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迩闻名的沈阳内金生

“头顶庆丰润,脚踩内金生”,这是老沈阳人形容的打扮,一头一脚都是精品名牌儿。

沈阳庆丰润记帽店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1914年,店址在城内四平街钟楼老稻香村旧址处,它所制作的帽子质量好、信誉高,在民间极受欢迎。后来与内金生合并,成立“内金生鞋帽店”。

在当时,闯关东而来的河北人康豫州、王中和、何焕庭之母何氏与梁品三等人合资,店名最后敲定为“内金生”,取意“店内生金”与“鞋内生金”。前者求自己生意兴隆,后者是为买鞋的主顾讨个吉利,同时满足了买卖双方的心理。

果然,这个名字一经推出,想被人忘记都难,加之股东康豫州本就是个鞋业的行家里手,精明强干能言善辩,他力主经营鞋店必须树立信誉,材料质量都要上乘,不久内金生就站稳了脚跟。

内金生的品牌一炮打响,口碑出来了,演绎的传说也跟着不胫而走,坊间最传奇的是关于“内金生”三字的获得,竟然一下子攀到了早年间清康熙皇帝的头上。

传说清康熙微服私访,第一次东巡来到沈阳,在祭祖过程中,乘兴微服到中街,看到一家店铺既没匾额,也无楹联,里边老两口正在做鞋。康熙调皮地问这老两口:“我想买双靴子,可没带钱咋办?”两位老人都是厚道人,异口同声地说:“到这买靴子是看得起我们,你尽管拿去穿好了,什么钱不钱的。”

这下子康熙受了感动,便以写一幅楹联作为报酬,上联是“大鞋楦小鞋楦打出穷鬼去”,下联对“粗麻绳细麻绳引进财神来”,横批“店内金生”。写完之后,康熙皇帝还盖上印章,此后,老两口就将店名改叫“内金生”。

无论这传说是因内金生成名而起的,还是鞋店取名时用到了这传说中的创意,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高明的营销策略,不但树立了品牌,而且利用康熙皇帝的权威树立了鞋店诚信的形象。

事实也真是这样,据说如果在内金生买鞋时顾客钱不足,但凡说在明处,少给几个零头同样可以把鞋拿走,以至于在货币贬值的那段时期,有了这样的说法:“把钱存到银行里,不如买内金生的鞋合适,钱毛鞋不毛。”

与衣帽等不同的是,鞋子除了追求样式的审美功能外,更是一个易耗品,而且我国古人一直看重对足的保养,所以鞋子的耐磨性与舒适度更是衡量鞋子的关键。

内金生鞋店对他们所制作的鞋子,其要求达到了十分苛刻的地步:

纳鞋底规定……方寸49针,即每寸7针,每行7针;上鞋规定,每寸针码三针半,一个套上一针,不许套甩;上完的鞋,必须前后周正,前冲与后跟必须高低一致,成品须达到里白外净。

流程规定如此之细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手工艺者在制作过程中的人为失误。可想而知,这样细细缝制出来的鞋子,成品出来连个线头都不会被留下,可见制作者之细心程度。

此外,对于制鞋原料的选择,商家也是优中选优。比如,鞋面是当时英国的名牌“荣泰牌”的头号、二号纯毛礼服呢,俄国“青平呢”,日本“司马相如牌”,鞋底料选用进口的三色牛皮、香港法蓝皮等。其他所使用的国内材料,也都是精挑细选的软缎、白毡,纳鞋底选用大麻制绳,糨糊都是用“绿兵船”牌的上等面粉。

这样的内金生鞋子,既美观又舒适,自然大受欢迎,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最初销售高峰。

内金生的康老板也没闲着,继续开拓市场,丰富自己的商品品种。增加花色、样式这些都只能算常规动作,鞋店特意生产了少数民族鞋、戏剧鞋、僧道和尼姑用的僧鞋。仅以女士鞋为例,他们就分别制作了未缠足的女士所穿的分平足鞋、缠足的女士们所穿的尖足鞋,以及特意给那些曾经缠足后来又放开的女士们所穿的放足鞋三种。

市场细划如此,让人不得不感慨,一来商家的确细心琢磨,二来当时的一双双鞋子大概可以做成一个小型的博物馆了,足以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

内金生鞋店在大部分的历史时刻中,都是熙来攘往、顾客盈门的,甚至曾经达到日产量200双的数字。1928年,康豫州病故,接任者是原来的二老板、外号“三个大”的王中和。

王中和个儿大、脑袋大、眼睛大,“三个大”由此而来,此人善于言谈,有魄力,人缘也好,时年二十七八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在王中和的力主下,内金生拆了原来的平房,盖起了三层小楼,并跟房主约定好,产权仍归房主所有,内金生拥有承租权,建房费从租金中扣除。当时房主可以任意决定是否租房以及是否增加租金,承租方只能被动接受,而这个约定,对于房主可以不出钱得到新楼房,对于内金生可以免除十来年内“被搬家”的困扰,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决定。

就在新楼建成开业前,王中和想出了一个买鞋“挂彩”的新办法,顾客买鞋时会在鞋内找到一个随机的纸条,上边写着什么彩号顾客就可以到柜台去领取什么赠品,张张都有,不过分大小奖而已,也算中奖率百分之百。

这个办法不需要印刷,也不用专门发行,成本很低,又合乎经济原则。据说有一回一个农民只花了7角5分买双鞋,中彩却得到了价值10多元的挂钟,一下子全城轰动,顾客蜂拥而至,买鞋之意全为了中奖。

赠彩号毕竟这只是一时之计,王中和这个营销高手,此后又提出了“三包”的概念,即“包退、包换、包修”,“只要鞋底断折、开邦绽线,无论何时买的都按三包处理”。

王中和老板果然有“王者”的经营之道,好大的气魄。难怪当年张作霖的五姨太、张学良以及东北军的官绅名流纷纷来此光顾,最后甚至闯进了溥仪的长春“皇宫”,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东北蒙古族众多,蒙古靴销路非常好。

为了满足特殊消费者的需要,内金生后来还承做特大特小、特肥特瘦的畸形鞋,于是知名度大大提高。

[旁注]

闯关东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仅指从清顺治以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楹联 即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我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僧鞋 又称“罗汉鞋”,是用布料做的。这种鞋子的鞋面尖部,是用三片布条排列缝牢,鞋帮缝缀一些方孔,和最初僧人的“芒鞋”的式样差不多。据说这种鞋子是寓有教人看破一切的含意。

蒙古靴 蒙古族传统皮靴。靴头尖而上翘,靴体宽大,以便在靴内套裹腿毡、棉袜、毡袜、包脚布等,裹腿毡露出靴筒外约两寸。靴面不同部位,以贴花、缝缀、刺绣等工艺装饰各种花纹、图案,穿着舒适保暖。骑乘时,能护腿、护踝,便于行走。能踏沙、踏雪,又可防虫、防露。

[阅读链接]

内金生经历了很多坎坷遭际,直到进入公私合营的行列。虽然几度兴衰,但内金生始终保持了“信誉第一、顾客至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优良传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内金生鞋帽店根据市场的变化,增设了一个针织商品门市部。还充分利用前店后厂的有利条件,按照传统的手工艺操作,先后增加了各式中档线呢塑料底男圆口鞋、冲礼服呢鞋、平绒女单口带鞋、平绒塑料底舌鞋等产品。其中的一些产品被评为“辽宁省优质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