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双簧戏的肩膀戏
在福建沙县夏茂地区有一首古老歌谣,唱道:
第一好玩人叠人,第二好玩打死人,第三好玩迎大神。
这是夏茂人到沙县城关游玩后,回夏茂与人诉说的感受。“人叠人”是说肩膀戏,它跟第二句的舞狮子,第三句的迎佛是构成并列关系的,都是讲沙县明间文化娱乐活动。
肩膀戏也确实是好玩的,它与其他戏种迥然不同,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没有,这是独树一帜的戏。
肩膀戏是不同于木偶戏和傀儡戏,更不同于双簧,上下演员都是真人。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一个出上半身,一个出下半身。
出上半身的是小学低年段的儿童,他站在出下半身的大人演员的肩膀上。两只小腿紧紧夹住大演员的头颈,而大演员也举起双手,向后握住小演员的两条腿,以做固定。
小演员则可任意演唱表演,指手而不画脚。大演员则在下随戏走台,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高或低。上下配合得当,令人称奇,非常动人。
肩膀戏演唱的都是《南词曲》和《西皮台》等沙县民间打击乐。《南词曲》有南词头、正韵、北调、南词等调;《西皮台》更丰富,有上小楼、新八板、谢水仙、新金中汉、延平板、老金中汉、露台串、老八板、西皮串。演的故事有《花子过关》、《补缸》、《姑嫂打渔》。
乐师们演奏的乐谱,不是简谱,更不是五线谱,而是古老的起源于隋唐的工尺谱。
肩膀戏是流动的舞台,到处都可以走动。过去,在正月里看肩膀戏,从直巷头看到庙门,又从庙门看到南门,再到府前,然后到西门兜。
每演一场,都有新鲜感,都有新的收获,并无重复之嫌,那是从出发到结束,整夜地看到底的。即便在路上,也是鼓乐喧天,鞭炮齐鸣,观众并不感到乏味。
小演员这时则叉开双腿骑坐在大演员的肩膀上,抱头休息,大演员则从胸前抓住小演员的双腿,优哉游哉,任意交谈。
肩膀戏是活动的广场文化,它不须事先搭台,也没有戏台的朝向。四围的观众都可以观看,不存在背向问题,都可一览无余。
肩膀戏也是放大了的高跷,观众即使在远处,小演员也不会被前面的观众遮住,照样地在高高的汽灯下看戏听戏。
演员中的成年人必须身强力壮,全身穿白,脚蹬草鞋,肩垫白毛巾,肩托小演员;并且要熟练生旦的科步动作,和谐地配合小演员表演。小演员也有行当分工,一般分小生,小旦、小丑,号称“三小”。
演出时,下身不动,只用两手和上身做各种舞蹈表演。小演员不能太大,多是些七八岁的小孩。许多小演员成年后,转行改演与之艺术相近的南词或土京戏。
肩膀戏的角色不多,只能演些生活小戏,如《小放牛》、《打花鼓》、《小补缸》等。后来也从南词、土京戏中吸收了一些剧目,如《大名府》、《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等。
由于它是小演员和成年人配合表演的一种艺术,很难表现人物众多、排场庞杂的大戏和武戏,这就给它继续提高和发展,带来局限。目前这种戏曲形式只活动于沙县城郊,其他地方很少流传,剧目也不多。
肩膀戏唱腔多为民间曲调,经常用的有“花鼓调”、“补缸调”、“小放牛”等。后来也吸收南词和土京戏的音乐曲调,如“南词北调”、“二黄”、“西皮”等,使音乐唱腔丰富一些。
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笙、笛等;打击乐有硬鼓、大锣、小锣、大钹、二钹、木鱼、打板等,锣鼓经与京剧近似。
肩膀戏,亦称肩头坪。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沙县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个戏班竞相演出。时有“玉枕轩”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新出一种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戏。
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的腿部动作。戏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小孩担任什么角色,大人就走什么台步。
小孩唱起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起来招式有致、惟肖惟妙。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垫步……根据剧情需要,与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浑然一体。
肩膀戏早先采用民间流行的小调打花鼓演唱,发展到后来,戏路越来越宽广,南词、京剧、越剧、黄梅戏均可表演。
[旁注]
沙县 隶属福建省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闽江支流沙溪下游,位于南平和三明市之间。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东出南平至福州,西过三明至厦门,北上浙赣至京,自古即为闽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历史上是中原南迁移民的著名客家历史文化之乡。
双簧 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声带。
《花子过关》 取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戏曲讲述的是梁山好汉燕青、时迁、孙二娘和顾大嫂,乔装打扮,与守关县令机智周旋,顺利过关的故事。
工尺谱 是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我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阅读链接]
2001年除夕这一天的下午,沙县肩膀戏剧团参加了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广场隆重举行的“万家喜庆贺蛇年”的开幕式表演。
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猪八戒巡山》。五六岁的小孩站在壮汉的肩上,穿着戏服边唱边舞,在悠扬的乐曲中演戏。
在演出中,这些看起来不过五六岁的小演员站在大人肩上边唱边舞,把唐僧师徒演得声情并茂、惟肖惟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