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占鳌头的盛锡福帽子
“盛锡福”是著名的帽子老字号,最早它是1911年在天津开办的,以其用料考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品质优良而著称于世,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
盛锡福创办人刘锡三,本名占恩,号锡三,山东省掖县沙河镇人,家中世代务农。他幼年读过几年书,后因家境不佳而辍学,于是帮助父亲在地里干活。
这一年,家乡受灾,农田歉收,乡里人四处谋生,刘锡三也离家去青岛市一家外国人办的饭店里做勤杂。他为人勤快又好学,在饭店里因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学会了一些日常英语。
不久,刘锡三离开了这家饭店,到一家洋行做业务员,负责下乡收购草帽辫。草帽辫是用来制作草帽的,洋行把它收来,运到国外制成草帽再返销我国,以获高利。
刘锡三在洋行里干了几年,对草帽辫的质量好坏、品种和产地,以及草帽的制作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他就想:“中国人的钱,干吗让外国人赚去?不如自己干。”
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刘锡三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笔钱。1911年,他同友人合资在天津估衣街开办了“盛聚福”小帽店。
当时,人们刚刚剪掉前清遗留的长辫,摘掉瓜皮小帽,总要有新式衣帽替换。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所以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小店开张后,生意很兴隆,年年盈利。
后来,刘锡三与友人分手,盛聚福的买卖分到了刘锡三的手中。刘锡三是一个一门心思想把生意做大的人,他买卖赚了钱,不去置买田地,而是继续扩大再生产。哪个城市商业繁华,他就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在最繁华的地段开设自己的店面。
刘锡三从东南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贷款,又在天津法租界21号路选好店址,把“盛聚福”改为“盛锡福”,在1917年重新开张。
刘锡三命名的厂名“盛”字是希望买卖茂盛,“锡”字是取刘锡三名字中间的一个字,“福”字是因为刘锡三乳名叫“来福”,是祝福吉祥之意。
刘锡三为了创名牌,防别人仿制冒牌,特向当时政府申请注册“三帽”牌商标。“盛锡福”的商标是在盛锡福三个字下面,用草立连成环形,中间三顶帽子呈“品”字形,下面是“三帽商标”4个字,从上往下顺着一念,刚好就是“锡三”二字。厂名和商标正合锡三之名。总的含义是锡三创办的盛锡福、制造的“三帽”牌帽子繁盛不衰,让他的名字永远与帽庄一起长存。
刘锡三凭着自己的胆识与魄力,意识到要想使盛锡福的帽子高别家一筹,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所以,他在1919年不惜花费巨资从国外进口全套的电力制毡帽的设备,重金聘请了制帽技师,专门从事新样式的设计和质量的严格把关,设立草帽工厂自产自销,使盛锡福成为国内制帽业中拥有第一流的先进技术设备的大型帽庄,并很快在天津打开了销路。
同时,刘锡三考虑到产品不仅要在国内独占鳌头,而且还要打入国际市场,于是他派大徒弟三赴日本考察学习,掌握最新技术,使盛锡福如虎添翼。不到几年工夫,就添了八九个专业工厂,如皮帽厂、便帽厂、缎帽厂等。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锡福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沈阳、青岛和武汉等地设立20多家分店。盛锡福在美、澳、英、法、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捷克、瑞士、瑞典、挪威以及非洲等地都有代销处。在世界列强争相控制我国市场的时候,盛锡福的产品在当时先进的欧美各国争得了一席之地,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盛锡福在北京落脚是在1936年至1938年间。西单北大街、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和沙滩四家盛锡福帽店先后开业,均由柜上大徒弟常瑞符主持。
1946年以前,北京盛锡福的帽子都由天津总号工厂供应。1946年后改由自己在北京找小帽作坊加工。总号工厂生产的各种帽子,从进料、生产全过程到出厂检查,道道有人把关,所以每顶帽子的质量都是上等的。
改由小帽作坊加工后,同样要求把住质量关,一顶劣质帽子也不准进柜台。盛锡福用小帽作坊加工产品,采取领料加工,也就是在盛锡福领料,按盛锡福的工艺要求加工。
盛锡福加工制作一顶皮帽通常都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处理。从皮毛裁制开始,道道工序都有讲究:配活儿要求毛的倒向要一致、毛的长短粗细密度要一致、毛的颜色软硬要一致,裁制皮毛时如顶刀、人字刀、月牙刀、梯子刀、斜刀、弧形刀、直刀、鱼鳞刀等种种刀法千变万化、应用灵活;缝制时要求顶子圆、吃头均、缝头匀,蒙皮面都要缝对缝、十字平,勾扇、翻帽、串口等工序、要求不一而足。
比如硬胎三块瓦皮帽十分费工费事,如果不按工序制作,生产出的帽子不是戴上不舒服,就是帽胎变形。制作三块瓦皮帽的帽胎,一律使用新棉花,缝制后,要用棕刷子往上抹浆子,而且要把浆子透进胎里去。抹完浆子要放进火箱里烤,出火箱后还要用红烙铁熨,要把帽胎熨熟了。
“熟”是制帽业的一句行话,就是外观微黄,帽胎既硬挺,又绵软。这样,戴上后不仅舒适,帽子还不会变形。之后用一层豆包布包起,豆包布附上皮面。这还不算完,还要进一次烤箱烘烤。这种制法是天津盛锡福总号的传统制法,小帽作坊必须按此工艺进行,丝毫马虎不得。
由于盛锡福的帽子质量好、式样新,所以从1924年到1934年十年间共获得当时各级政府奖状15个。一些社会名流曾为盛锡福题写书额。后世一直用吴佩孚书写的“盛锡福”牌匾。
在1929年菲律宾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盛锡福的草辫和草帽获得了头等奖,在东亚地区属草帽业之冠。
到了新时代,盛锡福走上一条为全社会服务的新路,开创了前店后厂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全新产销模式。盛锡福的员工们心里装着“大众”二字,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各种帽子的品种激增200多种,像青年人喜爱的“羊剪绒帽”,适合中老年人的“长毛绒帽”,女士们戴的“针织帽”,多姿多彩的“儿童帽”以及各式草帽都增加了多种花色。
他们还开展了“自料加工”、“选料加工”、“旧帽翻新”、“特大特小定制”、“残疾人特制”等多项便民服务业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旁注]
草帽 一般是指用水草、席草、麦秸、竹篾或棕绳等物编织的帽子,帽檐比较宽。可用来遮雨,遮阳并且休息时将衣物放于帽中,以防沾尘土。草帽被沿用了数百年,直到现在,在广大的农村,它仍然是农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天津估衣街 估衣指市场出售的旧衣服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服。也泛指收来再卖的旧衣。估衣街是天津一条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老街,地处红桥区北门东。这里开设的绸缎、棉布、估衣、皮货和瓷器等各业商店,驰名华北和全国。
乳名 又称小名,奶名。是父母给孩子起的昵称,与学名不同,并不正式。可借用身边周围的金石、花鸟、鱼虫,甚至是禽兽之名,或为讨个吉利口彩,意思简单,琅琅上口,叫着亲切,听起入耳,令人难忘。
王府井 自隋朝时,北平王罗艺之帅府就在这里,唐高宗封罗艺为燕王,在此建有燕王府。至明代建有十王府、王府街。古时北京老百姓打不起井,一般的井打出的水都是苦涩的,而王府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王府井的地名也就因此而得。
浆子 即浆糊,是用面粉或淀粉加水熬制为糊状。浆糊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多用于纸张、布料或物品的粘合。以小麦淀粉为原料,所制得的糊性质较稳定,而煮糊温度以不超过80度为佳。
草辫 原料来源于麦秸草,采取手工编织而成,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人们就利用麦秆柔韧皮薄、色白质嫩的优点编织草龙。草辫的掐法有3根草的、5根草的、7根草的等等不一,用料简单,但编制工艺却很复杂。
[阅读链接]
盛锡福品牌的创立,和刘锡三所处的历史机遇相生相随;与刘锡三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水乳交融;与盛锡福的前店后厂结构密不可分。
想当年,许多人剪去长辫,摘下瓜皮小帽,脱去长衫之后都想换上适合潮流的新式服饰、鞋帽。富于革新精神的刘锡三,看准社会潮流,向社会推销欧美式的“时帽”。盛锡福仿制的轻巧美观的巴拿马草帽和英、法、美式呢帽,自然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货,盛锡福因此在帽业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