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民间传说的小梨园

上路戏与下南戏红红火火的时候,在泉州地区还有另外一种非常受到达官贵人追捧的戏剧。

这一天,在泉州府尹的家中,刚刚从东京汴梁述职回到家的府尹,迫不及待的向当地的士绅名流发放了请帖,邀请他们来到自己的家中看戏。

这一次府尹去述职过程中,在汴梁居住的时候,他花重金从一个落魄的贵族手中,买了一个小梨园的戏班子。汴梁那可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那里有最有名的文人墨客,最出色的艺妓名伶。

那里的戏曲可不是泉州这里戏曲可比拟的。于是他回来之后立刻迫不及待地要与亲戚朋友一起分享这一次的收获。

此时的泉州,听戏、谈戏、评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几乎人人都对戏曲无限痴迷。当府尹的亲戚朋友得知,他从京城找来一个戏班的消息后,立刻急匆匆地赶到了府尹的家里,准备欣赏这一场来自京城的戏曲盛宴。

府尹一边招待着客人,一边讲述为大家介绍着这些小梨园成员的出身。客人听着府尹的介绍,在感叹这些小梨园出身名门的同时口中发出一阵阵的感叹。

随着客人渐渐来齐,府尹终于将这个被人们猜测了很长时间但是一直蒙着神秘面纱的小梨园叫了出来。

客人看着这些艺人每人身上都已经做好了“生”、“旦”的装扮,迫不及待地催促着府尹,要求尽快进入正题,马上就开始表演。

演出终于开始了,一上来“小梨园”就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刘知远》。

《刘知远》这部戏在泉州也流传很广,在这些达官贵人耳中简直已经达到了耳熟能详的地步。一上来小梨园就选《刘知远》这个曲目,显示出了极大的自信,同时也带给泉州这些达官贵人无限的期待。

所有的人都熟悉《刘知远》这个戏曲的剧情,刘知远为河北节度使,驻守在太原。在后晋时期,契丹军攻入汴京,后晋灭亡。

刘知远带领手下的士兵开始反抗契丹的侵略,沿着汾水南下进军,很快就收复中原,解救中原百姓与水火之中,之后以强大的文治武功统一中原,建立后汉的英雄事迹。

来自京城的小梨园表演得非常出色,将刘知远模仿得惟妙惟肖,一身英雄气概尽善尽美,冲天豪气直冲云霄。

看得台下的人恨不得立刻回到那个时期,自己成为刘知远,指挥千军万马挥斥方遒,消灭来自北方的契丹人。与此同时,此时此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希望刘知远能够出现在这个时代,带领大宋王朝的军队决战北方的辽国,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小梨园一战成名,一下子就征服了泉州最有权势的泉州府尹以及他身边的达官贵人。仅仅一夜之间,小梨园的名气就传遍了整个泉州,红得发紫,俨然成为上流社会所追捧的名角。

泉州在宋代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地方,这里汇集了无数的达官贵人。自从唐代出现了“百戏”,在经历了宋代的“杂剧”,在达官贵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家家户户都要养一个戏班子的习俗。

后来随着“靖康之耻”事件,宋代的达官贵人纷纷南迁,一大批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优秀文化的戏班来到南方,迅速壮大了南方的曲艺界,形成了极具南方特色的梨园戏。

1276年,元兵入闽,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降元,作为官宦人家蓄养的“小梨园”家班便流散民间,开始与下南戏、上路戏既同时存在,又互相影响。由于三者来路不同,所以各自都有自己的传统剧目。

达官贵人所喜爱的家班,因为他们纯属童伶,被人们称之为“小梨园”,又或者叫做“七子班”,俗称“戏仔”。这些“小梨园”们并非由“上路戏”与“下南戏”这些“大梨园”所生,当他们这些童伶长大后就会自然解散。

“小梨园”剧目如《吕蒙正》、《郭华》、《蒋世隆》、《刘知远》等,都是“宋元旧编”,与明刊《破窑》、《胭脂》、《幽闺》、《白兔》诸记也不同;其《董永》独以“摘花”产生人物纠葛,而非“路遇”,且以“皇都仙女送麟儿”作喜剧性结束。

所有“小梨园”戏曲的题材都是少男少女的恋情,以小生小旦为主,故其行当“四大柱”是生、大旦、小旦、丑,与“大梨园”不同。音乐唱腔同用南曲,不同剧目有不同的曲牌、套曲、名曲,丰富多彩。

[旁注]

汴梁 古代称“东京”。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地,是中华民族历史发源地、中国文化摇篮的黄河南岸,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是北宋时的国都,是我国七大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在称为开封市。

伶 所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凸出的演艺人员。古汉语里优和伶都是演员的意思。音乐人也可以被官府接纳,作为官府专职音乐人,接受指派完成各种要求的任务,如现场演奏迎宾曲,为官府的客人助兴。

刘知远(895年~948年),即后汉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947年,契丹军攻入汴京,刘知远在太原称帝,率军沿汾水南下进军,很快就收复中原,解救中原人民于水火之中。

契丹 是五代十国和宋代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辽朝原名契丹,后改称“辽”。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

百戏 是我国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包括找鼎、寻幢、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及舞蹈和器乐演奏与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是综合性娱乐节目。

董永 是我国古代民间故事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可谓家喻户晓,是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著名民间传说之一,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阅读链接]

上路老戏的剧目比较古老,保留了部分当年传自浙江的南戏剧目;下南老戏的剧目生活气息较浓,插科打诨较多。小梨园剧目则以生、旦戏见长,往往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古代爱情故事。

三派在剧目上各自有其看家戏,称“棚头”,彼此不能互演,就是同一故事题材的剧目,在情节、戏路等方面也不一样;在表演上,有统一的程式,音乐上都唱南曲,与曲艺南音彼此有着密切的渊源与交流关系。

三派各有其专用曲牌,风格各有不同,伴奏均以琵琶、洞箫为主,用南鼓指挥。后来,下南戏,上路戏、小梨园逐渐合流,形成了以“下南腔”又称“泉腔”为主体的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