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刻舟求剑”的作法已为世人所嘲笑,然而现实生活中类似“刻舟求剑” 的事并非个别。例如,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转向抗日民族战争时,有些人仍然主张用老法子同敌人作战。有的提出“去正面打硬仗”,有的提出“普遍地实行以运动战为主,配合以阵地战,辅之以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有的认为正规军不打运动战和阵地战是一种战略上的倒退。而毛泽东与上述观点相反,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就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文中强调指出:抗日战争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后来,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作了结论:毛泽东游击战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其他思想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来自科学正确的思维,毛泽东的思维艺术是什么?是敏锐地感知新情况,认真地分析新情况,出奇制胜地解决新问题。
抗日战争一爆发,毛泽东就敏锐地感到了新的战争情况:敌人是新的, 即日本帝国主义;友军是新的,即过去我们的敌人——国民党军队;战场是旧的,即地域广阔的华北大地。日本是个小而强的国家,我们是个大而弱的国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是非正义的,我们抗日是正义的;日本远离国土, 在异国作战,我们在自己熟悉的故土上作战,更何况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久经锻炼的党,红军是一支久经锻炼的军队。这些情况和条件决定着这场战争的特点:战争的长期性,战争的广大性,战争的残酷性。这就是抗日战争所面临的新情况。从实际出发,从特定的条件出发,这是毛泽东认识和解决抗日战争战略问题的出发点。抗日战争游击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是这样确立的。后来,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归纳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即“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为了贯彻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就从它的各个侧面、各个层次上展开来进行综合分析,逐个解决。首先,他分析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及其表现特点,着力解决游击战争战略的中心问题。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其次,他分析了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这两种战争形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解决了游击战和正规战相互配合的问题。第三,他分析了战争赖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强调了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他分析了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强调了主观指导和客观实际要保持动态上的一致,从而根据不同的战争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第五,他根据量变质变的规律,分析了游击队要变成正规部队、游击战要向运动战转化,最后要以运动战解决问题。从而鼓舞了我军的士气,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军事和组织上的准备。第六,他分析了战争指导中的集中和分散的关系,提出了战略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分散指挥相结合的指挥原则,从而使我军在战斗中,既有统一行动,又有灵活机动。毛泽东分析了各种矛盾关系,这样,就把握了战争的规律,抓住了战争的主动权。
根据战争的新情况以及对新情况的分析,毛泽东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 一是战争的基本原则问题。他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是战争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反映着战争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它是整个军事行动的基本指导原则,又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毛泽东反复说明,一切军事行
动的指导原则,都要根据这个基本原则。二是运用基本原则于具体问题时, 要具体分析它的条件。因为一般的原则在具体事物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 毛泽东运用战争的基本原则于游击战争时,就根据游击战的特点,提出不但要“保存自己”,还要“发展自己”的内容。这样,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就具体化为“保存或发展自己和消灭敌人”的原则。毛泽东又把这一原则具体化为六项方针:“(一)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建立根据地;(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向运动战发展;
(六)正确的指挥关系。”这样,毛泽东就从一般到个别,从宏观到微观, 解决了战争中的新问题。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虽然是军事著作,但它所体现的毛泽东的思维艺术,为我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树立了榜样。在新形势卞,对于我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