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运动的方向。”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青年群众的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从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讲起,讲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成败,又讲到革命的对象、革命的目的、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体、根本力量、骨干, 又讲到过去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又回过来讲青年在革命中的先锋作用,辨别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标准,以及延安青年的模范作用等等。在这篇讲演中发展了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思想。
这篇演讲设问迭出,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是语言上成功地使用设问的典型范例。其设问的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种。
承接问。毛泽东说:今年(指 1939 年)五月四日在全国定为青年节,它表示我们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快要进到一个转变点了”。讲演接着问:“那末,现在已经转变了没有呢?没有。这一个转变,现在还没有到来,现在我们还没有胜利。”
毛泽东还讲到:孙中山先生远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是当时政府的叛徒, “他反对了清朝政府,并且推翻了清朝政府。”接着问:“他做的对不对呢?我以为是很对的。”并且进一步说明自己这样看的理由:“因为他所反对的不是反抗帝国主义的政府,而是勾结帝国主义的政府,不是革命的政府,而是压迫革命的政府。”
衔接问。毛泽东在讲到延安的青年运动时,他说:“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全国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为什么?因为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是正确的。”在这里,“为什么?”既有承上的作用,又有启下的作用,它象一座桥梁将上下文衔接起来。
以上这两种设问,都有力地加强了文章的内在联系,加强了讲演的逻辑性。
反复问,或叫重叠问。如:“中国的革命,它反对的是什么东西?革命的对象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一个是帝国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我们现在干的是什么革命呢?我们现在于的是资产阶级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中国革命干了几十年,为什么至今尚未达到目的呢?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以为原因在两个地方:第一是敌人的力量太强;第二是自己的力量太弱。一个强了,一个弱了,所以革命没有胜利。”“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以上这些都属于反复问, 即两个设问句问的是同一个问题,所以回答只有一个答案。那末去掉一问不行吗?可以,但力量却减弱了。所以这种反复问,意在加强问的力量,突出问题的重点。
迭问。这种设问的特点是连锁发问,又边问边答。如:“你们看,希特勒不是也讲‘信仰社会主义’吗?墨索里尼在二十年前也还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呢!他们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原来就是法西斯主义! 陈独秀不是也‘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吗?他后来干了些什么呢?他跑到反革命那里去了。张国焘不是也‘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吗?他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他一小差就开到泥坑里去了。有些人自己对自己加封为‘三民主义信徒’,
而且是老牌的三民主义者,可是他们做了些什么呢?原来他们的民族主义, 就是勾结帝国主义;他们的民权主义,就是压迫老百姓;他们的民生主义呢, 那就是拿老百姓身上的血来喝得越多越好。这是口是心非的三民主义者。” 这些连锁设问象连珠炮似的,不由得听众不信,因而它具有夺人的气势,折服人的力量,使文章产生一种一发而不可收的锐利气势。
正反问。这种设问的特点是用肯定与否定的连用形式发问,又用否定与肯定相连的方式作答。如“这样的政府要不要反对呢?假使不要反对的话, 那末,五四运动就是错的。这是很明白的,这样的政府一定要反对,卖国政府应该打倒。”
先答后问或叫颠倒问。其特点是回答在前,设问在后,初看很象反问。如“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这一句中,“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了,就是对辛亥革命是不是胜利或胜利在哪里这一设问的回答。
双向问。这种设问的特点是设问前有回答,设问后又有回答,设问被夹在两层回答的中间。如“延安的青年们是团结的,是统一的。延安的知识青年、学生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大家都是团结的。全国各地,远至海外的华侨中间,大批的革命青年都来延安求学。今天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是男是女,作工务农,大家都是一条心。这还不算全国的模范吗?延安的青年们不但本身团结,而且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这一点更加是全国的模范。”设问句前面回答了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的一方面理由,在设问句后接着又回答了另一方面的理由。
总之,《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讲演的最大特点是设问的成功运用,几乎在每个段落,每讲一个问题,都用设问,以吸引听众,有时用一组设问构成一个表现力很强的句群,使整个讲演设问迭出,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大大加强了讲演的逻辑性、鼓动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