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情绪具有从易感性向稳定性过渡的性质

青少年在家庭和集体中生活,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家庭情绪和集体情绪的影响。例如,当家庭与邻居不和睦,一家人议论起来往往情绪上互相感染,而家庭中青年人最容易冲动。在一个班集体中,当与邻班比赛的胜利喜讯传来时,全班同学群情激昂,欢呼雀跃,并可能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如果班上某个同学受到外班同学的欺侮时,同班同学会义愤填膺,有的还要“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些情绪表现,既反映出青少年情绪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又反映出他们情绪具有显著的易感性。

但是,随着年龄的递增,知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意志和个性倾向的不断发展,突出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这种情绪易感性也在逐渐趋于稳定。

12 岁~16 岁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对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一般都比较差。波动性明显,一般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的约束。17 岁以后这种调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能根据一定的条件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情绪逐步带有文饰、内隐、曲折的特点,波动性和冲动性逐渐减少。

青年初期(初中阶段)的学生,从情感内容上看,虽然不断丰富,但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仍是比较狭隘和肤浅的。比如,有的学生把友谊局限在小范围内,看重哥们义气,甚至和集体闹对立。随着智力和意识的不断发展, 青年中期(高中阶段)的学生逐渐形成了许多新观念。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提高了,于是社会性情感发展速度加快了,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都在不断丰富。这些情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确的教育下,能够不断地深化,进而形成一个人的高尚情操。所以说,这种情感将是一个人形成和确立高尚品格和科学世界观的巨大动力,是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青少年情绪的特点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关。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青少年心理会出现各种矛盾,他们的需要日益增长,但他们对需要的合

理性的认识水平却不高;需要虽有合理成分,但也有不合理成分。从社会现实来看,也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于是,主观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经常处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这种不断增长的个体需要,有时能得到满足,有时则被否定。这是青少年发生复杂的、摇摆不定的强烈情绪的社会原因。另一方面,由于青春发育开始,性腺功能的作用,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总趋势表现出兴奋性亢进,造成大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之间发生暂时性平衡失调,这是青少年情绪易感性强的生理原因。此外,青少年情绪的特点还与他们受暗示性强和从众心理影响有关。暗示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青少年学生与成年人相比,易接受暗示,容易发生与情境相协调的情绪和社会、群体所要求的行为。所谓从众,是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识事物和采取行动上不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我们平时所说的“随大流”、“随波逐流”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说,青少年同学的情绪与所在的群体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此,青少年同学在集体中生活,应当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人云亦云, 盲目冲动,要反复考虑自己的需求是否合理。一般说来,需求合理,容易实现,有助于保持饱满的热情和稳定的情绪。如果认识问题总是主观片面,或偏激错误,好高鹜远,需求过分,那就会与现实发生矛盾,产生失常的情绪, 忘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做出平时做不出来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