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国药翘楚世一堂

按照地理方位划分,我国的中药行业分为东、西、南、北、中传统五大堂:中堂是北京的同仁堂,东堂为杭州的胡庆余堂,西堂指重庆的桐君阁,南堂乃广州的敬修堂,北堂就是哈尔滨的世一堂。

世一堂是东北地区最早的著名制药企业,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1903年,但其历史可上溯至1827年,世一堂与北京同仁堂齐名,在药界素有“里有同仁,外有世一”之美称。

世一堂的祖地在吉林市,是1827年由前清举人张尊与两位钱庄老板合资创办的,初名“天一堂”。于当年4月28日北山药王庙会之际,立匾开业。店堂的门檐上高悬着吉林驻守使常顺将军题写的“悬壶济世”匾额,门两侧是举人张广尧题写的对联,上联为“地道药材货真价实”,下联为“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天一堂秉承行医之道,童叟无欺,主要以加工人参、鹿茸为主,尤以鹿角胶、爱国神丹和熊油虎骨膏最为有名。天一堂不仅药品齐全、纯正地道,而且从药铺开业以来,就设有著名的坐堂医生给病人开方诊病。

至1903年,哈尔滨因中东铁路的发展而盛极一时,商贾林立,享有“东方小巴黎”的美誉。此时,执掌“天一堂”的第三代掌门人李星臣认为,哈尔滨的兴盛是“天一堂”难得的发展机遇,便责成“天一堂”在阿城的分号拨款现大洋1万元,在哈尔滨道里十二道街头创办了“天一堂中药店”。

“天一堂”改名为“世一堂”,相传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中药店在哈尔滨开张不久后的一天,李星臣正在账房算账,忽然小伙计报告说院门外有一位云游道士求见。李星臣热情地把道士请进屋。

道士落座后说:“施主,您这铺子里的药不错,但这‘天一堂’的名字不好。”

李星臣一听,忙站起身拱手行礼说:“愿听师傅高见。”

云游道士捻了捻胡须,慢悠悠地说:“你这‘天一堂’听起来仿佛是天上的药房,可是天上的神仙是不吃药的,吃药的是世间吃五谷杂粮的老百姓,我看不如把‘天’字改成‘世’字。‘世一堂’乃为‘人世间第一大堂’之意,你看可好?”

李星臣听完,赶忙上前一揖到地,连说:“谢师傅赠名,您说得极是!”

云游道士见状意兴大发,他见李星臣桌上备有纸笔,拿起笔来一挥而就“世一堂”3个大字,写罢朗笑着飘然而去。

也就从这一天起,李星臣接受了云游道士的建议,正式将“天一堂”改名为“世一堂”。

改名之后,李星臣着重致力于提高药品的质量,增加品种,并将老药铺改造成制药作坊,世一堂药厂从此真正诞生。李星臣恪守“配伍医方唯道地,炮制遵古乃精良”的古训,选择道地药材,重金聘请名医、名药工,层层把关;“卖药”更以“义”字为本,使世一堂在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声名鹊起。

到1912年,世一堂已拥有吉林老号、阿城世一堂、道外世一堂、道里世一堂4家分店,呈现出连锁经营的雏形。世一堂首开了“由同一资本所有者在全国各地开办多家分店,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经营模式先河,这在当时世界上都是领先的。

1914年,世一堂生产的药品被评为国货精品,得到政府认可。1915年,世一堂生产的鹿角胶走出国门参加首届国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金奖,由民国农商部长周自齐亲授证书,获得农商部展销大奖,为中华民族工业争得了巨大荣誉。1916年,世一堂牌药品爱国神丹和熊油虎骨膏再次获得国货优等奖证书。世一堂的药品接连获奖后,其发展机遇大大增加,资金实力也达巅峰。

世一堂当时经营丸、散、膏、丹、酒、胶、露等7个剂型,近300余个品种。世一堂的药品因为质地优良,加工细腻而销往全国各地,尤以上海、香港为窗口,远销东南亚。

始终以解除民众疾苦为己任的李星臣决定向关内发展,他带着10万大洋入关,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陆续开设了十几家分号,大有遍地开花,逐鹿天下之势。

世一堂的强势发展引起了北京同仁堂的关注,后来,在一些巨贾商人和官府的协调下,同仁堂与世一堂签订了盟约,双方约定以山海关为界,从此在制药史上留下了“里有同仁,外有世一”的一段佳话。

世一堂鼎盛时期,在全国发展了14家分店,在哈尔滨、阿城、绥化、长春、佳木斯、天津、上海等地都有吉林世一堂的分号;在香港和日本的大阪都设有办事处,从业人员100多人,资金200余万元,房产200余间。

清末代皇帝溥仪居留长春期间,李星臣曾多次应急诊被召入宫,因而也获得了不少宫廷秘方,使世一堂的药品质量更上乘、品种更丰富。

在世一堂,保留着一块名为“回天石”的石头,上面刻有一首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至青天上,

回望人间多少事,天下正道是沧桑。

相传这首诗是清代一名武将所作。当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遭遇刺客,身边武将为保圣驾身受重伤。江南一名医献上回天再造丸,武将服用一周后即痊愈,并可舞剑,这名武将大呼是神药回天。乾隆皇帝有心戏弄他,就命他作藏头诗一首,令其夸赞此药。这名武将虽不懂作诗,但因为感激至诚且皇命难违,便急中生智做了石上所刻的藏头诗,取诗句第一字便为“一回天”,意思是服用此药,一天天好起来。

此后,回天再造丸在宫廷中广为流传,成为王公大臣所用的奇药,而经宫廷传给世一堂后,成为广大民众解除病痛的传世良药。相传世一堂制造的药丸存放十几年药味不变。

世一堂有个小伙计叫王永奎,这人没家没业,经保人引见,在世一堂学徒三年,心眼机灵,后来熬上了抓药师傅。他抓药,根本不用称,保证分毫不错。一钱五味子多少粒,一块紫荆皮多少,他都了如指掌。

当时,有个卖烧饼的老太太,领一个女儿过日子,卖了一辈子烧饼,积攒了不少的钱财,想找个倒插门的女婿过一辈子,可是,找谁好呢?

那时,老太太的闺女已17岁了,长得水灵。偏偏老太太病了,她去世一堂给娘抓药,王永奎的“抓功”使她看傻了眼,竟忘了走了。晚上到了家,她滔滔不绝地对娘学起了世一堂小伙计王永奎的手艺,一边学,一边脸红,早已忘了男女有别。

闺女大了!娘从女儿的语气中,早也看出女儿的心思,于是,老太太决定亲自去看看这个王永奎。

当时,世一堂药店抓药的共3个小伙计,这三人都必须打扮得干干净净的,小分头,头上扣着圆顶小帽,灰色的上衣,袖口挽到胳膊上,露出白衬衣,每天笑眯眯往柜台前一站。

王永奎长得也俊,嘴又甜,说话招人喜欢,只要买主递上单子,他往往喊一声:“您稍候——!”然后抓药。抓好递上去,又喊:“拿好——!”人家走时,他又喊:“走好——!”这些动作,轻如燕,熟如掌,把人看得眼花缭乱。

更有一些小伙计亲切地喊王永奎:“师哥,喝茶!”“师哥,擦擦脸!”王永奎往往说:“不急!”还是光干活。

老太太心里一下子对这小伙喜欢起来,心里也开始佩服闺女的眼力,回家就和闺女交了底,决定收王永奎为养老婿。

闺女也说:“娘,咱们最后试他一下,怎样?”

“怎么试?”

“明天下午午时三刻,咱娘俩进世一堂,如果他没事干,就告吹;如果他正抓药,就算成!”

“这太悬乎了!”

“这叫天意!”

老太太也拗不过闺女,于是这样决定了。

事情往往也是无巧不成书,那天下午,偏偏赶上一个大官要120副药,正好柜台上又没别人,这下子王永奎可表演开了。只见他抓药的手如飞,根本不用称了,他这边抓药,竟然使两个打包的小伙计累得四马汗流。那天,看热闹的人也很多,柜台里外一片喝彩声,从此王永奎一下子名声大震。

不用说,卖烧饼的老太太收了这个养老女婿。这件事,在长春一时传为佳话,同时也使世一堂的名望更高了。

世一堂的办事准则是创名牌,实在;你的好,我比你更好;用自己的质量取信于民,这主要是它要求每一个人从根本上做起。

所有进入世一堂干活的人,不论生人熟人,不论亲朋好友,都要从头练起,那就是先练压药、洗药、贮存药、保管药,全面地掌握了药性,然后才能“进屋”实习抓药、配药、卖药。这个要求很实在、具体。

后来,世一堂制药厂经大规模的技术攻关,研制了“六味地黄丸”水蜜丸、浓缩丸,血府逐瘀水丸,乌鸡白凤丸水丸等一系列水丸产品,使古老的中药焕发出新的青春。

另外,还研制了世一堂五味面,它以色艳、味美、用途广泛,成了家常的调味品,逢年过节,人们要是尝不到世一堂的调味面,会觉得是一件憾事。

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世一堂更加神采飞扬地为祖国的医药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旁注]

悬壶济世 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待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学得方术,能医百病。民间郎中为了纪念他,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称“悬壶”。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当应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就需要选择其他的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

山海关 又称“榆关”,汇聚了我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五味子 别名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壮味、五味、吊榴等,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功效在于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有保肝护肝功能。

养老婿 一种婚娶俗称,指入赘者。凡家中只有女儿没有男儿,不愿女儿嫁出而招入女婿的称为养老婿,也称招仔婿。凡养老婿,男的要改用女家的姓,女的要改男的姓;两人生下的子女则一律用女家的姓。也有的男女双方不改姓,只让其生下的子女用女方的姓。

血府 中医学名词,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胸中血府”极易产生瘀血,出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治宜活血化瘀,故创血府逐瘀汤。

[阅读链接]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在鞭炮声中迎来了解放。解放后党和政府实行保护发展民族工商业政策,银行提供贷款扶植老店,世一堂在党和政策的扶植下重获新生。1956年公私合营后,世一堂药店划归哈尔滨市药材公司领导,成立两个门市部,保留原世一堂药店称号,恢复传统中药材的加工生产。

无论经营体制是如何改变的,世一堂人从没有忘记李星臣先生那句“配伍医方唯道地,炮制遵古乃精良”的训教和以“义”为本、“义利共生”的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