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外部表现

情绪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表情是表达情感状态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表情动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情绪语言,它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感情的内在体验,成为人际间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工具之一。也是了解感情的主观体验的客观指标之一。

  1. 表情类别

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面部表情是额眉、鼻颊、口唇等全部颜面肌肉的变化所组成的模式。例如愉快时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悲伤时额眉紧锁、上下眼睑趋近闭合,嘴角下拉;轻蔑时嘴角微撇、鼻子耸起、双目斜视等,形成标定各种具体情绪的模式。由于面部表情模式能最精细地区分出不同性质的情绪,因而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

姿态表情是除颜面以外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例如狂喜时捧腹大笑,悔恨时捶胸顿足,愤怒时磨拳擦掌等。其中,手势是一种重要的姿态表情,它协同或补充表达言语内容的情绪信息。手势表情是后天习得的,由于社会文化、传统习惯的影响而往往具有民族或团体的差异。

面部表情和姿态表情均由随意运动所支配,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被随意地控制。姿态表情虽不像面部表情那样能细微地区分各种情绪,但它能与面部表情一起表露情绪信息。也往往在人有意地控制面部表情时,而由身体姿态泄露真情。例如,一个人用和蔼微笑的面容去掩饰对对方的愤怒时,他那紧握的拳头、僵硬的肢体却明白无误地泄露了真情实感。

除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外,声调也是表达情绪的一种形式。声调表情指

情绪发生时在语言的音调、节奏和速度方面的变化。例如,悲哀时语调低沉, 语速缓慢;喜悦时语调高昂,语速较快。此外,感叹、烦闷、讥讽、鄙视等也都有一定的音调变化。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言语中音调的高低、强弱, 节奏的快慢等所表达的情绪,则成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上述 3 种表情形式中,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都不具有标定特定情绪的特异模式,唯独面部表情所携带的情绪信息具有特异性。因此,面部表情在情绪的通讯交流中起主导作用,姿态和声调表情则是表情的辅助形式。

  1. 面部表情的先天预成性与后天习得性

面部表情是先天程序化的模式。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 总结道:“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在种族进化过程中,有些对机体生存具有适应价值的面部动作,最初并不是有意识地传达情绪的。但由于其适应意义,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定的生理解剖痕迹而遗传下来,发展成为表达特殊情绪的面部肌肉模式。例如,啼哭时嘴角下撇、眉眼皱起的面部模式源自人类祖先在困难、痛苦中求援的适应性动作;愤怒时咬牙切齿、鼻孔张大的面型是准备搏斗时的适应性动作;厌恶表情源自呕吐的面部动作。这说明面部表情是具有原始的生物学根据的。

许多研究都证明了面部表情的先天预成性。首先,婴儿生来就具有表情, 在出生后一年内,婴儿逐渐显露出兴趣、愉快、厌恶、痛苦等基本情绪表情, 这些表情是随婴儿生理成熟而逐渐显现的。其次,先天盲婴在发生早期显露与正常婴儿同样的面部表情。只是由于盲婴得不到来自成人面部表情的视觉强化,他们的表情才在以后逐渐变得淡薄。再次,跨文化研究表明,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模式通见于全人类,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艾克曼在 60 年代做的一项研究表明,从未与西方文化有过任何接触的新几内亚原始部落民族, 按照向他们讲述的故事情节,能准确判别西方人的面部表情(照片)所感染; 而这些原始部落人的表情模式也能被西方人的面部表情(照片);而这些原始部落人的表情是先天预成的程序化模式。正如艾克曼所说的那样,外国人的表情不是“外国语”;表情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相通。

表情在个体发展中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表情的显露从先天预成性向整合性、随意性转化。诚如前述,为了适应社会情境、文化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的需要,表情经常被主体所修饰。表情的随意性体现了情绪的社会适应性,是情绪的生物适应性在人类身上的延伸。面部表情的社会化使得人类表情极大地复杂化起来,具有后天习得的性质,所以面部表情兼有先天预 成性和后天习得性。先天盲童的表情不像常人那样灵活与丰富,且日见匮乏和单调的情况说明,社会强化对于表情的维持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面部表情社会化的另一结果是形成文化差异。在不同民族之间,某些带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表情信号可能是不相通的,而且在表情规范方面也存在着文化差异。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含蓄,情绪的喜怒不形于色;日本人强调礼仪,在陌生场合绝不表现愠怒;而美国人则追求个性,情绪表达较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