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和煦的嘉兴正春和

正春和布店是嘉兴一家闻名遐迩的布店,它和五芳斋粽子店、陆稿荐酱鸭店一起构成了嘉兴赫赫有名的三大老字号商店。

正春和布店的创始人叫张正熙,1887年生于嘉兴乡下油车港,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弟姐妹七人,张正熙排行第四。

张正熙12岁时,家里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只好带他到南汇填上一家制帽的手工作坊当学徒。作坊老板黄春生和张正熙是远亲,黄春生对张正熙的父亲说:“这孩子又瘦又小,怕干不了什么活,别人学徒工是三年,他恐怕要延长到四至五年才能满师。”

张正熙的父亲满口点头答应:“只要有口饭吃不饿死就行了,要不实在是没有办法养活他。”

张正熙天生聪颖,悟性很高,两年后就能单独做帽子了,黄春生看了很喜欢,三年后给他按时满师了。黄春生见他聪明伶俐有意培养他,学徒工满师后就经常带张正熙去江浙一带推销帽子,一方面推销帽子,另一面进一些做帽子的原料,空下来还教他识字和学算术。

由于张正熙的勤奋好学,所以进步很快。这些年跟着黄春生,不但增长了见识,而且有空时还识了一些字,有了一点文化。

一转眼张正熙20岁了,看上了黄春生家中的丫环陈宝来。黄春生满口答应,并由黄春生出钱把他们的婚事给包办了。张正熙心怀感激,干起活来也更加卖力了,黄春生把张正熙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把进货的权全部交给了他。张正熙经常奔波于上海、杭州和湖州一带,一面采购一些原材料,一面在市面了解行情,并注意帽子款式的变化。

张正熙很会做生意,他在外出采购制帽用的绸缎原料时,每次都多购进一些绸布,把多余部分转售给左邻右舍,最后索性做起丝绸生意。

看到张正熙这么有经营头脑,会做生意,黄春生对他更加器重了。

又是三年过去了,张正熙24岁了,已是一个有一双儿女的父亲了。此时的他也有了一点积蓄,人也更加成熟老练了。于是张正熙决定自己出去到嘉兴市里去闯一闯,他向黄春生辞职,并向他借了一些钱。

黄春生虽然心里十分惋惜,但还是同意他去闯一闯,借给他500两银子,对他说:“去吧,做得好不要忘记我,做得不好就回来,我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张正熙含泪告别黄春生,只身来到嘉兴城,单独做起了丝绸生意。张正熙虽然没识几个大字,但他的心算特别好,客户刚刚报出生丝的卖价和斤两,他马上把多少钱给报了出来,比当时算盘熟练的人还快。

张正熙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不过三四年时间果真做丝绸生意发了财,在市中心张家弄开了家“张记”绸缎庄,这就是正春和布店的前身。

张正熙认为,未来国人的衣着将趋向洋化,棉布零剪业务前途无量,生意稳当,利润丰厚。于是筹集股金6000两银子,同恩师黄春生、豪绅周和富和律师郭德才三人合股1.2万两银子,于1915年合股开办了“正春和”布店,张正熙兼任董事长和经理。正春和布店的名字取之于张正熙、黄春生的周和富三个人名字中的中间一个字。

张正熙所以采用股份制形式,除了要筹集资本外,自有他的另一番道理。

黄春生是他的启蒙恩师,可以说没有黄春生就没有张正熙的今天,邀他入股是为了报恩;周和富是嘉兴市殷实的南货店老板,资金有好几万元,家中田地房产俱全,他还是嘉兴市的商会常委,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张正熙邀他入股是借他的名望;郭德才是律师,邀他入股,不仅使正春和有了法律上的免费顾问,更为重要的是他官场路子通,好办事。

正春和布店在张正熙的努力下终于在嘉兴的北大街站稳了脚跟。没过多久,张正熙就在嘉兴造了房子,把全家人和年迈的父母接到了嘉兴居住,把三个孩子带到嘉兴上学,把两个哥哥安排在自己的店里做。

开业不久,张正熙就在店里约法三章:一是童叟无欺,言无二价;二是货色齐全,质量上等;三是和气待客,方便顾客。

张正熙进货不怕价钱高也要进上等产品,他派他的哥哥张正功常驻外地收购各种布匹,有日本和欧洲各国进口的花素洋布。也有苏州、杭州的丝绸纱罗,还有进口的呢绒等洋货。

正春和讲究做买卖要“和气生财”,顾客进门不论买多买少,买与不买都是热情接待。当时店堂里没有拦柜,摆着八仙桌和椅子,各种花素布匹和绸缎都整齐摆放在四周的货架上。

顾客进门,站柜的伙计主动的笑脸相迎,向顾客打招呼,请顾客坐下,学徒的献茶、点烟。而后才问:“您打算用点什么,做衣裳还是做被褥?”

顾客要看商品,由学徒的给取来请挑选,不合适再让学徒的去取。不管顾客挑选多少次,伙计都是和颜悦色,不许露一点不耐烦。顾客买与不买,走时伙计都要送到店门口,并说:“您下次来。”

正春和做买卖一切都给顾客提供方便,从营业时间上,太阳一出来就开店门,晚上七八点才关店门。遇顾客买得多或是老主顾光临,都可派学徒送货到家。

开张头几年,正春和布店的生意非常好,五年间资产翻了两番。

在当时,由于棉布业的生意好,利润空间大,而进入的门槛又相对较低,因而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嘉兴市面上一下子新开出了十多家布店,最多时嘉兴的大小布店达32家之多,比较有名气的有正春和、绸大祥、永瑞、兴绸华、义昌福等。

由于嘉兴市面上布店一下子开得太多,布店之间的竞争加剧了,正春和布店生意比前几年有所下降。张正熙为了生意兴隆,带着两个哥哥一起来到上海的一些大布店去考察暗访,看看他们是如何做主意的。有时他故意买点布,目的是向同行取经。

回来后,张正熙把上海布店的一些好的方法在自己的布店中推广。如在包布用的牛皮纸上涂上蜡以防止布被雨淋湿,在包布用的牛皮纸上做广告。在包布纸上做广告效果好,顾客买了布之后正春和布店的广告随着包布的纸流向四面八方。又如将上海“老介福”布店的“十尺加一”的方法用在正春和布店里。

所谓“十尺加一”,就是给顾客量布时,每10尺加放1尺,顾客花10尺的钱能买11尺布。这种让利在当时太过突出了。此法一经使用,立刻吸引了好多顾客,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

张正熙在暗访观察时还发现,上海的一些布店很讲究做买卖,掌握顾客心理。将一些大宗布匹,如普通白布,每尺的售价定的比市价稍低,所以,顾客都以为这家布店的布便宜。张正熙在正春和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即对于敏感的大路货都是明码标价,正春和的店堂中挂着一块“商品行情”牌,在上面将店中的主要商品都写明每尺价钱。

但是,对大多数不敏感的商品则采用了上海一些布店的暗码做法,即在每种布匹的尽头上都系着一小布条,上面写着只有本店人才知道的“暗码”。

这种暗码表示卖出布的价格,如,“得”表示一,“承”表示二,“海”表示三,“经”表示四,“后”表示五,“叟”表示六,“苛”表示七,“友”表示八,“欠”表示九,“炒”表示零,炽表示一块大洋。比如,“海炽后”表示这匹布的最低价格是3元5角。这种用暗码标价,是防同行业者来刺探商情,这是商战的一种方法。

随着棉布市场竞争的加剧,张正熙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能力有限,擅长于经营而不擅长于管理。当得知“乾坤洋货号”的掌柜张怀宗是个管理人才时,就动脑筋想办法把他“挖”了过来。

张怀宗上任后,果然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他在店里实行“洋号工资制”,即逐日记录营业员的销货金额,累积到月底总结,以积分多少作为工资、奖金的依据。他所订的“店员规则”多达六七十条,内容包括工作规程、奖惩办法、生活福利、人事及升级考核、保卫章则等等,可谓面面俱到。

张怀宗还将全店绝大多数职工都从事销货,而其他工作则作为兼职。营业员收入销货款没有传票,只凭自己结算,收到货款交账或将销货数量、单价金额写入“流水簿”。由于销售手续简化,一个营业员同时可接待三四个顾客,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为了提高竞争力,张怀宗向张正熙提出根据市场需求,自行设计花型、规格,直接向工厂定织、定染,并向纺织厂投资参股,以操纵工厂经营大权。

张怀宗提出的经营方法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好”,即别人没有的东西我有,别人有的东西我的东西比别人好,或者价格比别人低。

由于管理得当,资金雄厚,备货充足,花色齐全,店堂宽敞,既可陈列大量商品,又可容纳大批顾客,加上五花八门的经销手段,因此,正春和在张怀宗的精心照料下逐渐在嘉兴独占鳌头。

[旁注]

嘉兴 地处东南沿海,当钱塘江与东海之会,揽江、海、湖之形胜,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争战之地,有吴根越角之称。秦至明代,嘉兴已有“江东一大都会”’之美誉。

算盘 我国使用的一种计算用具,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算盘为长方形,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从九档至十五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等算法。

商会 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一般是指商人依法组建的、以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工商业繁荣为宗旨的社会团体法人。商会法律特征是互益性、民间性、自律性、法人性。商会是商人身份确立的过程,也是商人组织有序化的过程。

八仙桌 指桌面四边长度相等的、桌面较宽的方桌,大方桌四边,每边可坐二人,四边围坐八人,犹如“八仙”,故民间雅称八仙桌。八仙桌至少在辽金时期就已经出现,明清盛行,尤其是清代几乎家家都有八仙桌,甚至成为很多家庭中唯一的家具。

大路货 指的是市场上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一般的产品。所谓的“最一般”,主要是指其合理性。大路货不是指劣质货,其内涵是指服务于大众的产品,即质量一般而销路广的货物。

传票 记账凭证的同义语。有现金收入传票、现金支出传票和转账传票等。当商行的会计凭证作为记账凭证使用的时候,因为要在商行内部进行传递,因此,记账凭证又称作“传票”。

[阅读链接]

正春和布店注重广告宣传。1924年的秀州中学校刊《秀州钟》中有“正春和”的繁体字广告:“本号开设在北门大街已历二十余年。”广告中还介绍了“正春和”经营的布料品种。1947年出版的《嘉兴导游》小册子封底也有半页是“正春和”的广告:“到嘉兴而未游烟雨楼,说不出鸳湖之胜景;剪绸布而不跑‘正春和’,看不到花色的繁多。”

当时的正春和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潮流引领者,吸引了来自嘉兴各地及周边的人,店里总是人山人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