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卑——信心的绊脚石一 自卑与自卑的产生

如果生命中只剩下一个柠檬了,自卑的人说,我垮了,我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后他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可怜之中。自信的人说, 从这个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情况,怎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做成柠檬水呢?

安东尼·罗宾认为,“成功者”与“普通者”的性格区别在于:成功者充满自信、洋溢活力;而普通人即使腰缠万贯、富甲一方,内心却往往灰暗而脆弱。

那么,他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人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 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1951 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的 X 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

DNA 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然而由于生性自卑, 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从而放弃了这个假说。1953 年在弗兰克林之后,科学家沃林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 DNA 的分子结构,提出了 DNA 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二人因此而获得了 1962 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可想而知,如果弗兰克林不是自卑,而坚信自己的假说, 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可见, 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绪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 A·阿德勒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 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阿德勒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在教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 强化了他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老师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

鼓励、扶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佛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半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易产生自卑。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都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 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良好的个人因素对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面面俱到的优秀者、强者肯定与自卑无缘,问题是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一个强者、优秀者,即所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从理论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以下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当三个孩子初到动物园,当他们站在狮子笼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在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感觉。”自卑感表现在哪一方面,表现为何种程度,是因人而异,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存在自卑。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