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的主观体验

感情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即喜、怒、悲、惧等多种享乐色调(hedonie tones)。每种具体情绪的主观体验的色调都不相同,它们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feelings),这种感受或体验是感情性反映的心理内容,是情绪的心理载体。感情体验具有下述两种基本性质:

  1. 体验与表情的先天一致性

体验与表情在每种具体情绪上有固定不变的一致性。每种情绪的外显形式与内在体验形式是共生的,它们之间的固定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例如,愉快体验的特定主观色调与特定的表情模式协同产生,绝不因情境的变化而改变。

人生来具有体验感情和表现相应情绪的能力,它们之间的这种对应联系是先天的,是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固定模式。正是体验与表情的一致性

保证了表情正确地反映感情体验的性质,并传递其适应意义。例如,人类婴儿以欢快面容和啼哭信号表达她们的舒适或饥饿、困倦、病痛的感受。婴儿在前言语阶段,正是靠感情体验与情绪外显行为的一致性来保持其生存适应的。

随着人的认知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和社会化,感情体验和情绪外显行为的固有联系变得复杂化起来。鉴于表情活动是由脑的骨胳肌系统的随意运动所支配,在人们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所制约的情况下,情绪的外显行为则带来很大的人为的性质。表情可以被修饰,被夸大、掩盖或伪装,从而产生体验与表情的不一致性。因而,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具有后天习得的性质, 是感情和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

  1. 感情体验的不变性

每一种具体情绪的体验在主观上感受的色调具有不变性。体验的不变性来源于人类进化的适应过程。这是由于,意味着具有潜在危险和威胁的新异刺激,只有在引起特定的恐惧体验色调时,这种体验才能成为在危险和威胁情境下驱使个体采取逃避行为的动机力量。而且,在任何具有危险和威胁含义的刺激作用下,所发生的恐惧体验色调都将是永不改变的。只有这种具体感情体验色调的不变性,才能使与之相一致的表情成为向同种属成员传递“危险”来临信息的手段。

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需要和追求目标以及认知评价等各方面的差异, 同一环境( environment)对不同的个体来说,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情境

(situation),因而产生的情绪也可以不同。但特定情绪体验的感受色调, 既没有个体、民族差异,也没有性别、年龄差异。感情体验的不变性是使情绪、情感在人际间进行交流和产生感情共鸣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