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谱佳篇
毛泽东写于 1950 年 11 月的《浇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步柳亚子先生词的原韵,仅以四十二个字把上下几千年的是是非非作了精到的评说, 又把与柳亚子先生几十年的友情蕴含其中,确是一首史诗绝唱,又是一曲友谊赞歌。
柳亚子原词《浣溪沙》是 1950 年 10 月 4 日和 5 日连续两个晚上在怀仁堂观看《和平鸽》舞剧,由舞剧歌颂和平,联想到美国在朝鲜挑起战争,由感而发,即兴而填此词。毛泽东看到柳词后,站在哲人的高度,由一斑而窥全豹,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历史规律,同时对柳词中对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所洋溢出来的满腔热情和爱僧分明的正义感,深感欣喜和赞赏,并由此而联想到柳亚子先生的一贯品格,于是便填写了这首和词。这首词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时局的表态和判断,还是对柳亚子先生人格的肯定和评价。
这首词,其本身的重要意义暂且不说,仅就其填写的时间看就非同凡响。1950 年 6 月 25 日,美国纠集十五国军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悍然挑起了朝鲜战争。27 日美国派出海军和空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向我国领土台湾沿海游弋,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9 月,美军在仁川登陆, 越过“三八线”,向鸭绿江和图们江进逼,直接威胁我国东北边境的安全。面对这复杂的时局和严峻的考验,刚刚经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的年轻的共和国何去何从?毛泽东同志“冷眼向洋看世界”,站在时代的高度, 高屋建瓶,权衡利弊,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作出了科学的判断,下定了应战的决心,并充满必胜的信念。于是 10 月 8 日,毛泽东以军委主席的名义发布了《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 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10 月 25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前线。10 月 25 日至 12 月 24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接连发动第一、二次战役,歼敌五万余人,收复平壤,把敌人赶回“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朝鲜战局。毛泽东写《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词时,恰值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的捷报频传的时候,所以,这首词是以艺术形式记载了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对中朝人民,而且对世界人民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史学价值。请看:
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最喜诗人高唱至, 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这首词采用了明线(或理线)和暗线(或情线)写史叙情的方式。明线综合概括了纵贯亘古的历史,语粹词精;暗线则把与诗友、挚友柳亚子几十年的友情贯串起来,情真意切。
先从写史的角度看,首句以典型化的手法,形象地勾画出古代历史的缩影。战国时,齐宣王召见大臣颜斶,君臣两方都希望对方趋就自己,结果互不相让,又都自觉有理。齐宣王认为臣仆趋奉君王是天经地义、合乎礼仪的, 所以作为处士的颜斶理应在进见时,走到他的跟前来,向他叩拜问安;颜斶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臣仆向君王靠近,说明臣仆是仰慕君王的权势地位,而若是君王下位来迎臣仆,那么世人便觉得君王礼贤下士,天下贤士闻之便会
主动趋向、尊重、爱戴这样的明君贤玉,就会为明君所用,国家也会因得人才而兴旺昌盛。当然,这里讲的是历史故事,但它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 它是整个古代历史的生动写照。毛泽东同志正是艺术地选取了这一历史典型简笔投影,反映了古代历史的普遍规律——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内部的和阶级之间的)。
二句“多年矛盾廓无边”,由典型到一般,对首句作了补充,进而对旧的历史作了概括。所谓补充,就是说“颜斶齐王各命前”这种矛盾和斗争, 从时间上说是“多年”都存在;从空间上看,是“廓无边”。“廓”,边缘。“廓无边”,没有边缘,即说不尽道不完的意思。所谓概括,就是用“多年矛盾廓无边”把整个旧社会的历史一言一蔽之作了明确判断,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
然而,历史发展到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十月一日,对中国人民来说, 犹如度过了几千年的漫漫长夜后,听到了雄鸡高唱,看到了光焰的朝阳,挣脱了身上的枷锁,获得了主人的地位。数千年的历史来了个地覆天翻,神州大地仿佛换了人间。所以词的第三句说“而今一扫纪新元”。“而今”回应上句的“多年”。“纪新元”即“新纪元”。从词的含义看,“而今”和“纪新元”同指解放后的中国。“一扫”是指“颜斶齐王各命前”和“多年矛盾廓无边”旧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开创着自己历史的新纪元。
上阕三句,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首句写点,形态毕现;二句写面,言约意丰;三句划限,在解放前后、新旧历史之间树立了一块界碑,它标志着旧的历史已成过去,新的历史刚刚掀开。
下阕,初看是毛泽东对柳亚子先生《浣溪沙》词的赞赏和对朝鲜战争捷报频传的喜悦兴奋,实际上,全词“一意贯底”,下阕只不过是上阕词义的自然延伸和顺理成章的发展,是“纪新元”的拓宽。
首先,“最喜诗人高唱至”,“诗人高唱”即指柳亚子先生的《浣溪沙》, 而柳同所高唱的正是歌颂和平,歌颂“工农大众力无边”,这不正是“纪新元”的核心内容——中国人民成了历史的主人吗!请看柳亚子先生原词:
浣溪沙
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演出《和平鸽》舞剧,欧阳予情编剧,戴爱莲女士导演兼饰主角,四夕至五夕,连续在怀仁堂奏技。再成短调,欣赏赞美之不尽矣!
白鸽连翩奋舞前,工农大众力无边。推翻原子更金圆。战贩集团仇美帝, 和平堡垒拥苏联。天安门上万红妍!
其次,“正和前线捷音联”,也是“纪新元”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余年,是中国人民倍受耻辱的百余年,是东西方列强践踏蹂躏中国人民的百余年,也是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重压下奋起抗争的百余年。只是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飘扬在中国上空的时候,中国人民才“从此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才“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抗美援朝,敢于和世界上头号强国美国为首的十几个西方列强公开抗争,敢于和当年在旧中国大地上横行霸道的强敌兵刃相见、一决雌雄,而且初战告捷,
频传佳音。这就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证明中国人民不但有能力荡涤中国大地上的一切污泥浊水,以其辉煌的光焰普照人间,而且也有力量面对一切凶恶的敌人保卫住自己用鲜血和生命得来的胜利果实。抗美援朝的胜利,确实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历史中扬眉吐气的一页。饱经战争创伤,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列强,是逼近家门强加在头上的非正义战争,这怎么能说不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新纪元呢!
最后,“妙香山上战旗妍”是与柳词“天安门上万红妍”的回应。天安门是中国革命成功的象征,“妙香山”是朝鲜人民的革命圣地,此处是以“妙香山”代指朝鲜,“妙香山上战旗妍”是指朝鲜战争的初步胜利使迎风飘扬在空中的反侵略战旗更加鲜艳夺目。
再从叙情的角度看,这首同与柳亚子先生畅叙友情这条暗线(情线)也是很清楚的。首句“颜团齐王各命前”,一方面是写史,一方面是喻今,用颜眉与齐王的矛盾借指柳亚子与蒋介石的斗争。在“二十二年三握手”的长期交往中,毛泽东同志把柳亚子先生比作颜斶,这里面蕴含着对柳亚子深厚的感情、真挚的信赖、崇高的赞颂,也反映了柳亚子二十多年来的高风亮节给毛泽东同志留下了多么难忘的记忆。他们第一次相识是 1926 年 5 月在广州。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柳亚子先生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毛泽东同志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两人同时参加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会上,蒋介石借口“整理党务案”,大肆排共、反共,对此,毛泽东据理反驳。当时,柳亚子先生态度明朗地支持了毛泽东,并在初次会晤、相对品茶、畅谈国事时,明确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反共叫嚣,谴责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等反共阴谋。
这第一次会晤给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后来柳亚子曾根据第一次相识的印象写诗“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把毛泽东与孙中山并称为“两列宁”,并认为毛泽东堪称统帅和旗鼓。毛泽东在几十年后回忆起这段友谊时也说:“饮茶粤海未能忘。”第二次会面是 1945 年秋在重庆,当时毛泽东是去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恰好柳亚子这时也在重庆。柳亚子非常敬佩毛泽东不畏艰险、大智大勇的胆识和气魄,称赞毛泽东是“弥天大勇”,犹“雨霖苍生”。在渝期间,两人接触较多,且不断有诗书往来,柳亚子此时曾向毛泽东索诗, 毛泽东便手书《沁园春·雪》词赠柳。第三次会面是 1949 年初在北平。当时中共中央筹备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2 月,毛泽东电邀在香港的柳亚子到北平参加政协会议,3 月 25 日,毛泽东抵达北平,柳亚子同各界人士亲赴西苑机场迎接。当晚,毛泽东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柳亚子等,柳亚子异常高兴, 即席赋诗三首。此外,自 1945 年以来除书信来往外,柳亚子曾多次赋诗赞颂毛泽东,毛泽东也曾先后三次和词酬答,所以毛泽东对柳亚子先生的为人是很了解的,把柳亚子比作颜斶不是毛泽东的礼貌用语,而是毛泽东对柳亚子先生人格的推心置腑的肯定和赞颂。
新中国刚刚成立,柳亚子先生便赋诗填词,满腔热情地歌颂人民政权的建立,对人民的翻身解放和革命大业感到由衷的高兴。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柳亚子先生观看了舞剧《和平鸽》后,当即填写了《浣溪沙》作出反映:“推翻原子更金圆”,“战犯集团仇美帝”。对此,毛泽东非常赞赏, 所以在词中才有“最喜诗人高唱至”。“最喜”二字,是毛泽东看过柳词后,
内心兴奋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柳亚子在大是大非面前凛然正气的一种钦佩和鼓励。当然,“最喜”二字主要是指诗人的高唱恰巧与前线的捷音一块到来。
至此,从 1926 年 5 月广州第一次相识,共同反蒋,到 1950 年北平共事, 同心抗美,可谓几十年如一日,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同舟共济,荣辱与共。这就不难理解从 1919 年 4 月至 1950 年 11 月,仅一年半的时间,毛泽东在建国前后日理万机的情况下,竟三次与柳亚子先生和词酬唱,其友情之深、交往之厚,当不言自喻。
这首词,从写史的明线看,由“颜斶齐王”的故事,到“多年矛盾”的延续,直到“而今一扫”的现实,是一条自古至今,由远而近的发展轨迹,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简笔勾勒。下阕承接上阕,是上阕的延伸和拓宽, 是“纪新元”的补充和注脚。从叙情的暗线看,从把解放前的柳亚子比作颜斶,到解放后“最喜”诗人高唱,不难看出他们的诗情同友情一样深。
全词仅四十二字,竟写出这样大跨度、大容量的绝唱来,真可谓粹语精词贯亘古,情理交融谱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