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誉京城的吴裕泰茶庄
吴裕泰茶庄始建于1887年,初名“吴裕泰茶栈”。创始人吴锡卿,安徽歙县昌溪村人,吴氏祖上几辈做茶叶生意,吴家有兄弟6个,吴锡卿排行第四。
当时,吴锡卿随从一位举人进京会试,出门时带了些茶叶,到了北京举人忙着应试,吴锡卿的空闲时间就多了起来,逐渐也和住地周围的北京人熟悉了起来。
为感谢邻居对他们的照顾,吴锡卿把从家里带来的茶叶送给了邻居。没想到,这些人喝过这些茶后赞不绝口,极力劝说吴先生摆个地摊卖茶叶。
从北京东直门到鼓楼有条东西五里长的大街,从崇文门到北城根雍和宫豁口有条南北十里长的街,这两条街的交叉点就叫北新桥。吴锡卿就在北新桥大街路东的一个大门洞里摆起了起了茶摊,没几天茶叶便销售一空。
细心的吴锡卿发现,在内城这满汉居住最密集的地方,无论贫富贵贱,人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喝茶。
这时,举人落榜后要继续留在北京苦读,等待下科再考,便派吴锡卿回歙县老家替他取些银两。吴锡卿回到家乡,铆足了劲儿,尽其所能带回了大量的茶叶,正式开始了在北京的茶叶生意。
北新桥大街路东的一个门洞就是“吴裕泰”乃至整个吴氏企业的发祥地。据说这里原来是个破败的豪门府第的大门。就在这个没有门牌的大门洞内,吴家做起了茶叶生意,当时包装纸上只印刷有“北新桥路东大厅便是”的字样。
吴家经过数年努力,积累了一些银两,便把这个大门洞买下来,大门洞经过修缮,建成店铺门面,起用了“吴裕泰茶栈”字号。1887年,茶栈正式悬匾开张,自此,吴家更加锐意进取、苦心经营,渐渐在京站稳了脚跟。
为了扩大经营,吴家就把与这个大门洞后面相连的约15亩荒芜府第全部买了下来。吴老太爷重新修建整个院落,建成环绕群房大约50多间。在院落南端还修建了宽大的门楼,京人称为吴裕泰大院。
吴家笃信佛教,乐善好施,每年的冬三月,吴家都高搭粥棚,救济穷人。吴家几代为安徽儒商,经商学文,不乏知识分子,善待下人,据说在吴家当伙计的,没有一个跳槽的。
吴老太爷在去世前,将所有产业平分成五份,分别写了5张字条,让5个儿子抓阄,谁抓到哪就分到那份产业,凑巧的是5个儿子由大到小刚好顺序抓到了“仁”、“义”、“礼”、“智”、“信”。
于是四、五、六房三兄弟就商议将各自分得的商店、房屋等财产重新合并,共同居住生活,共同经营商号。为了方便管理三兄弟组建了一个管理机构,起名“礼智信兄弟公司”。
公司创建之初,有礼记的吴德利茶庄即西号、北号;智记的吴裕泰茶栈、吴鼎裕茶庄;信记的协力茶庄和协顺香烛百货铺等共六家商店,此外把各房的数十万两银子交由公司经营管理。
俗话说家和外顺。“礼”、“智”、“信”三兄弟互谅互让、和衷共济,公司由吴锡卿做主管,人称吴四先生。他为人忠厚、崇尚勤俭、兢兢业业、苦心经营,对内一切按礼智信兄弟公司章程办事,对外以“吴裕泰”字号为中心进行商业活动。
吴锡卿虔信佛教,严守道德规范,也有着浓浓的儒家思想。他热心公益事业并担任一些社会职务,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以常参加一些佛事活动,并时常救助社会上的饥寒之家,逢冬季还在东直门一带开设临时粥厂等等。
虽说吴家是深宅大院,颇有大宅门的势派,但的确是一个平常人家。吴裕泰茶栈及其联号的各个买卖也都是以这种平常的姿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吴裕泰最早的牌匾是吴锡卿用5块银圆,请清末老秀才祝春年写的,称“吴裕泰茶栈”,书法不俗。这块匾在北京挂了几十年。后来恢复老字号时,请冯亦吾老先生题写了“吴裕泰茶庄”,黑地金字的横式牌匾,沿用后世。
以吴裕泰为依托,吴家先后在城里城外开了8家大小茶庄,后来发展到11家,其中崇文门内“乾泰聚”、“福盛”、“吴鼎裕”茶庄,专门经营高档茶叶,供豪门显贵享用。
另外还有广安门内的“协利”,西单北大街的“吴新昌”,东单的“信大”,清河的“吴德利”,通县和天津的“乾泰聚”分号和“裕胜”茶庄等,吴锡卿曾任北京市京师茶行会会长。
吴裕泰茶庄自创建之日起,一直坐落在东四北大街44号。其时占地20多亩,高门大院,能同时进三辆大车,共有8个院落,100多间房子,为花园式建筑,分为客房、库房、加工拼配室、营业店堂等。
那时,茶庄主要从安徽、福建、浙江等地进茶,一般是经大运河到通县,再用大车进东直门,到北新桥。历经百年,主号未变,王府井吴裕泰茶文化馆内有一老顾客捐献的早年吴裕泰茶栈茶叶筒。
之后,茶庄进行翻扩建,营业现场由原来的50平方米增加到80多平方米,店堂宽敞明亮,店内悬挂着天津炎黄画院赠送的大幅国画《陆羽品茶图》。
每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就准备过年了,年前是茶叶销售最繁忙的时候,既要给店面悬灯结彩,又要准备各种档次的茶叶。过年是人们集中花钱的时候,因此买卖也格外的好。
年三十晚上,吴裕泰茶栈也照例提早闭门休市,全体店员也进入假日休息状态,要热热闹闹地进行一系列在民俗活动,形成了吴裕泰过大年的特有气氛。
吴裕泰的子夜“接神”仪式是年节的开始,用芝麻秸扎一个佛龛样的“钱粮筐子”框架,以象征来年的生意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订制的一挂鞭炮,号称“两万头”,挂起来约两丈来长。这挂鞭炮的结构也是很有讲究,从下面是单挂,上面变成双挂同时燃爆,再往上就是四挂同时燃爆,以示越来越旺之意。
子夜短短数分钟内,常有穷人家的孩子手持一张纸质的财神像,在店门高喊:“送财神爷来啦!”每年吴裕泰光接到的财神就有上百张。
当时的吴裕泰茶庄,就以拼配花茶为经营特色,开始是自己窨制,后一律在产地窨。
安徽的名茶不少,祁门红茶、安徽屯绿、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但那时北京的老百姓喝不起这些名茶,大多喝花茶。而吴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众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兴隆,在北京茶行中独树一帜。
吴裕泰一直秉承“三自”方针,即茉莉花茶“自采、自窨、自拼”。茶坯从安徽、浙江等地自采,再运至福建花乡自窨,最后运回北京自拼。吴裕泰茶庄自拼的几十种不同档次的茉莉花茶,不但质量上乘,而且货真价实,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吴裕泰茶庄的顾客大部分是回头客、老主顾。有的家庭几代人都喝吴裕泰的茶叶;有的顾客离开了京城,仍坚持邮购该茶庄的茶叶。真可谓“半生喝茶,一世情缘”。
茶庄严把拼配关。各种档次的茶叶,他们都拉单子,拼小样,多次品尝,精心调配。吴裕泰茶庄茶叶的质量和品位都高于市场同档次茶叶。
那时,“吴裕泰”的店容、店貌虽有些古老陈旧,但店堂内却布置得温馨和谐,使顾客有宾至如归之感。店堂当中迎面悬挂着一大面玻璃镜,左右两侧是金色抱柱楹联:“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先占一枝春。”店堂正中有方桌,旁置座椅和两对长方座凳。店堂两侧各置一排一字形的尺柜,并有两门与后室相通。
在两柜台内侧张贴着大幅的“丹凤朝阳”商标。店堂中还经常摆有应时花卉,如茉莉、碧桃、桂花、梅花、玫瑰等等,烘托出茶文化的雅趣。顾客可在店堂小坐,后堂备有茶水,店员不时招待来客,熟识的顾客甚至自己去后堂取茶取水。
吴裕泰以“振兴中国茶行业,弘扬中国茶文化”为企业使命,致力于打造我国茶叶连锁专卖店第一品牌。吴裕泰连锁经营实施“六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核算,同时通过督导体系对加盟商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
经营理念吴裕泰倡导以“顾客为本”的理念,坚持诚信经营倡导人性化服务,把顾客视作朋友、亲人,从环境、产品到服务流程都注重顾客的感受,并努力打造一个体验式与互动式的营销购物环境,让顾客在消费的同时感受吴裕泰服务人员的热情与关怀。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在服务中,吴裕泰的员工自始至终都要表现出严谨、务实、专业、自信的工作精神,以及热情、诚信、亲和的待人之道。这是百年吴裕泰的秉承,也是茶文化的精髓。
吴裕泰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茶文化创意产学研平台,将所属传统行业的老字号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并在业内第一个明确提出以“茶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企业发展,推动行业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的公共服务性平台,推动茶业企业创新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旁注]
雍和宫 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儒商 即为“儒”与“商”的结合体,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儒商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责任感。
冯亦吾(1903年~2000年),江苏沛县人。原名守道,后改亦吾,亦作一吾,号逸翁,曾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评委、北京卿云书画联谊社社长。代表作有《冯亦吾文集》,《书法丛谈》,《书法探求》等。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湖北省天门人,我国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我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茉莉花茶 又叫茉莉香片,有“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的气味”之美誉。茉莉花茶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茉莉花茶多数以绿茶为多,少数也有红茶和乌龙茶。
雀舌 茶名,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极独特浓郁。雀舌是岩茶类中风味独特,价格昂贵的稀有品种之一。大致分为五种:武夷雀舌、湄潭翠芽、蒲江雀舌、金坛雀舌、浙江雀舌。
[阅读链接]
清代满族官员逐渐养成了无事就下茶馆的嗜好。对此,“吴裕泰”当年的一副对联也许可以说明它的经营思想:“京都百业竟奢华,到底有多少大富大贵豪门;古城民众尚节俭,毕竟是大半小门小户人家。”
吴裕泰选择为老百姓服务的经营方针和态度赢得了社会赞许,当初又没有什么连锁店城里城外的人们,就是多跑上几十里路,也要到吴裕泰茶庄来买茶叶。吴裕泰茶庄正像巨柱一样撑起了北京的销售天空,成为在北京地区收益最大的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