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惊风雨纸生云烟

——毛译东手书古诗词墨迹欣赏

毛泽东的一生,不管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学子时期,还是惊涛骇浪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巩固政权、经济建设时期,都没有离开过笔墨, 都十分关注、欣赏、临摹历代书法碑帖,走出一条自己的书法之路,创造一种独具风格的字体,在书法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

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墨迹。如果说,他的文章草稿、文件批阅、读书批语、题词题字等,是实用书法的话,那末,他手书自作诗词、手书古代诗词的墨迹,就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观赏,是观赏性的书法了。

不能说实用性书法没有艺术性或较少艺术性,因为中国的三千年的书法史表明,传世最多的、历时最长的都是实用性书法。优秀的实用性书法,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性。而观赏性书法,正是实用性书法的派生物,是实用性书法的升华,当然艺术性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因而也更具有艺术魅力。毛泽东的书法,也正是这样。

战争年代,风云突变,戎马倥偬,生活象急雨旋风一样,飘忽不走,很少有闲性逸意。“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的最过硬的原则,也是毛泽东日夜操劳的大事,那时的一切文艺形式,一切文化活动, 都要服从这个原则,都要为这个目的去工作、去奋战,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并与人民群众并肩战斗。

全国政权的建立,虽然是百废待兴,有艰巨的建设任务,但生活毕竟是安定得多。作为伟大领袖,日理万机,运筹帷幄,心情毕竟是轻松了些。这就给他的书法发展提供了条件。

历史造就了毛泽东,也造就了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从传世的墨迹来看,自从 1950 年以来,毛泽东在闲暇之际,挥毫作字, 手书古代诗词。

中国文学,能够朗朗上口、并与心律一起跳动的,莫过于诗词歌赋了, 毛泽东有着中国文学的深厚修养,挥毫作字时,自然就想到这些,随着笔尖, 就流淌出来。

从墨迹来看,毛泽东书写这些纯观赏性的书法,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集中在他一生的后半段。这个时期,正是他书风成熟,走向巅峰的时期。所以, 这些书作,艺术性是很强的,是他一生书法艺术的精品。

欣赏这些书作,我们宛如走进了一个艺术之林,浩然大气,珊瑚玉枝, 劲松挂崖,远山衔月,屈铁盘丝,柳絮花朵,鲸吞海水,空中夹鼓⋯⋯各种美的意象,各种美的形态,各种美的声音,诗情画意,难以尽说。让我们随着毛泽东的笔迹,踏着这颜色之王——黑白相间的书迹,尽情地欣赏吧。

六朝以前诗词1.手书宋玉《大言赋》句

方地为舆,圆天为益,长剑耿介,依天之外。 “长剑耿介”等字如壁立千仞,“倚天之外”等字,似空阔无边。如大

漠落日,巨龙曳尾。字径方寸以上,硬毫书写。2.手书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淡淡,山岛耸(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五十六个字写在一张带红丝栏的十六开的信笺上,潇洒自如,尤其是后四行,更为恣情。碧海扬波,云帆点点,巨风忽来,浪涛溅飞,若隐若曜, 天水一色。欣赏这幅书法,好象让你经历了一次难忘的航行。笔法跳宕,点画洒脱,以遒美取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八字,至为精彩。

  1. 手书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死(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孟德诗一首。

这幅书作,是毛泽东书风深化期的作品,十分动人。字大径寸,硬笔中锋,心无一碍,挥洒至美。使人立即想起明末草书大家王铎,更想起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此卷的手迹,简直直脱怀素的《自叙帖》。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曾专门写了《草书歌行》来赞扬怀素的狂草。其中有:“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形容得淋漓尽致。如将李白的诗句用来赞扬此卷书作,也是十分合适的。书作中“老骥伏枥”四个字苍劲跌宕,“可以永年。曹孟德诗”八个字组成一幅“直挂云帆寄沧海”的图画,搏风斗浪,一往无前。

  1. 手书六朝佚名《木兰诗》

此书是长卷,三百多字,一气写下,可见他精力多么旺盛,书兴多么浓烈。从心挥写,一笔不苟,越写越有兴致。而且,每字都在一寸左右。看来, 他在写这幅长卷之前,是有充分准备的,唐代书法大理论家张怀瓘说:“书者,先散怀抱。”就是在创作前,先要凝神静虑,沉密神采,心正气和,才能下笔随意,一贯到底。

此卷的神采,就是清新自然,气韵生动,一贯到底。近三百字的长卷, 无一笔走神失韵,就此一点,足可宝藏。如果仔细玩味其中的章句,就会觉得妙趣无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但(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牒(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以清新如竹的笔法,写得自然洒脱,仿佛给人一种曦辉晨露的感觉,十分可人。“当户织”、“机抒声”、“可汗大点兵”诸字,尤为生动。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

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鞍(鞭)。

字势逐渐走入开张奔腾。每纸六行的格式为五行所替代,每字独立的形式,似岸边白杨,一字排开,飒飒招人,各有风姿。“木兰”、“替爷征”、“长鞍”等字,写得横画摇曳,用笔跳宕,点画打笔清爽,各有攸归,变化灵动。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朝

(旦)辞黄河去,暮宿青海(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阴(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一段的书写,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朝辞爷娘去”,如春风拂花; “不闻爷娘唤女声”,如绝壁摩云。随着诗意而走的感情也是明显的。“鸣溅溅”、“鸣啾啾”等字,写得水声四溅,胡马争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锋(折),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诗歌进入了代父从军的高潮,书法也相应地进入了抒情的高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各字的姿态不同,情感化入点画之中,给人一种跋山涉水,快速行军的感觉。“朔气传金铎,寒光照铁衣”,又是字字相连, 笔笔飞动,给人一种北风呼啸,大漠冷烟的边塞实感。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象登上泰山的南天门后,使人猛然松了口气。步入快活三里,顿感心旷神怡。“坐明堂”、“尚书郎”等字,写得劲丽可人,潇洒有余。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此时,书法又高扬起来。诗歌中反复、对仗所表达的喜悦之情,人物的活动,变成了笔墨上的轻歌曼舞一样的欢快、雀跃。尤其是当书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的时候,四个“我”字,四个面貌,欢欣明朗,一片生机。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歌虽然进入尾声,但是书法却又掀起了高潮。书法的意象,与所书写的文字,既同步,又不同步;既同意,又不同意。这是书法的绝妙之处。大书家的书法,内涵多有。仔细品赏,转有所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其中,重字不重笔,以既劲健峭拔、又流丽俊美的格调,写完最后一个“雌”字。

笔停,意未停。其神韵的光环,仍照耀着卷尾的空白处。5.手书六朝扶名《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卷书迹,气势恢宏,屈铁盘丝,力在字外。天地一色,上下合一,苍茫一片,烟云化机。如果从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去看天,去看地,你的眼睛看处,心里想处,留下的有形的轨迹,就是此卷的最好释解。充沛的感情发挥和深沉的理性的控制,浑为一体,使人既有哲理的感触,又有感觉的升华。美矣哉!

前两行的书迹,盖天托地,后三行笔势,牛羊牧歌。

唐五代诗词6.手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帖书迹,是毛泽东少有的楷书,看来是五十年代所书。

南朝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的书法,借用袁帛的话:“龙跳天门,虎卧风阙。”萧衍这评语,是对王羲之的楷书(当时叫隶书)的。看了不少王羲之的书作,楷书一个个四平八稳,状如方格里的棋子,无多大生气。其行草书, 个个灵动劲俊,倒有些“龙跳天门,虎卧风阙”的意思。

现在来品味毛泽东的这幅楷书,立刻使人想起“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这两句评语。拿它来形容或品味毛泽东的楷书,实为恰当。

毛泽东的楷书,或是行楷,在字势上都是左开张,右压缩。这样,就给人一种左龙右虎的感觉。左为龙,字势夸张,长画较多;右为虎,字势弹性大,短画较多。左开张,犹“龙跳天门”;右压缩,似“虎卧凤阙”。飞龙健虎,气量无限。

  1. 手书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卷,落下的时间为“九月十七日”。根据字迹判断,可能是 1957 年前后所书。

此为一小幅,但字较大,两笔写成,墨色较淡,而志趣淳厚。篇中夸张了“落霞”与“秋水”,把一般人容易放纵的“孤骛”、“齐飞”这些字画比较多的字比较长的字,相反地倒简洁到辅助的地步,这是很奇特的构思和章法。“长天一色”几个难写的字,又写得体大力足。使得“一色”成了书眼,别有一番情致,耐人寻味。

  1. 手书宋之问《灵隐寺》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一笔贯下,直到笔枯为止,写出沧海日升,浙江潮涌的壮丽景色。十个字,字字为草法,首尾相接,笔意承连,一气呵成,无做作之感,无安排之意,浑然天成,游丝细如发丝,仍力含干钧,可贵之极。

这种一笔写下的大草书作,是毛泽东书作中绝少的。9.手书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卷书法的特别处,是他对书法技巧的探求。从书迹看出,他对如下技

巧有追摹:①尖笔的运用;②游丝体的掌握;③连绵体的衔接。他是成功的,

这几个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纯熟的程度,“鬓”字、“识”字最为精微。10.手书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卷笔法弹性十足,布白疏朗,连笔很少,字字独立,但字字欲跃。“卧”、“战”的点,远离本体,最具神韵,笔笔干净利落,真可谓“雄武神纵,灵姿秀出”。这大概与志气平和的心态有关。估计为其五十年代中期的书迹。

  1. 手书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著名的唐诗,几乎要被历来的墨客写烂了。诗人们可以见景生情, 书家们可以借墨抒怀。历代的书家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怀。而毛泽东的这卷手迹,却以一种百川归海,眼收万物的豪情,狂草而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十个大字以惊电遗光的速度,纵逸不羁的笔力, 飞墨落纸,给人一种千帆竞秀,百舸争流的飞动感觉。

  1. 手书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破)楼兰誓(终)不还。

此卷是毛泽东 1964 年 9 月所书,仪态万方,老笔纵横,构造了这样一种意象:孤峰四绝,回出天外。一座座的高山,峭拔刺天,山腰里云雾镣绕, 断崖上劲松搏风。

这是一幅异常精彩的佳构。笔随人意,墨随情布。一入笔就是凌空取势, 蕴含着苍骨劲力,写出的“雪山”“孤城”,苍茫博大。“不斩楼兰誓不还” 的“楼兰”二字,力量最大,而又最模糊,给人的神秘感最强。

  1. 手书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五)

大漠风尘月(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此卷书法全用圆笔,淡墨轻扫,内藏筋骨,字体颀长,上下伸展,给人一种顶天拔地之感。“浑”字中画,垂下拖笔,抢笔收势,在其书法里不多见。“月色”二字的线条的组合,特具风味。

  1. 手书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卷书法为淡墨行书,看似平常,却耐人寻味。功夫精深,天成质特。正象古人所赞:星剑光芒,云虹照烂;鸾鹤起舞,风行雨散。虎踞佳林,龙伸丽天。对于草书的欣赏,容易受其气韵的感染;对于楷书的品味,容易受其端庄的吸引。而对于行书,却容易被忽略。因其疏朗,容易被白色的张力所吞噬;因其清淡,容易被无形的空间所埋没。五代时杨凝式的行书《韭花帖》不为常人所理解,就是这个原因。

  1. 手书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之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其中,“玉颜不及寒鸦色”,是这首诗的诗眼,也是这卷书迹的特殊之

处。不禁使人想起了怀素的《食鱼帖》,那笔致,那情性,既得其形,也得其神。

  1. 手书李白《梁父吟》

这个长卷,似书于 1956 年后。如果从中国书法史的比较学来说,这又是毛泽东的一种创造,是可以名垂中国书法史的一种字体。它集各种楷书的成分于一体,既庄重,又活泼;既豪爽,又遒丽。笔笔落下,笔笔提起,干净爽快,在转折处,或者实转,或者暗转,变化多端。比起唐楷、它活泼些; 比起瘦金体,它大度些;比起魏碑,它灵动些;比起晋楷,它开张些。最主要的是融进了时代精神和作者自己的个性。所以,它用不同的质和形显现出来。观神采,熠熠射人;观字形,奇奇惊人。这样的断语,有识之士是可以理解和赞同的。

此为长卷,竖式,写在有红丝栏的信纸上。每行八字左右,不出格。 近三百字的《梁父吟》,不掉不错,笔笔认真,功夫何其深,精力何其

大,心底何其诚,逸兴何其壮。作为领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崇敬之心如此虔诚,对追求书法艺术如此勤奋,怎么能不成为书法大师呢?!

此卷的字法和章法,别具一格。

长啸梁父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凤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转(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

壮士当群雄。吾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明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触关阁者怒。白日不照我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猰◻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手接飞揉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 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哈尔为徒劳。梁父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屼当安之!

本来,李白的诗豪放不羁,用草书表现应为合适。但毛泽东却用这种特创的字体去表达,也是一种意境。

  1. 手书李白《将进酒》

这卷《将进酒》草书,是毛泽东五十年代晚期的作品,是精彩的佳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接连写了十七个草书,

六处连绵字,可见胸有成竹,笔随人愿。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又接连写了几个可连但

又未连的字,如“明镜”、“白发”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又用枯笔写了“人生得意”四

字。“须尽”二字以拙味写出,与其他流美的字形相映成趣。“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用浓墨一笔写了十四字,使“复来”二字成为渴笔。

“烹羊宰牛且为乐,但(会)须日(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象是进山看景一样,前面的是走进山门,现在是拾级而上,虽处处新奇,尚未到达佳境。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已到佳境,“侧耳听”三字,犹如好风扑怀,使人一震。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须(愿)长醉不愿醒。”“长醉”二字,又似丽日行天,万物披光。

“古来圣贤皆寂莫(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姿(恣)欢乐(谑)。”这是跳动的山头,起伏的河流,尽收眼底,令人欣喜。

“主人何为言少钱,直(径)须估酒(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尔)同销万古愁。”忽然,阵风袭来,强云吞日, 大地变成了淡蓝色,又变成暗黄色,苍茫一片,天地不清。“与你同销万古愁”一笔带出,韵味顿增,最后连观景的人,也化进混沌之中去了。

多么美妙的意境,多么迷人的意象! 18.手书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卷手书,是毛泽东在 1961 年 9 月去庐山时,应庐山乡党委诸人的请求,

挥笔书赠的。登庐山,望长江,感慨万千,自然就联想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

名句,写下了这卷水墨淋漓的佳作。远远望去,如山层叠嶂;近近一看,如大江曲转。“动风色”三字写得山摇地动,一片激情。

  1. 手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是人所共知的。总揽和别裁,恐怕是他的两个重要方法。在古典诗词中,《诗经》、《楚辞》的句子,常在论文、讲话中使用。而对唐代大诗人李白,似乎更有所偏爱。从手书古代诗词墨迹来看,李白的几首长诗,他都写了。

此卷长诗,是写在有红丝栏的信笺上的,顶格而书,无天无地,无左无右,豪气纵横,行草相间,用差别不大的线条,上接下连,左突右冲,洋洋洒洒,非常壮观。此卷不象前面提到的用楷书写的《梁父吟》,而是用行草写出。情随物异,笔随情发,难免掉字。但,此种现象,在书家身上历来如此,无伤大雅。

重要的是气贯始终,风格守中,自然就会神采射人。

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姆(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姆(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开篇一气写到此,字势、笔法、情感逐渐放开。“势拔”二字,力鼎万钧。

天台四万八千里(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欲倒东南倾”五字,如骤雨狂风,从天而降,一泻为快。“四万八千里”五字,如水影竹帘,摇曳生辉。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青(清)猿啼。脚着谢公履,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一段,好象月夜乘舟,笛声迎风,好一派自然轻松之气,“云梯”、“半壁”诸字,写得很精彩,正如唐诗中所说:“藤悬查蹙生奇节,划然放纵惊云涛。”

千岩万壑路不定,眠(迷)花歌(倚)石忽已瞑。熊咆龙泉(吟)殷〔岩果〕,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雾,喷然中间(丘峦崩摧)。洞天石扉,喷(訇)然中开。

这时,他书乘逸兴壮思飞,与诗里描绘的景象,融为一体了,有“千岩万壑”,“列缺霹雳”,也有云青欲雨,水淡生烟。

青冥浩渺(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离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乘云驾雾,天上人间,思接干载,神通万里,幻觉环生,浑浑沌沌。身在何处,不可知也。笔走宇外,意守方寸。

我生承化(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岩(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从天上下来,回到人间,又思脱俗,随时入山。笔锋逆入平出,千折万回,最后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得潇洒做世,使人回肠荡气,神往不已。

此卷手迹,中锋力挺,结体灵动,错让有致,危而不倾,流而不滑,纵而不狂,违而不犯,臻妙之至,无以复加。

  1. 手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此长卷的书风,又为一变,变紧结为宽松,变茂密为疏朗,变放纵为收敛,变峻拔为超逸。实为精当之作。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空(风) 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写开始几字,尚属意连绵,但自“昨日之日”起,一字一结,意连笔不连,“乱我心者”等句,如果单独拿出,几不认为是毛泽东所书。出神入化, 变化万端,令人陶醉。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览) 日月。

长空秋雁,高楼酣卧,以侧锋取势,极酣畅强劲。但,联想起小谢清发, 逸兴思飞,又走笔如龙,以抒情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在这结尾,又回到一笔一势、一字一结的意念上去,使一个个字,意足

神完,笔简韵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更有一番迷人的

魅力。“明朝散发弄扁舟”,流动着一种俊迈超逸的神采。21.手书李白《送储邕之武昌》前四句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竖式,三行。笔法似棉里裹铁,形象是风清月淡,飘飘欲仙。楼月照人, 黄鹤远去,徘徊于万里长江之上,朦胧中显出人间城郭。仙景可想,实地难得。

  1. 手书李白《登盒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卷书法,在章法处理上是很别致的。第一行字大径寸,所占空间广宽。第二行字小一半,但笔力不减,在空间上与第一行拉大距离。第三行与第二行紧靠,第三行又推开第四行,增大距离。第五、六行,笔法放纵,行距相当。这样的变化,给人一种运动感,启示着自然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 就是运动,就是变化,就是变革,就是演进。在这里,意象的感情传递和形象的理性赏析,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三个”凤”字,个个不同,以及两个“凰”字,都在第一行里出现,犹如大鹏搏风,鹍鹏展翅,在有限的空间里,有五个翼大如天的大鸟在飞舞, 这小小的地球,难以承受。从高空俯视,千山万壑,都成了土丸,江河湖海, 都成了水珠。第二行和第三行,好象叠起的横断山脉,是那样的拥挤,又是那样的险要。“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的斜体结构,也给人一种壁立千仞之感。不过,世界并不是处处如此。还有另一番天地,以流畅的笔法, 散落的结体,书写了“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啊,令人陶醉的一片朗日绿洲!最后、以轻快的笔法,放大字体,写出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与第一行,遥遥相对,对称而和谐,成为一篇佳作。诗的结尾,给人留下的是愁肠未伸,而书法给人的意象,却是一种好风入怀似的明快。

  1. 手书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卷书作,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作。万物入怀,大气外拓,断崖千

仞,飞流万丈,云烟苍茫,游丝屈金。

奇景的章法布白,可给独具法眼的人以很多启迪。书法是一种变化了的点画线条的形式美。孟浪一些,或说得时髦一些,以现代的审美意识来审视书法,可以正看,可以倒看,可以斜看,可以横看,不同的视角,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角效果,带来不同的美感。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带来了数学的生机。而书法上的排列组合,则可以为书法艺术带来巨大的激情。

基于这种审美意识的审美方法,来审视这卷书作,就别有情趣。

这卷书作,分行轴线强烈摆动,以致造成视觉上的无行无序的感觉。如果将“辞”、“彩”组合在一起,似为一对狂舞的情人;“白”、“云”组合,象巨风掠空;“两”、“岸”组合,象优怜角力⋯⋯千变万化,不可思议,美不胜收。

这是一种审美方法,这也必将是一种创作方法。24.手书李白《越中怀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啼

(飞)。

这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那个时间,正是他的书风由成

熟转入深化的中期阶段。成熟的书风,形成于 1938 年至 1949 年的十一、二年的时间里,代表之作,是其《沁园春·雪》和《致柳亚子先生的信》。而从 1950 年起,其书风走入深化期,逐渐改变了左伸右缩、峻拔一角的习惯, 由阳气过盛,走向负阴抱阳,转折处变钝变圆,左偏旁收缩,右结构向下深

沉。基本使用中锋,使笔法方圆兼备,方圆转化,在骨力劲健处,加以柔丽圆润,外柔内刚。

此卷手书,就具有这样的风格特色。“越王勾践破吴归”,清秀劲健; “战士还家尽锦衣”,飘逸流动;“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啼”, 开放大度。

  1. 手书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予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去),枫叶落纷纷。

这卷手书,看似平常,但仔细品味,有一种祥云初驾,飘飖天外的气势。笔法跳动潇洒。在章法、结体上,似有明人气息。”空忆”、“高咏”、“明朝”诸字,更为飘动。

  1. 手书李白《忆秦娥》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奏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卷书作,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他的书法,经过 1950 年至 1960 年的十年的深化期,基本的格调(如豪放雄健、灵动超逸等)未变,而具体的笔法、结字、布白等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笔法上,先是方笔为主,后为方笔圆笔兼有,最后则以圆笔为主,而方笔辅之。在结字上变峻斜字形、左伸右缩,为平正字形、左缩右伸。在布白上变密不透风、行距大小,为疏可跑马、行距加大。

这幅书作,正是已经变化了的风格。

提起《忆秦娥》,从书法上说,就会使人立即想起毛泽东的书法名篇《忆秦娥·娄山关》。那种苍苍茫茫、豪气倾海的气势,在这卷书作中,也可以领咯几分。尤其是“秦楼月,年年柳色”、“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等字,最为传神。

  1. 手书崔颢《黄鹤楼》

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洲)。日暮乡关河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书法讲究墨色的变化,始自明朝。书画大家董其昌,就是个能手。他的书法墨色发淡,使人一看便知笔锋的铺毫情况,非有极深厚的功底,不敢作淡墨书法。然而,这个称雄当朝的书法家,其书格调,始终平平,未脱俗家气。

此卷书迹,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是淡墨的成功之作。淡墨的书写,要求用笔迅速,下笔准确,上卷书法,除第一个字“昔”有点墨渖笔外之外,整幅字,看起来如蛟龙出水,鱼过瀑流,既生动活泼,又沉著痛快。使用淡墨而出现游丝的牵连,更显得老辣,三个“黄鹤”,各具姿态,

若飞若翔,若行若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最为得笔得

意。

  1. 手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俱)欢颜。

这是一个短篇,共十六个字,却分为四行书写:每行字数是 4、6、5、1, 可见章法、字法变人之奇。“安得广厦”四字,浓墨疾书,一个“厦”字又高又大。“千万间,大庇天下”这几个字,以枯笔侧锋一字一顿,苍老结实。简单的一个“大”字,横画、撇、捺,每自施笔,沉著得使人回味无穷。“欢颜”二字,放纵飘动,以作为全篇之结。整个看去,笔画的准确灵活,章法的疏密相间,意味无穷。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书。29.手书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层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淹(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卷书迹,是瘦笔草书,有意这样写的,也许可能是一种实验性的。总的印象,恰如碧海鸥飞,长空掠影。

中国书法是由两种颜色之王——黑白组成的。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书法是一种黑白空间的视角艺术。落墨于黑,着眼于白,计白当黑,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黑是一种美,白也是一种美。黑和白同构于一个空间, 采取不同的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象。白色增多,就给人一种空旷、博大、深远、迷离的内涵,使人产生各种意象。

此卷书法,以盘铁屈金的瘦笔落墨,在广阔的背景上,留下了丝丝笔迹。这时,这种细细的笔迹,象宇宙中的黑洞一样,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力,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远。而这背景上留下的大片白色,象是强烈的光,具有一种张力,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这种吸力与张力、黑去白来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飘渺浩荡、气吐海纳的艺术感染力,从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假如说,白色太强、太大,会使黑色受挤压埋没,这时,就会使人感到白强黑弱。此卷书迹的不足处也正在这里。

  1. 手书杜甫《秋兴八首》其二中的前四句和其一中的后四句夔府孤城落日斜,每倚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搓。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7 年后所书。

草书,竖式,字势开张,画笔的质感很强。 “夔府”二字开篇,犹如疾风劲草。“每倚北斗”,左曲右挑,内含峻

骨。“听猿”、“八月”、“故园”等字,组合奇妙,高韵感人。总的感觉是一幅云帆沧海,天风海涛的图画。

  1. 手书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图三十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仔细玩味,妙在飘逸。

书法有藏锋与露锋之别,藏锋表现厚重,露锋表现飘动。此卷书法,以露锋为主,而字势中宫紧收,横、撇、撩等,稍开张,运动感、向上感、轻松感比较强,所以给人一种飘逸的印象。此卷章法有上浮之感,不够稳定。如果深究,如“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等字,似有

唐代诗人兼书法家贺知章的笔法。贺知章的书法精熟,草书尤妙。32.手书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去(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

1958 年 11 月以后,根据毛泽东给秘书田家英的信而断,从 1959 年开始, 他于书法中专心研究草书,当然在草书中首推的,当是唐代的草圣——张旭。张旭的大草,以传世的《古诗四帖》为代表。就笔法而论,是以中锋为体, 侧笔取势,气象磅礴。

这卷手书的笔法,也正是以中锋为体,侧锋取势,豪气流天。各行比较起来,此卷书法采取了“上分下混”的章法,给人一种运动中的稳定感。这种章法的形成,除与毛泽东个人的气质、学养、胸怀等主观因素有直接关系外,与社会进入现代文明,节奏加快,生产密集,时间相对缩短,空间相对缩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终究是时代的产物。

因此,毛泽东开创的这样紧结密集、上分下混(或曰“有分有混”)的章法,将是书法创作的一种不可少的形式。

此卷中的“岳阳楼”、“吴楚”、“坼”、“乾坤”、“浮”等字,最为得意得法。

  1. 手书岑参《奉和杜相公发益州》句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这两句诗,是很雄壮的诗句。

书法也是云随马走,雨洗兵行的气象。天上与地上的物象,统在笔墨之中,统在点画之内,“云随”、“夜渡”、“雨洗”六字,笔致最佳。

  1. 手书戴叔伦《转应词》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前一声愁绝。

此卷手迹,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从事书法的人,都知道,在书写中,不怕字多,只怕字重。重字,在书法创作中,会产生一个心理障碍。在字形的处理上,容易雷同。因此,一般避免书写重字过多的诗文。

但是,毛泽东的上卷手迹,专写重字。这首《转应词》共三十二字、按

单字算只有二十二个,重文却有八个。很不好写。而这一篇处理得却是独出心裁。第一行写了六个字,其实就是两个字——“边草”,“边”字拉长, “草”字变小变简。“千里万里”字势缩小,不让“万”扩大。然后,放胆写“月明”和“明月”。“明”和“月”都有“月”字,采用了一草一真的写法。所以,总的看很流畅和谐。

  1. 手书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唐人形容怀素的草书,有诗云:“寒猿饮水撼古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临江不羡飞帆势,下笔长为骤雨声”。用这些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毛泽东的草书,实不为过。

此卷书迹,正是如此。“回乐峰前沙似雪”,一个“峰”字,写尽拔地而起、重峦叠嶂、峭壁断崖、横空出世的形势。真是一个奇特的结构,不知他在当时以何种心情挥笔写下的。“受降城下”四字,写尽月色朦胧,灯光闪烁,旌旗暗卷,冷气天降的形势。“不知何处吹芦管”中的“吹”字也是一个妙构,只见一个人鼓腮而吹,身随声动,声含伤感,幽鸣传远,征人延胫的意境。“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诗眼,也是书眼。“一夜征人”四字不激不厉,与首行的“回乐峰”三字相对成趣。

此卷确是毛泽东书法中的精品,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行行生辉。36.手书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访宿》前四句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二十个字,写得开张四射,直可比作大树临风,劲枝摇曳。不过,虽是

一片动态,可贵的是动中有静,动静相生。“静夜四无邻”,诗静书不静, 景静情不静。“荒居旧业贫”中的“贫”字就十分文静,“雨中黄叶树”是动,“灯下白头人”是静。这时,诗文和书法又谐和了。

  1. 手书李涉《宿武关》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云高下入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这是一幅淡墨书卷。

此卷书迹,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气象不凡,有关山万里、云烟千秋的感觉。“万里游”三字的构造,如伟船巨帆,“万里”字细瘦,“游” 字体宽,且成三点支撑。“乱云高下”,如云卷山麓,晦瞑不开。“一夜潺湲,”象百丈瀑布,声闻十里。“关门不锁”四字,如山头林立,似惊雷滚山。各有所象,妙趣横生。

  1. 手书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此卷书迹,似为毛泽东 1954 年前后所写。

此卷写得格外清新。大气磅礴、雄健超逸,是指毛泽东的整个书风而言, 指他的书法本质表象而言,并不是每幅书作,都是如此。在毛泽东传世的几百件书迹中,不乏清新爽朗、秀丽俊俏的作品,这幅书作就是一件这样的作品,可用“三秋月照丹风楼,二月花开上林树”来比喻。“荆山已去华山来” 中的“荆”字写得很壮观,尤其右边竖刀,写得力鼎千斤。而其他的字,就如柳枝新月了。“相公新破蔡州回”,具有唐宋人气息,平稳道丽。末尾一字“回”,未提到行头去写,而是放在“蔡”旁并列,也是一种有视觉兴味的处理。

  1. 手书自居易《琵琶行》

此幅长卷,是毛泽东传世的最长的一幅了,点画认真,随心而动,诗与书结合在一起,书法随着诗意的起伏而起伏。六百字,是个不小的篇幅,他都沉心静气地写了出来,而笔随情动,传达了诗人的感情和书家的感情。

让我们随着这幅长卷,且走且看吧。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此卷是写在大十六开的红丝栏

的信纸上的。一开始就顶天立地写了第一行。“一字为一篇之规”,至关重要,“浔”字草法起头,这第一个字已为全篇定了调子:草书。

“主人下马客在船,有(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书法的感情,开始进入诗文的感情。其中“酒”字的三点水与“西”,相距甚远,似有疾走回望之态。

“忽闻水上弦歌(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发”字写得如美女插花,动态感人。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这时的书法如月色朦胧,琵琶声碎。

“移舟(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书情传达得很好,“添酒回灯”写出了欣喜之态,“灯” 字的跳宕,似乎见到了明灯一盏。而“千呼万唤”四字又写得暗淡无光,不肯出来,本身收缩得很小。“犹抱琵琶半遮面”,写得“琵琶”有遮羞之势。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孩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著者补注:不知什么原因,此处掉了四十二字〕

“轻拢漫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这一段在书法形象上,竖行的轴线摇动,笔画较前跳宕。“小”字的中间一画,奇粗,两点如山,隔河相望。“霓裳”二字,上下相称,举步欲舞。“绝”字如壁削山开,裂然有声。上窄下宽的结构,一是显得下部的稳定,一是显得上部的活泼。仔细分析这时的字, 并不是颀长了,而是展宽了,这样就增加了字的弹性,减少了上下的拉力。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千古妙句。不仅音乐如此, 书画也同样如此。“无笔画处皆成妙境”,书法的黑白对比强烈,无白也无黑,一味的墨,也没有美。“此时无声胜有声”七字,着墨不过,笔法轻轻跳过,“声”字写得悠扬飞动,似传递着那“幽愁暗恨”。

“银瓶破裂(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书法清脆有声,“银瓶”似触地而破,碎片四飞。“铁骑”似旌旗招摇,大地震动。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拨当”二字写得特别奔放, “裂帛”二字又写得瘦长,离心力与向心力在变形中,显得格外紧张。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几句写得沉稳消静,一笔一画,不连不带,进入了曲终夜静,琴弦驻声,江月拭泪,波浪不惊的暂时的感情低潮之中。“江”字的三点水重若崩云,调整了这时沉稳的笔画。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装成每被秋娘妒。”这段书法稍活跃。“虾蟆”是不常用的字,而二字相连,似在同行。“名属教坊第一部”七字,曲线调动, 顿生异想。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蓖击节碎,血风(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这一段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笔法,“缠头”、“一曲红绡”、“欢笑”、“春风”等字,纵横摇曳,好象天风乍起,己觉波浪。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装泪红阑干。

这段就书法而言,是个小高潮。笔法大张,情怀驰骋。“弟走从军阿姨死”,似有无限同情。“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故”达到一个高峰,崩云卷浪,似有无限不平。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装泪红阑干”又将书法的情绪,转入一个低谷。字画清秀,自可忆昔。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大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经过中间一个小低谷,书法情绪回升了一个新高度,琵琶之声已使诗人惊奇不已,自说身世更令诗人同情。这种诗中感情的变化,不能不影响到书家的心理。

中国书法的载体是中国的汉字,而这汉字不是随意地抽样拼凑,而是非常讲究的文章和诗词歌赋。这种书法的载体——它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不能不满载着人的情感。正因为有了情感,才有审美意识,才有美感,才去探求美、表达美。说书法不受文字字形和文字字义的制约和负载,纯以线条的变化,来说明书法的属性,可能只是一种臆语吧。

基于此,我们才能看到书者的感情,在很大成分上是因为文字而生发的。此卷手书,也正是如此。

虽然,这卷手书,是以一种小夜曲的形式,给人慢慢述说和传递一种古老的感情。但,从点画的组合和跳宕中,总能感觉到笔中之情。

诗歌是感人的。书家可以斟酌这种感情,但书家不一定有那样的感情。所以,毛泽东手书的古代诗词,以他卓越的才识,去理解诗中之情之意,那是简单的。但,那种感情,并非一定引起他的共鸣。他的书法包涵着诗文情意,但更蕴藏着和生发着他的美感,以及对这种美感表达的特殊方法。

此卷书法,写到此,书意大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墨从天降,犹如大风横树。

自(我)从去年离京城(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盆(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

  • (呕)哑啁(嘲)哳难为听。

这一段书法情绪,又陷入了沉思,随着诗人的思绪,来遣笔落墨。“谪居病卧”、“无音乐”、“黄芦苦竹”、“杜鹃啼血”、“春江花朝”、“夜猿哀鸣”等字,也都写得平中见奇,自有风姿。

今夜间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渐(暂)明。不(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咸(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更(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此段的写意情绪的发挥在前四句,“琵琶语”、“耳渐明”、“翻作琵琶行”,字势俊洒,随笔赋形,也可能是一种理性的关照。最后时刻,书意把人又带入了一个小低谷,让人去盘回品味。

  1. 手书白居易《寄殷协律》(图三十三)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苏州更不闻。

此卷手迹,似为毛泽东 1955 年以前所写。跳宕性情,柳暗花明。章法气韵均佳。“五岁优游”,首字有力有韵,“抛”字动感特别,似急旋掷球, 力在形外。后三行,露锋较多,显得飘游浮动。

  1. 手书刘禹锡《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独(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百(一) 年形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鵰盼青云倦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独登(上高)台。

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所写。总的印象:宽袍大袖,行劲坐稳。

书悟渐深,信意运笔,不觉其精微,方是精微处。此卷书写平稳中见奇崛,游动中见沉雄。“今听玄蝉我独回”,“马思边草拳毛动”,“为君扶病独登台”,最能体味不觉精微而精微的神态。

  1. 手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二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惭(暂)凭杯酒长精神。

此卷书迹,似为毛泽东 1951 年前后所写,看了这卷书法,似将人带进了巴楚(今四川、湖南一带)山水,只见丛林高低,不见山头大小;又见一片

阴凉,光影谣曳。前两行,笔毫披山,力透纸背。后几行,笔锋掠水,上下翻飞。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此卷,“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

  1. 手书刘禹锡《玄都观桃花》

紫树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裁。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55 年以后所写。

字势横竖相长,行间带草,遭劲俊美。宋代书家姜夔说:“迟以取妍, 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续书谱·迟速》)此卷,既有神采,又得布势,原因很多,其中能迟速相合,至为重要。

  1. 手书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尽(半)是苔,桃花开(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55 年以后所写。

他对书法的研究很深,对笔法掌握得很熟,粗如华山,细如兰草,飘如彩练,涩如枯藤,急如旋风,迟似抽丝。此卷是他的一个新的追求,新的表现方法。四行行草书,就象“桃花开尽菜花开”,一片花海,满纸生香。

  1. 手书刘禹锡《听旧宫人穆氏唱歌》

曹随织女渡天河,学(记)得云间第一歌。莫(休)唱开(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

看此卷草书,足见他对怀素草书的领悟和掌握之深。神韵既得,外加已意。笔势、笔意酷似《自叙帖》。怀素是酒肉不拒的和尚,放荡不羁,酒酣而书,满纸龙蛇,以“狂僧”名世,为我国书法史上的奇人奇书,他的书法, 以“狂”取神,为历来书家所崇敬。自唐以后的写意书家,没有不学他的, 但真正掌握其神韵的,仅一、二人而已。自清以降,三、四百年间,尚未敢于攻书狂草者。当代大家沈尹默、郭沫若、沙孟海、林散之等,均不入“狂”。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气吞日月的毛泽东的身上。多少年来,他向往、他追求,终于在 1960 年以后,进入了“狂草”的宫殿,留下了精品佳作,足可与怀素比肩。

  1. 手书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此卷书作,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

共四行,第一行起笔稍有所束,后三行无拘无束,骏马入阵,驰骋扬鬃。尤其后两行,字字奔腾,“门外即天涯”,真是神骥千里,已往返天涯了。

  1. 手书贾岛《忆江上吴处士》句(图二十六)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4 年以后所写。

十字行草,老辣苍劲。他的书法,经过 1950 年至 1960 年的深化升华期, 更为成熟了。清代隶书大家尹秉缓说得好:“诗到老年唯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毛泽东到 1961 年以后,又是于草书几进几出,更为升华了,苍老雄健,真气内充。达到了“凌云健笔任纵横”的自由王国。

看这十个字,无论是横、竖、撇、捺,还是连带转折,都是一波三折, 疾笔涩行。正可谓”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

这短短的十个字,是他行书的精品,可以为他的行书作总结了。48.手书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

首二行,以圆笔写出,屈铁弯金,意连笔不连,自成异状。后二行以侧

锋写出,峭壁削崖,骨峻风生,雄气内含。49.手书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宫殿(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3 年前后所写。

杜牧的这首诗,是个讽刺诗。为了妃子能吃上新鲜的荔枝,皇帝不惜舍尽人力,从万里之遥,飞马传递。象这样的诗句,配以轻笔淡墨,最为适宜。这卷书法,也正是采用了这种表现方法。

四行行草,可用“一骑红尘”来比喻。这“一骑红尘”,穿过如花的长安大街,进入道道宫门。风掣雷电,十万火急。

  1. 手书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

草书四行。“雨纷纷”、“欲断魂”、“何处有”、“杏花村”等字形, 好象是阳春三月,风雨迷漫,山影恍惚,溪桥如断,桃花飘落,炊烟已散。这种迷茫的意象,跃然纸上。

看来,写什么内容的诗文,用什么样的笔法,这应是书法家的基本修养。如果,用非常飞动活泼的笔法,来书写这种苍凉味道的诗词,在感情的统一和发挥上,必然陷人悖逆之道,使创作者与欣赏者发生隔膜。

  1. 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诗和书法给人的意境.都是个迷人的月夜。“二十四桥”四字犹如座座桥梁,”明月夜”三个字很明亮。运笔爽逸,一笔写下,侧锋为之,如断崖横空。而“玉人何处教吹萧”,萧声已断,玉人何在?在迷蒙之中,只看到了躲在暗处的秋山,和那来自远方的秋水。“江南”二手用枯笔,可以想见秋尽草凋的情景。

  1. 手书杜牧《赤壁》

折绒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从书迹来看,1958 年以后,他进入草书世界,忽儿用硬毫。忽儿用软毫, 在硬纸(如信笺等)上多使用硬毫;在宣纸上,多使用软毫;硬毫以连骨力, 软毫以取苍老。

此卷书法(连同上一卷),使用的是软毫,但还不是长毫。既藏骨力, 又含苍老。

印象是:江水荡漾,白帆片片;岸立干尺,长虹如线。53.手书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看这幅书法,给人一种桃花流水,飘飘泊泊的意象。“烟笼”二字,似

有笼罩天地的气势。接下来便是溪桥人家,近水而居,淡月传声,田园牧歌。但,整体又是春水东流,不激不厉,那山影、那月色、那桃花,都逐波而动。

此卷书法的柔情蜜意,是别具一格的。54.手书杜牧《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以前所写。

行书四行,如树引强风,花受甘霖。“娉袅”二字跨度很宽,表现了强

大的弹性力量。“豆蔻梢头”长度很长,表现了拉力与张力的对峙,“春风十里”、“卷上珠帘”等字,显得柔媚可掬。

  1. 手书杜牧《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

草书五行。与诗文的轻盈相适应,书法也是轻舟过山的姿态,“江溯载酒”四字,写得大气凛然,象一阵巨风而过。到了“十年一觉”,犹如大风过后,忽见好月,给人一种清新愉快的感觉。整个书法力度很强,又轻松欢快,但绝不是“楚腰纤细掌中轻”的文弱之气。

  1. 手书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卷与上一卷笔法大致相同。不过,在感情上不象上卷有压抑感。这卷手书的感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风光里。

黄点绿山,光披红叶。总的印象是欢愉、明亮的。

笔法的跳宕,表达了喜悦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七字,更有一种“不似春光,胜过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的秋天之美。书法的墨,是黑色的, 但却表现了白的美,难道不是这秋霜之美的反映吗?

  1. 手书杜牧《边上闻笳》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此卷与上卷书写时间大致相同。

用“大漠落日、莽原起雾”来形容这卷手书,是不过分的。虽是淡墨所书(按说淡墨是容易失神的,历来的精品,墨色紫黑,光彩夺目),但豪苍之气,贯于行间,犹如大漠落日,非常壮观,这是第一、三行的气象。而第二、四行,却是另一类与此对应的景象,牛羊下来,牧马归圈,薄雾袭来, 一片瞑色,人们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1. 手书温庭筠《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篷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随芳(藏春)草,铜雀荒凉隔(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书法欣赏是个困难的事情,直观的感触和深含的韵味,有时并不一致。此卷书法,字体颀长,连断有序,真可谓:春虹饮涧,落霞浮浦。前四行, 几乎是一笔写下,笔连意连并举,如春虹饮涧一样绚丽多彩。后四行,又停笔凝兴,一字一结,只作气韵上的贯通,不作笔画上的连接,如落霞浮浦。那斑斑点点的景物,不管是山上、川底、河里、岸边,都被那落霞染上了一层迷人的颜色。

  1. 手书温庭筠《赠知音》

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残曙微星当户没,淡烟斜月照楼低。上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过柳堤。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在向草书堂奥进军时,他的步伐是坚定而迅速的,不仅在字形上作大的改观,而且在章法上也作了质变性质的调整,更重要的还是对气韵、神采的恰到好处的把握和发挥,而这一切都是在写意中完成的。“谢女青蛾”、“门外萧郎”、“斜月照楼”,既是本诗的句子,也是本卷书法的精神飘没之处,还是对此卷书法最好的形容。

  1. 手书温庭筠《经五丈原》

铁马云鹏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

〔滨〕。下国卧龙空悟主,中原逐鹿不犹(由)人。象床宝剑(帐)无言语, 从此焦(谯)周是老臣。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2 年以后所写。此卷虽是硬毫所书,但表现力十分高超。既有百丈悬崖之险峻,也有万里烟波之苍茫。龙飞天门,风起玉池,⋯⋯不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这是毛泽东在草书的王国里,登堂入室后的杰作,是精品之精。 “铁马云鹏”四字,如横空出世的莽苍昆仑, “共绝尘,柳营高压”七字,似枯藤万丈,劲铁连空,攀之苍穹可登。“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天马行空,独往

独来。

“下国卧龙空悟主”,在毛泽东的书法中第一次出现连续七个字,右角下沉,字字象钢打铁铸一般。

“中原逐鹿不犹人。象床宝剑无言语,从此焦周是老臣。”无一笔懈怠, 可谓长松依绝壁,蹙浪惊海鸿。

此卷书法,以气作支撑点,”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评品此卷书法,不能不再提怀素。怀素的草书流布中唐以后,仅是唐人盛赞他狂草之妙的诗歌,就有十五首(在唐代描写书法和书法家的诗歌,仅有二十七首),这大约是他书名冠世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的书法与怀素一样,也是极为杰出的。此卷就是他的代表作。用唐代诗人韩偓赞扬怀素的诗歌来形容这卷书法,信为恰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且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草书屏风》)

  1. 手书温庭筠《送人东游》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3 年前所写。

此卷书法,如萧瑟秋风,天涯孤棹,黄叶纷飞,江上残阳。62.手书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识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3 年前后所写。

这时,他的书法风格,已基本形成,并开始趋向深化。这时的书法,尚带有硝烟战火之气。就此卷来说,可以用“雁断胡天,归塞草烟”来比喻。点画的跳动,字行的错位,仍是这一时期的基本表现手法。

  1. 手书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住(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深

(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无题诗,如何释解,已成千古之谜。因此,在书写这首诗的时候,很可能带上各自的感情色彩。

表面上看来是一派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景象。笔法刚柔相济,章法不激不厉,气韵俊俏流丽,其实,内含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含蓄、模糊之美,给人一种空阔浩渺、博大无垠的感觉。象诗文一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一种既有所指,又无确指的苍茫之象。

  1. 手书李商隐《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原(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词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李商隐是个有才华的诗人,他一生不得志,只有借诗取骚了。这首诗比况较多,但意义明显。此卷书法,龙飞凤舞,熊蹲虎跃,是其佳作。“猿乌犹疑”、“梁父吟成”等字的沉稳,“上将挥笔”、“终见降王”、“管乐有才”、“关张无命”、“他年锦里”等字的飞动,都是神采熠熠之处。

硬毫落硬纸,容易失笔走形,但此卷书法,却象蚕食桑叶一样,涩进生骨,雄健有余。

  1. 手书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这也是有名的一首。多家释解,莫衷一是。此卷书法,以宽大的结体,密集的章法,刀劈斧剁似的笔力,行草相间,一气贯底,有意无意地带入了原诗的感情。春蚕尽力,蜡炬放焰,云鬓飞雪,夜寒无伴,东风无力,蓬莱路断,虽有青鸟,锦书难言。这种诗的内涵韵味,无不为历来的文人动容沉思。但是此书法的意象,却并不是这样的伤感、迷茫。他把诗的神韵美感,赋予笔端,转换为书家的性情,反其道而行之。因而书意和诗意就大相径庭。此卷的书意,只是借助于诗的文字和韵律,造成了一

个宏伟的建筑,鳞羽参差;描绘了千山万壑,峦峰掩映;比况了桂林山水, 索纤委婉。

  1. 手书李商隐《马鬼》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旌(旅)传宵锋(折),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如果论诗,这是一首怀古凭吊之作,抒发了李商隐对杨玉环的深沉的同情。读此诗者,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但,这也是一首读烂了的诗,同情已经飞出了诗的躯壳,留下了难言的美感。而这美感,具有一种神奇莫测的感染力,游荡在诗外,又游荡在欣赏此诗的人的心里。这好象是文人墨客,在书写古代诗词时的一种共性感受。当然,文人墨客在写古代诗词时,又是各具法眼,各抒己怀的。

此卷书法,就好象是这样写成的。其神韵在于轻捷俊爽。具体说来,这卷书法行笔极为流畅,全无犹豫滞留之处,表现了高度纯熟的提按动作,提多于按,节奏强烈,沉著痛快,丝丝入纸。在用锋上,保持一种非常合理的状态,因线条的质感特别润畅,粘连过渡、游丝牵挂,恰到好处。线条的头尾护藏、中间加粗的处理,以及左环右绕的行笔轨迹,具有很强的弹性和力度,给人一种劲健、流畅的美感。总之,此卷书法,应进入他的精品之列。

  1. 手书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幼时读《千家诗》时,常常是有嘴无心地朗朗诵读这首《嫦娥》诗。此时欣赏,则是有心无嘴了。此卷书法,清新、俊逸,给人一种来往于人间天上,那样的轻松、飘动,而又俊劲明媚的感觉。“嫦娥”二字最为潇洒,还是那么样的长袖善舞。

  1. 手书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世(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风格与前卷《马鬼》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此卷更加增强了草势。“可怜夜半虚前席”,字字草法,形断意连;“不问苍生问鬼神”,字字草法, 笔笔相连,给人一种骏马腾飞,只见其神,不见其形的感觉。

  1. 手书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终(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逼。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看了此卷书法,使人立即映入脑际的是:好不面熟!象唐代书僧高闲的

《千字文》?象宋代的大书家米帝的《论草书》?还是象康里夔夔的《诗卷》?⋯⋯,象又不象,不象又象。

此卷书法,二纸八行,草法完备。全篇只有三处相联,其余各字独立, 笔法轻捷,结构简明,法度严格而变化多端。运笔以中锋为主,偏锋为辅, 方中带圆,起止清爽利索,刚健有力,决不含糊,节奏明快,有虚有实,映带左右,一气贯通,似有大雅君子之风。

  1. 手书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惠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初所写。

行笔无滞,流畅飞动。“满天风雨下西娄·是寺的落实处,也是书法的意象所在。行舟急流,劳歌相送,人己远去,红叶青山。

  1. 手书李远《赠写御容李长史》

王座烟销研水清,尤须不动彩毫轻。初分龙(隆)准山(河)秀,再点重瞳日月明。宫女卷帘皆暗认,侍臣开殿尽遥惊,三朝供奉应无敌,始觉僧繇浪得名。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乍看此卷点画纷披,貌不惊人,仔细玩味,令人吃惊。这是一幅大象胖外、真气内充的佳作。结构精密,体裁高古,岩岫耸峰,庭旗列陈。豪情出字外,老笔任纵横。在一张十二开的纸上,书写五十六字,初看拥挤,再看透风,三看即马驰无碍了。

  1. 手书罗隐《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瑞(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4 年以前所写。

行草兼写,走笔轻挺。行距宽大,字瘦长而连贯,空白宽广而跳宕,好似“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大块的空白,犹如大雪飘飘,万物皆白, 含有一种冷盈的感觉。一个个的字,都成了在大雪纷披下,静静地承受着严寒的小鸟,以静制动,几被吞噬。

  1. 手书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依云栽。笑蓉开(生)在秋江上,莫(不) 向春(东)凤怨未开。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一个“栽”字,透出此卷书法的气息。轻按急转,高扬横画,边行笔边上提,以致细如发丝。又一转笔,按中有提,提中疾按,形成枯笔,嘎然而止,抬笔写出“木”与“戈”的一撇的连笔,又是嘎然而止,声似裂帛,形

同断玉,态势险绝而苍老。这篇书作,老笔纵横,神采逼人,气韵生动,格调高雅,令人爽神。这也许是他有怠追求、无心自达的结果。

  1. 手书薛逢《开元后乐》

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邠王王笛三更咽,虢国企车十里香。一自大戎生蓟北,便从征战老汾阳。中原骏马诛(搜)求尽,沙苑而今(年来)草又芳。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所写。“中原骏马”四字是此卷的书眼。此卷书法,犹如初拥千骑,凭陵沙漠

的气势,呈现出轻灵、敏捷、俊逸、爽朗的艺术风貌。“乐中歌曲断人肠”, 轻灵如骏马一跃。“虢国金车十里香”,敏捷似猿飞树头。“沙苑而今草又芳”,俊逸如飞天迎经。“莫奏开元旧乐章”,爽朗似尊者开怀。

75;手书韦庄《绥州作》

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依高楼。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韦庄此诗,写了他的塞外感怀。而这书法却也正是一番“夏云奇峰,暑日盛景”,河山赤赤,烈日炎炎的奇趣妙景,八行,行草相间,恰如变化无常的夏云,无数的奇峰,此起彼伏。行距的增宽,笔画的纤细,正是白光夺人,赤日炎炎。而那些笔画呢?真正地成了“雕阴”了。“难”、“雨”、“楼”、“明”、“归”、“曲”、“烽”、“城”、“如”等有圆环的字, 都不是地上的树和水,而是天上的云形。这种书法意象,动态感很强,它使本来不变化的一块“白色”,经过墨线的加入,生动起来,运动起来,以致成了此卷书法一种特殊的韵昧。

  1. 手书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

乱后烧残满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缺粒空怜待鹤疏。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后所写。写在一张有红丝栏的信笺上,共八行,草书。每行的字,都是顶格破栏,字距行距,淹没在高山大河似的线条当中,茂密而沉重。真可谓气势雄远,真力弥漫,一片化机,满纸烟云。“乱后”与“峰前”,“吾庐”与“人少”,“鹤疏”与“涨满”,“小栏” 与“酣歌”,都可跨过红丝栏,横向相对,结成妙趣,茂密的结体,给人的幻觉重重。结体虽然如此茂密,烟云不定,但还是字字独立,违而不犯,可见笔力之厚,关照之精。

  1. 手书章碣《春别》

掷下离觞指乱山,趋程不待凤星残。花边马嚼金衔去,楼上人垂玉筋看。柳陌虽愁风袅袅,葱河犹自雪漫漫。殷勤莫厌招衷重,恐犯三边五月寒。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4 年前所写。

看了此卷书法,蓦然想起了清代乾隆年间的书画大家郑板桥。郑板桥以画竹名擅画界,又以六分半书冠世,有一种章法,名曰“碎石铺路”。此卷书法,正有些碎石铺路的味道。

“掷下离脑指乱山”,起首一句,一改过去四角夸张、内宫不紧的结体方法,变为中宫紧收、四角对应,字势宽占地步。加强行笔、点画的顿挫, 一字一结,相望相依而不相连,字距有空挡,行距有空白,飘飘洒洒,你铺我垫,你伸我缩,字势偏宽而有斜势。一篇书下,妙趣顿生。

  1. 手书唐彦谦《仲山》

千古(载)遭踪吊(寄)薜萝,沛公(中)乡里旧山河。长陵亦是闲邱陇,异日谁知与仲多。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7 年前后所写。

此卷书法,用笔沉稳,点画流畅而无壅滞,结构宽博恣肆,拙厚朴茂, 左右顾盼有情,上下依侧呼应。行气跌宕,或放或收,或连或断,或方或圆, 各行其妙。“薜萝”二字又连又长,“长陵”二字,又小又粗,“旧山河” 三字写得潇洒,“千古遗踪”四字相映生辉。

  1. 手书杜常《华清宫》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是用软毫写在一张十二开纸上

的八行草书。雄放恣肆,“有着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 之感(唐张怀瓘《书断》)。表现最典型的字是:“晓风残月”。“晓”字的“日”旁较大,而“尧”却被简化而压抑,压抑的能量,一笔扫下,变为“风”字的一边,然后提笔,转折,又将笔势收于腹内。“残”字另起笔, 以侧笔取势,连笔再将“月”字写出,笔锋又中断“月”腹。这样的挥洒, 透出了作者的豪情峻骨。“西风急”三字,又是一种苍茫景色,“西”字写得跳宕起倒,稍有峭意,接写“风”字就笔力遒劲了。“急”字不急,而带翻笔涩势,聚结了弹力,但又未施放出来,犹如勒缰之马,意在急奔。

  1. 手书韩偓《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腥(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所写。

小诗小景,但韵在诗外。书法也是这样随诗情而赋笔。这里没有雄放恣肆,没有刚健超逸。这里有的是气清若兰,性雅高奇。欣赏此卷书法,感到兰花朵朵,条叶交伸,一片馨气。草书笔法,淡墨轻行,如高士山中,行吟溪畔。面对山水,心怀清幽,调雅景奇。其中“腥色屏风画折枝”最有韵味。

  1. 手书张◻《钱塘夜宴留别郡守》

四方骚动一州安,夜列尊罍伴客欢。筚篥调高山阁迥,虾蟆更促海塘(涛)

寒。屏间佩响藏歌伎,幕外刀光立从官。沉醉不愁归樟晚(远),海(晚) 风吹上子陵滩。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所写。

行草相间,正是他书风深化开始的风格。”钱塘夜宴”四字已代表全篇笔墨,是小草书。“钱塘”二字,象是杭州玉皇顶上的松柏,挺干延枝,盘根崖上,迎风而摆,似有招人之意。“夜宴”二字,写得耸立淡雅,如六和塔,立于钱塘江边,穆穆然,有高雅之貌。其他如“屏问佩响藏歌伎,幕外刀光立从官”,也写得劲健清捷。最后,在章法上,当最后还剩下一个字, 需另起行时,不再抬起,直落未行字旁,不受古法拘束。

  1. 手书张嫔《登单于台》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沙翻痕似浪,凤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大漠沙丘,风起浪翻,书意中含有一种平沙起雷、云生天际的清远劲静的韵味。淡墨起笔,行书为主,稍带草意。“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 无遮无盖,视线辽阔,笔势开张。“沙翻痕似浪”,写得简约跌宕,似遇强风袭来,有顶风勇进的气势。“阴关晓不开”,一个“晓”字,似有风迷马眼,举蹄长嘶的动感。

  1. 手书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裳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向

(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不论李煜的历史地位如何,作为词人他是合格的。这卷书法以轻松愉快的笔调,疏朗错落的布白,流畅痛快的线条,表现了一种春江落花的气韵。书意和词意在这里不是协调一致的。“一向贪欢”四个字,写得清和高远, 雅健俊逸,不象词意有着理性的批判。“无限江山”写得爽气感人,也不是词人心里的亡国回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写得如少女起舞, 长裙飞扬,更无帝王变囚徒的天壤落差。

  1. 手书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卷书法,与前卷一样,书写时间相同。

淡墨而书,犹如冰心玉壶,晶莹透亮。“春花秋月”,流美娟巧。“小楼昨夜又东风”,激流推舟。“雕栏玉砌应犹在”,高楼飞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溪蒲承霞。此卷书法,美在流畅,美在轻松,美在优扬。

宋代诗词85.手书林遭《山园小梅》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黄(黄昏)。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这是形容梅花的警句,被历来写梅花、画梅花的诗人、画家所引用,也是书家乐于挥洒的句子。毛泽东很爱梅花,他有一首很著名的咏梅词。词中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把梅花高洁的性格都写绝了。在欣赏这卷书法时, 什么矫健清新,什么遭美俊逸⋯⋯,都恐怕不够了。

欣赏这卷书法,应该在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中去寻找路径。观其全篇,宛若是“悬崖百丈冰”,”她在丛中笑”,因此,此卷书法包涵着梅花的高洁品质——以巨大的热情和虔诚,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着百花竟放。因此,这卷书法的意象,在两难中统一起来:一方面,悬崖百丈冰, 这是外形,是线条,是冷的,是白色的,另一方面,是梅花在花丛中可喜的笑容,这是内在的,是意境,是热的,是彩色的。“影横斜”、“水清浅”、“浮动月昏黄”都是字字相连,游丝飞动,似悬崖百丈,水柱倒挂。而独有“暗香”二字独立,藏在丛中,笑迎春天。

  1. 手书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讥,户盈罗绮,竟毫(豪) 奢。重湖叠◻皆(清)佳(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渔(菱) 歌唱晚(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衙(牙)。乘醉听萧鼓,吟尝(赏) 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所写。

一片山水,满纸云烟。诗也轻健,书也轻健,诗情和笔意统一了。这一卷洋洋洒洒的妙笔墨花,正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情致,当然,也有 “云树绕堤”、“怒涛卷霜”的气象,字字珠玑,争光夺彩;行行罗绮,轻飘柔纱。重湖如镜,云影尽映;叠◻巍峨,松生峭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香飘天外,色染烟霞,渔歌唱晚,钓叟歇乃;羌管萧鼓,嘻嘻莲娃。这里的用笔、结体、章法,统统融汇在这美景之中,那线条,那色块,

那寓意,那神采,统统都在意象中变化、开发。这不也是欣赏书法的方法吗? 是的,这样的欣赏方法,不失为揭示书法艺术神韵的一个方法。

  1. 手书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这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与手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 19 条)为同一个时间,使用的是同样的信笺纸,不过墨色和线条较淡、较轻。

范仲淹的这首词,是一首著名的写秋思的词。而毛泽东的书法却是轻松欢快的。以小草的形式写出,纯用中锋行笔,笔法洗练,结构在飞动中求平衡,抛接飞扬,好象快船乘风。

  1. 手书程颗《春日偶成》

云淡风经近午天,旁花随柳到(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千家诗》收入的第一首,就是此诗,表达了作者的闲情逸致。而这卷书法的意象,却是大大地超越了闲情逸致。书法以诗文为载体,表达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情致。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到前川”,几乎是一笔连下,重若滚石,轻若银丝。好象是天马踏云而飞。“学少年”三字, 犹如接地的刚风,从天而降,天马又返回了。

  1. 手书苏拭《题西林壁》(图二十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4 年以前所写。

苏拭是宋代的文豪,词著名,诗也著名。这是一首表达理性的诗。而书法,似乎是受到苏拭诗意的影响,将哲理性,隐藏在文字的线条组合和笔情的摇荡之中。此卷书法点画精到、行笔畅达,好象把人带入了群山之中,横过几岭,侧过几峰,远的也爬了,近的也登了,但大自然的真面目还是未找到。卷未,用重笔写了“在此山中”四个特大的字。这一处理,很巧妙地表达了:你所要寻求的真谛,正是你所处的直接环境。

  1. 手书苏拭《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黄芦(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书写在红丝栏的信笺里,按照他的习惯,还是顶天立地,不分行距。雄放恣肆,大气扑人,结构茂密,行笔跳宕,是本卷的直接风格特点。要之, “春江水暖鸭先知”七字最为传神。

  1. 手书苏拭《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格槽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寄,一尊还酹江月。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3 年以前所写。

苏拭的这首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豪放潇洒,气魄盖世。毛泽东很喜欢这样的诗词。自然,苏拭的气魄比起毛泽东来,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描绘山河之美,抒发胸怀之志上,还是相通的。所以,他在书写苏拭这首词时, 采取疏朗的布白,以示天地之阔,胸怀之大;又以大起大落的笔法,传递与自然节律一致的心律;以个别字或短句突发性的飞动跌宕,表达情感的高潮, 以水墨淋漓的笔墨,书写山河的壮丽。开首一个“大”字,涵盖了一切,接着笔似江水,滔滔流去,到“三国周郎”出现了第一个浪头。继以鲸吞海水的气势,引笔直下。直到“故国神游”,才突然爆发出地动山摇的巨响,“多情”二字,达到高潮。情系于江?情系于海?情系于史?情系于人?恐怕都有了。这情变成了酒,让这酒随着大江进入大海吧!

  1. 手书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宋代词人秦观的词,柔情似水,蜜意如火,属于婉约一派。这首词借牛郎、织女的神话,引发一段感叹:两心相印久,何必在朝暮。

此卷书法,书写在一张有红丝栏的信笺上,行书八行,具有一种轻捷矫健的风格,笔法灵动,点画沉著痛快,细微处也见精绝,不落俗套。各字独立,相互顾盼。确为小幅字卷中的精品。

此卷手书的意象,也是与词意大致相同。可以用“金风玉露,银汉暗渡” 来形容。

书法的气韵和节律,与词韵恰合。大体上分上、下两阙。上、下阙的书法,以乐曲句子为断,成为每个乐曲句子的文字最好组合。虽无标点,但停顿的空白已经显现得很明白,感情的抒发比较平稳,体现了中和灵动之美。

  1. 手书岳飞《满江红》(图三十六)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何时歇(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仗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6 年前后所写,与书写李白《梁父吟》(第

16 条),时间相当,都是用楷书书写。一笔一画,提按顿挫,起倒转折,一丝不苟。这就是毛泽东在五十年代的楷书。这种楷书,是在四十年代的楷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代表作是《沁园春·雪》和《致柳亚子先生的信》。神韵一致,格调迥异。用笔上也变粗旷为精劲。可以说,这是中国现代书坛上的奇葩,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新鲜的字体。这种字体,以倚取正,以险致平,在笔画的提按飘动中见骨力,在点画的疏朗处见风神,在虚中求实, 在实中求虚,浓淡相映,枯润相生,高低相合,大小相称。用笔方圆兼备, 迟速适宜。

  1. 手书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图二十四)

雪晓清前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 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陆游的诗,在豪放中不乏柔情。这首词,虽梦断关河,仍是豪气满纸。此卷书法,老笔纵横,豪气冲天,比陆游的词意高大得多。字与字连绵

不断,以长体字势,增加纵向的向上的拉力、离心力;以横向的使转,占有空间,加强线条的厚重感;以枯笔掠空,槽加视觉的苍茫感;以侧笔起势,增强意象的刚度和骨力。满纸化机,气韵寒峭。其中“铁骑无声”四字,既是此卷书法的代表,力能扛鼎、气冲牛斗,又是对此卷书法的神韵的评价。看吧,滚滚铁骑,从天而降,万鬃扬空,呜声震地,铁蹄乘风,一往无

前,什么力量能阻挡呢?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气势之大,无以复加。95.手书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招襄。胡未灭, 鬓先秋,泪空流。此生何似(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

从书法的用笔来看,最大的特色是中锋铺扫,粗为大树,细为丝绳。从章法布白来看,卷首几行和卷未几行空间较宽,卷中几行较窄,但不管所占地步的宽窄,都是密集性的布白,尽量加大线条的流量和密度。所以,据此欣赏,此卷书作,恰似“天山关河”的意象和神采。天山横亘天际,山峰堆集;关河纵走地涯,河网盘绕。令人遐想无限,感慨万千。

笔法中的不足是:这一时期(即 1958—1961 年)的部分作品,提按掌握欠佳,线条力度不足,似有丝绳鼠尾之嫌。

  1. 手书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姑(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子,山深闻鹧鸪。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6 年前所写。

辛弃疾也是壮志未酬藉翰垦抒豪情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雄深雅健, 豪放不羁。此词的情调是在悲哀中透出一点倔强。

此卷书法的气韵不在词意上,而在笔画连贯流畅之中,透出的俊逸的神采。

此卷为小幅书法,一张带有红丝栏的信笺上飘洒着清俊之气。这股气, 溢于纸外。

  1. 手书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淌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糟珠(蛛)网, 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

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卷书法,与上卷《菩萨蛮》大概同时。

虽与上卷书法书写时间相同,但在气韵上,不象上卷轻捷矫健,而在流畅的笔画中,稍带有沉郁之气。这大概与本词内容有关。从字的结构和笔法上看,笔画的长度明显地变短,飞动感明显地减弱。尤其到了下半阙,单字的形体内聚,不开张,甚至出现了星散碎石的字形和笔画,仿佛透出了一种“怨春不语”、“烟柳断肠”的不快情绪。

  1. 手书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鴂,更那堪、杜鹃声住,鹧鸪声切。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 送归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秋(西) 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此(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伴我,醉明月!

此卷书法,似与上卷《菩萨蛮》时间相当。

辛弃疾此词悲壮之情,贯穿字里行间。而此卷书法,却是另番情衷。无哀,无怒,无悲,无恨,有的是欢快、豪情、热望和轻松。走笔落墨,在有红丝栏的信笺上驰骋,表现了绿树莺啭,芳菲争斗,琵琶声脆,翠辇金阙, 一派生机,一片虹彩。书写到最后,激情并发,“谁伴我,醉明月”的“明月”二字又长又大,又亮又响。反其词意而挥之,不也是书法本身独有的一种审美乐趣吗?!

  1. 手书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载(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卷书法,书写时间似与上卷相同。

这首词,朗朗上口,节律很强,抒发的是少年壮志,平生豪情,可谓烩炙人口。此卷书法深受词意影响,笔法大起大落,跳宕恣越,飞动飘逸,表达了一种“满眼风光,长江浩荡”的情怀,神采奕奕,热笔炙人。其中,“千载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等句,最为畅逸。

  1. 手书刘过《沁园春》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 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装临照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 只管传杯。白云(言):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东西(纵横)二涧,纵横(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探(访)梅。须晴日(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南宋诗人刘过的这首《沁园春》,是赠给辛弃疾(稼轩)的,是开玩笑的,幽默感很强,真可谓是个调笑令,但是用大调牌写的。

书写此词时,毛泽东并不采用同样玩笑的形式写出,而是写得很工整, 是用楷书,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这样词意与书意就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词意是轻松的、愉快的、幽默的、调侃的,而书意是庄重的、严肃的、正经的、认真的。

此卷书法,断金嘎玉,削峰劈岩,古雅朴茂,峻健峭逸。

他的书法自 1945 年形成了长枪大戟、以斜取势的笔法以后,这种外长内豪的书风,一直在自己的轨道上奔跑,并在前进中充实内涵,改善装束,到了 1948 年,长撇变短,斜势减级,但豪气、阳刚之美始终在加强着。1950 年后,字的外形更为改观,基本演变成此卷书法的面目:长伸左部,峻拔右角,横细竖粗,字体加宽,字的底线趋于水平。这样的字体,犹如高官外出, 一派肃肃然、赫赫然。

  1. 手书刘过《沁园春》

此卷书法,为草书,文字内容同上卷(第 100 条),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看来,在书写这首词时,即使用草书,他也没有被词意所牵。这里写的是正正规规的草书,没有词中的孟浪意思。

在仔细品赏这草书后,就会知道,在 1955 年他虽然已写草书,但不如六十年代以后那样的豪放。或者说,还是晋人的行书、草书的气韵,还是王羲之、王献之的风范,还没有进入唐代颠张狂素的大草世界。因此,说它是正正规规的草书。总的风格,还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阿娜。

此卷书法,可用“风雨渡江,峥嵘阁开”来形容。102.手书崔与之《水调歌头》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 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对青灯,搜(搔) 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着(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崔与之的这首《水调歌头》,有一股“老来勋业未就”的怨气。可是, 这卷书法,却写得快心、欢愉,甚至于还是怪味很足呢!从这里,我们可以探知,毛泽东此时的心态,是无比的欢快,喜气洋洋,万事如意,甚至是童心突起,在书法上有意无意地要汲取“扬州八怪”的气韵,走出“二王”的樊篱。

此卷书法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从结体、行笔、行气、布白、情致、韵味,一直到神采,摹仿郑板桥的“板桥体”,形神兼备,且带有他自己的气质、风神。

这样的书作,在他传世的书作中是少有的,但也是非常可贵的。它是我们研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的一分珍贵的资料。

103.手书文大祥《过零丁洋》

辛苦艰难(这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萍浪(沉雨)打萍。攸恐滩头说惶恐,伶行(零丁)洋里叹伶订(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文天祥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绝命诗,它表明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质。

此卷书法,是倾怀放胆之作,是泼洒豪情之作。毛泽东把对文天祥气节的崇敬心情,带人了毫端。以精美的书法,写出文天祥的诗,一吐胸中的激情。

大笔饱蘸,书写任情。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不只是写一个文天祥,而是要写出中国古代史上、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革命史上的无数个文天祥,无数个比文天祥更加英勇、更加高大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那些文字、那些线条、那些空白,组成一个浩大的纪念碑群。它顶天立地,横亘穹庐;它钢打铁铸, 与日同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句,写得最为精彩。

元明清诗词104.手书萨都刺《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正(但)荒烟裹草、乱鸦科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并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此卷书法,似与崔与之《水调歌头》(第 102 条)同时书写。

郑板桥的书法,号称“六分半书”,五味俱全,柔中含刚。看来,毛泽东想改进自己的书法形态,以达到绵里裹铁的外柔内刚,在苦思着,探求着。而临摹郑板桥的书法,就是一种切实的努力。当然,这种临摹,仅仅是一种过渡手段,绝不是他的目的。

此卷书法,力求每一笔,每一横、竖、撇、捺、折、钩、桃等,着力磨练,“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岖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所以,效果特佳。

“正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等字, 神韵流彩。

105·手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句

游艺中原,脚碾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看诗书经传, 蠢鱼似不出费钻研。棘围呵守暖,铁砚呵磨穿。抟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十余年。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怕你不雕虫篆刻, 断简残篇。(和原作有出入,恕不一一标注。——著者)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2 年以后所写。

这卷书法,是他的精熟之作,神采射人。这时期,他专攻大草,经过苦心的钻研,终于得笔、得法、得意了。形象他说,此卷书法如鹏搏九天,龙游四海。

“游艺中原”,大笔开篇;“如蓬转。望眼连天”,屈铁盘石;“棘围呵守暖,铁砚呵磨穿”,壁立于仞;“鹏程九万里”,苍烟杨柳;“难入俗人机”,飞鸿落霞;“篆刻”“残篇”,云鹏追风,等等,精彩至极。

此卷书法,可与手书温庭筠《经五丈原》(第 60 条)同看,瞩于一个时期,一个风格,一个神韵的书作。

106.手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句

九曲风涛何处险,正是此地偏,带齐梁,分泰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 天际秋云卷。竹索揽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正似弩箭乍离弦。(和原作有出入,恕不一一标注。——著者)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豪气外溢,性情跌宕。可借用所书《西厢记》的词句来形容:九曲风涛, 水上苍龙。

此卷书法,对比强烈,落差悬殊。有的笔画用墨如泼,有的却是淡扫蛾眉。有的线条似万丈长缨,有的却是短如狼毫。有的字大如山,有的字小似蚁。有的行笔风驰电掣,有的却涩如钻山。变化之多,令人惊叹。

欣赏此书作,可参看手书文天祥《过零丁洋》(第 103 条)。107.手书高启《梅花》(九首之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裁。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儿回开。

此卷书法,毛泽东自注为 1961 年 11 月 6 日所写。

高启这首《梅花》诗,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诗。“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将梅花比为高士和美人。毛泽东在书写这首诗前, 有个小序,说:“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可以推想:毛泽东是很重其人、很爱其诗的。当然,诗中的感憎,也自然地流注于笔端。

在此卷书法中,用笔的大起大落,字与字的大小对比强烈,可以看到他笔挟风涛,满纸激情,既有百丈悬崖的险峻,又有瑶台琼姿的绚烂;既有山中高士的做骨,又有林下美人的风骚。总之,他在书写这首诗时,是纵思放怀、雄姿英发的。

108.手书高启《吊岳王墓》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位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7 年前后所写。提起岳飞,敬仰之心油然而生,领袖亦然。

书作是写在两页带有红丝栏的信笺上的。“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位英雄”,十四字一笔写下,字如长龙驾风,吞吐云雾,头在东海,尾曳昆

仑。后几句字迹变小,但不变气势。雄放畅逸,令人驻足。109.手书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句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这,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也,忒看的这韶光贱。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与李白《梁父吟》(第 16 条) 书写时间概同。

此卷书法,几同楷书。每个字的结体都有些扭曲,借以增加动感。用笔洒脱、干净、准确、流丽,可见功夫之深。如果用“功夫”和“天然”这两把尺子,来品味毛泽东书法的话,应该说:二者具佳,两美同臻。

110.手书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句

此卷书法,为行书,文字内容同上卷(第 109 条),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词中有句:“云霞翠轩,雨丝风片”,也正是此卷书法的写照。111.手书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

十年磨剑,五陵作(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魄(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

朱彝尊这词、凄切有余,独乏继续“磨剑结客”、“歌筵新声”。而此卷书法就不同。没有什么“涕泪飘尽”、“空中传恨”、“落魄江湖”、“白头无分”的悲凄之情,而是以长剑作毫的锐气,以沉雄超逸的笔法,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 等句,写得老辣遭美。

  1. 手书严遂成《三垂冈》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赤)手难扶唐社稷,连城拢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1 年以后所写。

虽然《三垂冈》有英雄之气,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此卷书法的雄放之气相提并论。

品味此卷书法,其起伏的章法,大度的用笔,密集的结体,犹如天风海涛,龙行云从。

在第一页上,“三垂冈”三个大字作为标题。接着写下两小行刚劲紧结的小字,又接写两行瘦长粗壮的稍大一点的字。第二页上共写四行,中间两行字较小,两边两行字较大,一个“灯”字大过二寸,做居左角。最后三页分为四行书写。中间两行字小字多,两边两行字大字少。各行的字数是:3、7、7、6、4、4、5、4、4、2、4、6、3。可见,强烈的对比,悬殊的落差, 莫测的变化,产生了奇异的神采,使人品赏不尽。

  1. 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之一)(图三十二)。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啼。飞阁遥连秦树直,燎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峻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函关(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小行书,笔法精致,布白疏朗,字势飞动开展,确似飞阁遥连,瀚海苍茫。“谁道函关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十四字至为传神。

  1. 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之二)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搓笑凿空。塞下传前歌敕勒,楼头依剑接崆峒。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千古(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此卷书法,与上卷(第 113 条)书写时间概同。不过字势较为开张,跌宕幅度较大,笔法运用较为丰富。但在神采上一样熠熠照人。可品为“长城饮马,古戍盘雕”。

总之,毛泽东留世的手书古诗词墨迹,是中国书坛上的一大幸事,也是留给书法艺术之林的宝贵财富。这些手书古诗词里迹,是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这十余年的作品。而这十余年,正是他书风特性深化和走向巅峰的时期,所以,这些书法墨迹,就尤为珍贵。

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曾在一篇《上阳台》的书作中说:“山高水长, 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书法,笔含万物, 气象万千,经天纬地,山高水长,非有老笔,雄放何穷。是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