又最负盛名的还要数《云使》。它被称为印度第一部抒情长诗和古典诗歌的典范。
《云使》的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小神仙药叉,家住北方的阿罗迦城,是财神爷俱毗罗的奴仆,因怠忽职守,受主人诅咒被流放到印度东部的罗摩山,为期一年。在被逐以后的第 8 个月中,雨季来临。一天,他看到空中的行云,异想天开,便托这片向着北方飘动的云彩,带口信给自己心爱的妻子,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
《云使》分为“前云”和“后云”两篇,中译本计 115 颂,每颂四行,
共计 460 行。
在“前云”里,首先简要交待了药叉被贬谪的缘由;药叉看到雨云,又满心欢喜地献上野茉莉花,恳求云使为他送信,第 13 节以下,诗人细致地描
述了从药叉流放地到他妻子留居地阿罗迦去的路程,有声有色地指示了雨云所要经过的城市、高山、平原和河流,以便让云使弄清他的使命。这里,诗人非常出色地描绘了印度中南部向北至喜马拉雅山一带雄奇秀丽的山川和富庶繁华的城市,美好如画,令人神往。这一部分,设想新奇,情文并茂。诗中,药叉赋予雨云以人的品格:将它视为挚友,称作“焦灼者的救星”,对它的旅途劳顿表示无限关心,叮嘱它“旅途疲倦时你就在山顶上歇歇脚,消瘦时你把江河中的清水饮一饮”。从这种对云的关切之中,已流露出药叉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在诗人笔下,这一路的自然风光,无不染著上浓郁的感情色彩,行进途中自然景色的描绘,熔铸了药叉思念妻子的深情,富情于景, 富有弦外之音。这条路,是富于诗情画意的自然之路,又是充满柔情蜜意的爱情之路。
“后云”全是药叉给雨云说的话,介绍他家乡及妻子的住地,还有请云雨带给妻子的绵绵情话。诗人先写大环境,后叙小庭院,由远及近,咏物思人,情真意切。然后再介绍他朝思暮想的妻子,从外貌到内心,层层推进,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情思。请看药叉对自己美丽妻子的描绘:
那儿有一位多娇,正青春年少,皓齿尖尖,
唇似熟频婆,腰肢窈窕,眼如惊鹿,脐窝深陷, 因乳重而微微前俯,以臂丰而行路珊珊,
大概是神明创造女人时将她首先挑选。
诗人还设想云使到达目的地以后,他爱妻正“得到了睡眠的幸福”,因此嘱咐云使须再等一个时辰,不要惊动她。接着再以 10 多颂委婉的诗句,托云使转达药叉对妻子的深情,陈词恳切,如泣如诉。最后两颂是药叉对雨云表示的谢意。
《云使》的主题是很鲜明的。通过对被贬谪他乡的药叉的痛苦及对妻子思念的描述,歌颂真挚、专一的爱情,并含蓄地对造成这种现状的社会流露不满情绪。
从艺术性看,《云使》以丰富的想象、浓郁的抒情、逼真的描绘、细致的心理刻划见长,是古印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成功运用的范例。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是善于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人物的思想感
情,状物抒情,情景浑融,意境和谐。诗人从对自然风光的叙述中,睹物伤情,去描写药叉那缠绵悱恻的深情和伤感的别愁离绪,使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
我在藤蔓中看出你的腰身,在惊鹿的眼中 看出你的秋波,在明月中我见到你的面容,
孔雀翎中见你头发,河水涟漪中你秀遐挑动, 唉,好娇嗔的人啊!还是找不出一处和你相同。
药叉在各种自然风物中,仿佛看到妻子的身影,这种联想和比喻,既美丽,又动人。
诗人还以高超的技巧妙笔绘出相思者最典型的心理活动特征:痛苦与甜蜜的高度统一。我们来看看这样两节诗:
好友啊!她也许把琴放在旧衣裹着的膝上, 想把那缀有我的名字的歌曲高声歌唱;
琴弦为眼泪所湿,她不得不时时拂拭, 连她自己作的曲调也一次又一次遗忘。
她发出使花苞般嘴唇变色的叹息,掠开了
因沐浴不用香膏而粗糙的,垂到颊上的发卷, 想只有在梦中才能与我相会,便渴望睡眠, 可是泪水的滔滔流泻又使她不能如愿。
想唱情歌却因拭泪而遗忘曲调,想作团圆梦却因心切而失眠,这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有最深情的人在别离时才能产生。诗中那种又痛苦又甜美的意境如啖橄榄,回味无穷,具有醉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还有华美而淳厚的语言,象征那雨云缓缓飘动的“缓进”韵律, 严谨而匀称的结构,都使《云使》更显现出端庄、高雅、谐美的独特风格, 具有万古长青的艺术魅力。
《云使》不仅是印度古代抒情诗的杰作,也是世界诗歌史上抒情诗的杰作之一。1813 年,它被译成英文传到欧洲各国。而我国,远在 13 世纪就有了《云使》的藏文译本,收在西藏佛典的《丹珠》部中;可以说,我国是第一个把《云使》从印度语译成国外语的国家。本世纪 30 年代,王维克转译了
《云使》,发表于 1937 年的《逸经》第 33 期。1956 年,金克木先生直接从梵文把这部长诗译成汉语出版,译笔秀丽典雅,很有文采。
《云使》的作者迦梨陀娑不仅是古印度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也是深受世界人民爱戴的大文豪。他是 1959 年全世界纪念的 10 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