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使得人们喜爱高甲戏

随着明代航海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泉州人离开故土来到了南洋地区。尤其是郑和7次带领船队离开大明远渡重洋,更是掀起了中国劳动人民远渡重洋的高潮。

到了清代道光年间,高甲戏班“福良兴”受到了来自菲律宾、新加坡华侨的邀请,乘坐渡轮离开了泉州,开始了高甲戏走出国门之旅。

福良兴戏班随着船队来到新加坡,受到了新加坡侨民的热情招待。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侨民,听着艺人们那字正腔圆的乡音,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艺人的手不断地询问关于家乡泉州的消息。

高甲戏班在国外的第一场演出,终于在侨民的盼望中开始。

第一个曲目是武戏《卢俊义》:

卢俊义单手提着一条镔铁棍,身穿战袍威风凛凛宛如天神一般站在曾头市城前。

燕青手持朴刀立于卢俊义身后,对面史文恭手持方天画戟与卢俊义迎面而立,两人打在一处。

卢俊义单手打掉史文恭手中武器,将对方擒拿捆绑。史文恭终于认输……

侨民看着熟悉的情节,听着故土乡音,感受着卢俊义的高义,大声的叫好,鼓掌。

第二个曲目是《凤仪亭》:

貂蝉迈着碎步颤颤巍巍,娇娇弱弱地来到凤仪亭前,温侯吕布虎目之中流露出丝丝柔情,貂蝉与吕布二人相约凤仪亭下,二人郎情妾意。

就在这个时候,董卓赶来,棒打鸳鸯。貂蝉悲戚戚随着董卓离去……

接下来好戏连台,《穆桂英挂帅》、《两国王》、《征西》等名曲名段纷纷上演。让这些离开故土多年的侨民大呼过瘾。

整台表演进行了6个小时,到了结束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感觉到意犹未尽。他们纷纷来到后台慰问艺人,看着艺人们头上的汗水以及被汗水打湿的戏服,这些侨民亲切地握着艺人们的手,纷纷表示感谢,感谢艺人们给他们带来了这么纯粹的乡土乡音。让他们有机会在异国他乡欣赏到家乡的戏曲。

福良兴在新加坡受到了侨民的热情招待,他们也为侨民献上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在第一场表演结束后,福良兴先后又组织了10多次演出,为侨民献上了《鸳鸯扇》、《单刀会》、《伍建章草诏》、《取长沙》、《两国王》、《瓦窑答》、《卖厚烟》、《薛蛟充军》、《寇准摘印》、《斩黄袍》等曲目。

福良兴戏班的出国演出,掀起了高甲戏班出国演出的高潮。

20世纪20至40年代,高甲戏发展很快,在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就有400多个戏班,年年都有戏班到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国演出。

各班竞技激烈,先后涌现出“十大虎班”:“前五虎”为“福庆成”、“旧大福”、“福胜兴”、“福金升”、“金秀春”;“后五虎”为“新秀春”、“大祥春”、“金成兴”、“新大福”、“福联兴”。最好的称“龙班”,即“金莲升”,故有“一龙破五虎”之说。

在这一时期,早期负有盛名的老一辈角色,正当年富力强,仍是本时期各班的台柱,或师傅;又崛起的一代新秀,人才济济,风华正茂。

老新两代联袂登台,群星璀璨。高甲戏五大柱生、旦、丑、老生、北角色各有新生一代传人。

与此同时高甲戏旦角艺术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女伶,打破历代承袭的“男扮女旦”局面,形成男女旦平分秋色。女伶的涌现,产生了女性旦角的独有魅力,于是风靡一时。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有些戏班已不满足于在农村草台流动演出,他们继续走出国门,足迹遍及东南亚诸国。

20世纪40年代中期,抗战胜利后,高甲戏班社大有发展,3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秀,经十余年频繁的演出实践,艺事精进,日臻完美。

高甲戏独步闽南,可称盛世。洪金乞、柯贤溪、董义芳、蔡秀英、陈子良、施纯送、许仰川、陈宗熟、林赐福、吴远宋、萧迪苹等表演艺术家,在高甲戏发展史上堪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影响深远。

此时高甲戏传统剧目大体分为三大类,即大气戏、生旦戏和丑旦戏。高甲戏有丰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闽南的“南拳”、“斗狮”的套数,后又吸收了木偶戏、京剧的武打程式加以丰富。

旦角的科步,部分吸取了梨园戏,手姿丰富,步法严谨,后人总结为36步科范。丑角表演,各成流派,各以其独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粗角戏后期向京剧吸取、取法,气势恢弘,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高甲戏音乐以“泉腔”弦管为主,兼收傀儡戏、梨园戏和民间小调,既有清婉缠绵的音韵,又有激昂刚健的腔调。打击乐多取自京剧的锣鼓经,但丑旦戏仍保留响盏、双铃、小叫的轻快活泼的音响。特色乐器有南琵琶、二弦、南嗳。

新中国成立后,高甲戏得到进一步地发展。1950年,泉州成立戏剧改革委员会,1951年,抽调各戏班名演员组成“泉州大众剧社”,演员有董义芳、吴远宋、许仰川、萧迪苹、林秀来、蔡秀英等40多人。

此后,相继组成晋江民间高甲剧团、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惠安高甲剧团、南安高甲剧团、永春高甲剧团、德化高甲剧团、安溪高甲剧团、同安高甲剧团、大田高甲剧团等。从此高甲戏一改演幕表戏的习惯,开始进入新剧目与编演现代戏的新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新编古代戏《连升三级》等,赴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北京巡回演出。

1983年,由安溪县高甲戏剧团诸葛辂编剧的《凤冠梦》,参加福建省第15届戏剧会演荣获奖。

1986年,泉州高甲戏剧团数次接待英、法、意、日、美、德等国留学生来团观摩丑角表演。同年,泉州高甲戏剧团赴上海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笋江波》、《管甫送》、《王海行》、《送水饭》、《骑驴探亲》等小喜剧。

1989年,安溪县高甲戏《玉珠串》,泉州高甲戏《王海行》参加省艺术节表演。

1993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河谣》;1994年,南安市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汉魂》,同年,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赴台湾、金门演出。

高甲戏的发展与泉州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的文化艺术。高甲戏历经数百年在泉州一带闽南地区始终保持长盛不衰、传承不息的态势,泉州人的性格、泉州人的欣赏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

泉州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独具魅力的名胜古迹,富于特色的民俗风情,蕴秀藏奇的旅游资源,优美生动的风物掌故,形成了泉州文化的魅力。

首先,高甲戏的形成、发展与泉州人的性格紧密相关。高甲戏的风格、剧目题材的内容、表演形式的粗犷豪放、活泼生动、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高甲戏舞台上表现的大喜大悲、大爱大憎、善恶分明,乃至音乐唱腔上高亢激越、荡气回肠的旋律,恰恰是泉州人、闽南人性格的形象写照。

其次,在明清之际,封建王朝施行“禁海”、“迁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世代靠海为生的闽南人民陷入生存维艰的困境。闽南人民采用妆阁、高跷、踩街游行的形式,发泄、倾抒顽强抗争的情绪,形成了“二百年前唱宋江”,“水浒家家话晚窗”的戏剧现象,使得当时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民族的抗争精神,催生了高甲戏的繁衍与蔓延。

再次,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人民在长达数百年的海外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海纳百川”、“大度包容”的襟怀和气量。体现在泉州地方戏曲艺术尤其是高甲戏里,善于吸纳其他剧种的优点和特长,使高甲戏从早期的简单、粗糙逐渐走向成熟与完美。

最后,泉州传统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四时八节有许多民俗节庆活动,侨乡各地经常要请高甲戏等戏班前来演戏助兴。

在闽南侨乡,听说要演高甲戏,观者人山人海,看戏的人越多,乡里的人就越感到自豪荣耀。他们还把这盛况拍照、写信寄给海外的亲人,让他们也为家乡的兴旺而高兴。

有些侨胞回乡捐建公益事业,或为父母祝寿,也喜欢请戏助兴,增添喜气。新加坡有位高僧宏船法师来到泉州晋江,特意要看八十高龄高甲戏名丑的戏。这位法师离家40多年,小时喜看高甲戏,离开家乡后仍念念不忘。

[旁注]

郑和 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前后7次带领船队下西洋。1405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东非的友好关系。

卢俊义 是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梁山排名第二,天罡星,绰号“玉麒麟”,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震河北,棍棒天下无对、活捉史文恭、力挫耶律四将、击杀厉天闰,斩杀方垕。

貂蝉 是民间传说中的美女,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我国古代四大美女。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单刀会》 全名《关大王单刀会》或《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剧本写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全剧共4折。

洪金乞 福建晋江龙湖乡杭边村人。11岁即往南安岑兜村“福庆兴”科班学戏,金乞学武旦。金乞与京班著名艺人郑文语等颇多交往,吸收武功特技“转辇锏”、“双剑”、“踢枪”、“铜棍”以及其他刀枪套法,名闻闽南。

宗师 指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内有着极高成就,能够推陈出新,自立门户,甚或是容纳百家,自己创建出一个全新的理论系统出来的大师,也即是有能力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谓之宗师。

琵琶 被称为“民乐之王”,是我国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秦朝出现。琵琶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田汉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

曹禺 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

高跷 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

丝绸之路 原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四时八节 四时即是春、夏、秋、冬4个季节。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中的各个节气。出自《周髀算经》卷下:“凡为八节二十四气。”

[阅读链接]

东南亚诸国华人聚居地,均有业余高甲戏剧团或职业高甲戏剧团分布,仅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就有4个。

它们是:“福建班”,班主:曾美华;“南国剧社”,班主:陈永福;以及“金来香剧社”与“金秀春剧社”,分布在华人区的王彬街及总统府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