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乍听起来,多么荒唐。不是么,凡正常的人,都能随便说出十几种美的东西,也能脱口而出地指出什么东西不美。如前所述,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美多么令人神往。大千世界,上到日月星云,下至江河湖海,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美无处不在。
美的世界色彩缤纷,气象万千。她引出人们千种风情,百般慨叹。面对姹紫嫣红,谁不啧啧称赞;涉足高山流水,令人流连忘返;身处花前月下,
① “梨花大鼓”是山东一种地方曲艺,说唱人常手挚两片梨花简,在三弦伴奏下演唱故事。
① 原注:人参果——神话传说中的仙果,形状像初生的婴孩。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成熟,人吃了长生不老。
或有不尽柔情暗自生来;耳听松涛海啸,又会豪情勃发;面对万倾碧波,千帆竞发,则心旷神怡。丽日蓝天之下,孩子们在绿茵之上嬉戏,你会由衷地赞叹:生活多美!在公共汽车上,看到青年人主动让坐,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雷锋一生助人为乐,令人仰慕,老山前线的勇士们“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的高尚情愫,定会在善良的人们心里里掀起崇敬的波澜⋯⋯。现实生活中,人们轻而易举地辨别美丑。难道美是什么,还成为问题么。
然而,朋友,且慢,我们讨论的问题是“美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是美。记得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篇中, 论辩过这个问题。在这名篇中,柏拉图假设年轻的苏格拉底与颇负盛名的诡辩家希庇阿斯就美是什么的问题开展论辩,对话是从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请教美是什么开始的,当希庇阿斯听了苏格拉底的发问也曾满不在乎地说:“这问题小得很,小得不足道。”然后他就说了连串答案:“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美就是黄金”;“美就是恰当”;“一个凡人所能有的最高的美就是家里钱多,身体好,全希腊人都尊敬,长命到老,自己替父母举行过隆重的丧礼,死后又有子女替自己举行隆重的丧礼”;等等。希庇阿斯从人的美谈到物的美,从道德美到财富观念联系起来谈美。但苏格拉底要找是的“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物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把希阿斯连同他自己关于美的关系的假设都一一驳倒推翻了。希庇阿斯终于不得不承认“美是不容易认识”的。希庇阿斯的错误就在于他把“美是什么?”误解为“什么是美”了。最后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
两千多年来,人们从未停息过对美的探索。人们以各种不同的哲学为指导,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解释美,企图对美找出人们所能接受的定义。然而, 对美是什么问题,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建国以来,我国的美学界也曾对美的本质问题展开了学术争鸣。有人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或干脆说“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美”“美产生于美感”,认为美与美感不可分。或说“美是自由的象征” 等等。这些对美的解释把美感与美等同起来,是唯心主义的美学观。人们称之为主观论。有人从主观与客观统一中寻找美的定义,认为美是物的形象, 说“美的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副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并说:“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才有美。”可见,这种观点只承认艺术美而不承认现实美。那样一来, 也不能正确地说明艺术美的源泉。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还有一种从社会实践中寻找什么是美的答案,以客观社会性去说明美。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劳动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如果用这个定义去说明社会美, 基本还说得过去。但用这个定义去说明自然美,显然就说不通了。这种主张, 实质上是取消自然美的存在。何况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也并不都是美。只有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时,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产品,才可能是
美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很大的片面,甚至还可能走向唯心主义。
唯有真正承认美的客观性,承认美存在于美的事物之中,从美的事物中探求美是什么,才可能通向发现美的真谛的道路。有学者这样做了,而且认识到美是美规律。这可以说,已经接近美的本质了。然而,又把典型的规律看作是美的规律,即把典型规律等同于美的规律,尽管其关于典型的概念是从历史(包括自然·社会)发展中产生,所以那种“典型的毛毛虫美不美?” 一类质问,是根本文不对题的,不是无知便是无理取闹。但在我看来,典型的规律毕竟不是最根本的美的规律,更不是美的唯一规律。
啊,美果真是难的。正如德国著名美学家艺术史家文克尔曼(1717— 1768)说:“美是自然的一种最大的秘密,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所的效果,但是,一种普遍而清楚的意见,它的本质上属于那未发现的真理。”天才的歌德也说:“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烁的影子,它总是躲着被定义所掌握。”难怪有人将美的本质问题称之为美学上的“歌德巴赫猜想”。
有人因此而认为“美”的问题是不可知的。天才的文艺复兴巨匠、与达·芬奇齐名的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丢勒(1471—1528 年)也悲观地宣称“只有神才知道美是怎么回事”。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敢认为要想寻求美的答案,“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探讨”。当代西方对美是什么问题的哲学思辨也冷落下来,更多的转向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如前几年在加拿大握太华举行的第五次国际美学讨论会的中心议题就是:艺术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以为主要是因为美的事物虽具体可感,但美并不是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属性。美的事物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可以说遍布整个宇宙。美的事物的性质各各不同,美的形态又千变万化,要想从中寻找出一个普遍的定义,当然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人们的美感也千差万别,不仅不同的人们以同一对象的美感反应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态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亦不尽相同。有的事情,有人认为美,也可能有人认为不美。如对人体美的感受,有人认为丰腴的体态是健康的美的,而有的却认为“苗条”才美。一句话,审美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仅仅一种直线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对美的把握的困难。
但困难,并不等于不可知,只要我们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路线,从美的事物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人类一定能发现美的秘密, 对美作出科学的,为人们所共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