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之美人体美

人的存在首先是身体的存在。研究人体的方法许多。遗传学家视它为繁殖人种的工具。生物学家所它当作是根据以往往经验改变未来的生物;人类学家把它看成是人类文明的创造主体和贮积者;诗人则推崇它为心灵的宝 殿;美学家呢,则注目于人体的美丑妍第四章社会之美人体美 - 图1

屈原的学生,楚国的优秀诗人宋玉,作为楚王的侍臣,对楚王说过如下一段话: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车家之子,车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工,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三国时候国诗人曹植在其著名的《洛神赋》里描写诗人在幻觉中见到的美丽洛神道:

“稼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宋玉和曹植在这里描写的是理想中的美人,这样的美人在现实当中当然难以见到。但现实当中的体若是美的,必定是修短合度,肤色浓淡相宜的。赤色如血或白如素纸,便很难让人恭维。当代西方国家的选美活动,美人如云,娇娃齐集,竞争激烈。魁者当然是身高、体重、胸围、臀围、腰围、风度、语言、服装都符合一定标准而又显出特色的佳丽。其风度、语言、服装之美无法以数的关系计量,而属于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之美,则是严格的和谐之美。其各部分之比大致与黄金分割律相符。

一九七六年,我国唐山市发生剧烈的地震。当时,有些截瘫病员尿潴留, 小腹胀痛,小便不通。医生用大蒜一枚,山栀八个一起捣碎敷在肚脐上,效果很好,为何肚脐在治疗病害方面有这样大的神通?数学家经过分析告诉我们,肚脐下人体比例黄金分割黄金点。由于它的位置极佳,所以才有这样的医学上的妙用。人体结构就整体而言,肚脐以上部分与肚脐以下部分的比例为 0.618∶1。这个比值正是黄金分割律。除此以外,人体结构比例还有三种黄金分豁法。肚脐以上部分,黄金分割点在咽喉,咽喉到头部顶端的部分与从咽喉以肚脐的部分的比例是 0.618∶1。肚脐以下部分,黄金分割点在膝盖,从肚脐到膝盖与从膝盖到脚后跟之比为 1∶0.618。上肢的黄金分割点在肘关节,从肩关节至肘关节与从肘关节至中指尖之比为 0.618∶1。如果人体各部分比例基本符合黄金分割律,大概就是宋玉所说的“车家之子”那样的标准美人了吧。

人体美的再一个条件是健康。大观园中的林妹妹,是个眉如柳叶,走路又如风摆杨柳的大美人;但她却是一个病美人。经常咳嗽、吐血,作为一个

虚构的艺术形象,自然美仑美矣,但如果她是现实当中的人,虽则引起我们心底的同情,但我们心底里未尝不希望她更健康一些。楚国有一位国王偏爱细腰美人,于是他的王宫中的姑娘肆节食减肥,可能还采取了捆束等不人道的措施。结果:“楚王好细腰,宫中尽饿死!”这无论如何是个天大的悲剧! 身体健康其实也是人体美的一个要素,健康的人体,即使稍微有点疤痕与瘢点,也是美的。因为人的身体不是花瓶,而是完成各种人生使命的资本。动辄腰酸背疼、气喘吁吁,除非是酷嗜病态的人,否则是不会认为这样的人体是美的。

与健康相联系的是人体的力展。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描写公孙大娘弟子舞剑的力度美:“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这是力度美的极境。人们对人体力度美的极境。人们对人体力度美的欣赏无疑是因为人体的力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斗争。人体显出生龙活虎的力量,有利生产劳动,可以为人类自己争取更多的生活资料。这恐怕是原始人在生活实践当中早就认识到的。这种认识逐渐地成为一种无意识而积淀在人的头脑中,虽然现代工业已使很大部分体力劳动让位予机器代劳,现代的战争也完全不是体力的较量,但人们同样要求欣赏人体的力度美。观赏古希腊是体力的较量,但人们同样要求欣赏人体的力度美,观赏古希腊雕塑《掷铁瓶者》,我们从运动员那矫健身姿的力度之美获得快意。对力度美的追求在当代已成为一种完全形式化的审美活动了。比如健美运动员刻意炼出的大块肌肉,在实际生活中未必发挥多大作用,但我们还是欣赏其肌肉显现的力量美。

西方世界对人体美的欣赏渊源流长。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运动场上、斗技场上的运动员和武士都是赤身裸体的。古希腊的名城斯巴达,更有女运动员裸体出现在运动场上,毫无顾忌地将自己充满力与美的裸体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对运动宗教一般的狂热,使对肉体的崇拜变为高尚。

在我们中国,情形则大不一样,虽然我们祖先很早就开始了对人体的审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一篇名为《硕人》的诗。刻诗对卫国国君夫人庄姜的体貌之美作了精雕细刻的描绘: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颌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她的手指像茅草的嫩芽,皮肤像凝冻的脂膏,嫩白的颈子像蝤蛴一样娇嫩,她的牙齿像瓠瓜的籽儿,方正的额头弯弯的眉毛,轻巧的笑流动在嘴角,那眼儿黑白分明多么美好。

可见中国人对人体的审美在当时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中国人对人体美欣赏的眼光不是集中于肉感的玩味,而是更多地偏重于经过文化陶冶的灌注着精神的人体之美。文化和精神的因素对于人体的改造和美化作用, 至今仍是一个尚待深究的美学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他的身体比没有文化修养的人的身体要美得多。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

者,但他的见解很有道理。他认为人体美不仅是一种自然美,而是一种见出精神的“生气灌注”的美。他看到了人体美的社会文化因素。实际上,人现在有这种模样,不正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结果么,人在改变外在自然的同时, 也改变着自身的自然;人的肉体,本来是一种自然物。因此,人的肉体与野兽的肉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体处处流露出精神文明的“意味”,这种意味使得人体具有美的“深度”。西汉时候的卓文君,寡居在家,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感动得她芳心归属,传说她很美丽,“眉色如望远山”。可见她的美是一种有深度的人体美,“如望远山”,不是一览无余,而是越看越耐看,越看越好看。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传说:曹操将接见匈奴来的一个使者,但觉得自己不高大,不足以示威远国。因此他命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崔季代他主持接见,自己只拿刀站立一旁。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去问那使者印象如何。使者答:“魏王雅望(容貌)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曹操的身高、体态等“自然条件不如崔季,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诗人,整体上表现出来的“气象”却非崔季可比,一望而知有一种英雄的伟岸。这也是可以作为人体美不尽是自然美的佐证。

中国有一句成语:秀色可餐。这里的“餐”,不是指为“吃”,而是指对人体的审美。“秀色可外”标明的是一种有“厚度”的人体之美。“厚度” 人何而来?无疑来自精神文化。杜甫在其著名诗篇《丽人行》中,有两句诗: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单是肌理细腻,骨肉匀称还不是人体美的顶点,再加“态浓意远”,那就是人体美的高格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