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谈美

老子和庄子都是这个学派的倡导者。

老子,名聃(音担),春秋末期人。庄子,名周(约公元前 368—前 286 年),战略时著名的思想家。因他在学术思想上与老子有师承关系,又因他们都以“道”为万物之源,所以,汉时人们将他们合称为道家,自始老庄并提。尽管在人生态度,某些具体主张上老与庄有不同之处,但从总的方面来

看,是后者对前者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老子》与《庄子》两部著作都未有直接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但从其总体论述看,他们对美实质上是有看法的。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有一段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容曰大。

在这里“大”就是美的意思。这段话表明,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之父母,而道的感性显现,就稳定之为美。再看《庄子·天道》有这样一则故事: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 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己。”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径,云行而雨施矣。”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 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这里:“夫天地者,古之所也”的“大”,也就是美的意思。即说明天地存在着美;而天地之所以美,就因为它体现了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道”, 所以,道才是美的真正根源。换句话说,在老庄看来,美是什么?美就是道。这里说的“道”,尽管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亦即老子所说的“通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所言:“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但又无处不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高于天地万物的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

由此出发,关于人格美,老庄的观点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美的观念是对立的。他们关于人格美的尺度,就是“法自然”。老子理想的至善至美的统治者就是实行“天道”,亦即遵循“无为而无不为” 的法则。《庄子·天道》认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种人格美的主张,也贯串在《庄子·大宗师》对“真人”的描叙之中。如果说,儒家关于人格美的观念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世思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德修养,其消极影响则是“学而优则仕”,用贾宝玉的话说,就是一个个成为“禄蠹”。那么,老庄人格美的观念对后世知识分子的影响则是“遁世”,就是“隐士风流”。追求与大自然的溶合,超然于世。追求人格的率真自由。

在艺术思想方面,《庄子》中虽然没有专门谈论艺术美的言论,但其中许多寓言故事,十分明确地传达了庄子关于“以天合天”的艺术美的原则。他说:“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达生》中关于“梓庆削木为针” 的故事)。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关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作者十分热情地描写了疱丁解牛动作的美。《田子方》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谈美 - 图1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音氏)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音坦,自由自在大摇大摆的样子)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 礴赢。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作者通过宋之君对解衣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谈美 - 图2礴赢者的称赞,说明艺术创作必须无所顾忌, 要完全进入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在《庄子》那里,“以大天天”的涵义包含这样三个层次:一是指创作者本身的精神状况,必须摒除一切功利观念,既不要考虑效果,更不要考虑荣辱成败,甚至连自己都忘记了。要完全进入创作的艺术意象世界之中。二是指对创作客体的掌握,由形而性而神,然后创造出艺术意象,再后才是把意象表现出来(“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矣,然后加手焉。” “梓庆削木为针”)。三是指艺术品必须真实,要符合对象的天然情性。要情真意切,形象自然。

庄子“以天合天”的艺术观对我国艺术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国艺术传统可以划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受儒家影响的艺术传统,强调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要合为事而作,合为时而著,主张“心感于物而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道家影响的艺术传统则主张创作自由,强调艺术的神、妙境界,艺术成为人生的一种方式,乃至“逸笔草草,聊抒胸中逸气”(见元倪瓒语),这种传统是以道家的人生观为基础的。比较起来道家的传统更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