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为南国牡丹的闽西汉剧

到了清代中叶后,一些闽西汉剧中非常有名的戏班陆续来到闽西的龙岩、连城、永安、长汀、宁化等地演出,并收徒传艺,开始在闽西扎根落户。

闽西汉剧角色行当分生、旦、丑、净四门,后为生、旦、丑、公、婆、净六行。现在一般都称小生、老生、青衣、花旦、正旦、老旦、红净、黑净等9个行当。

旦行还有武旦,老生分文、武老生,黑净分大花、二花,丑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此外还有彩旦、大丑等。

闽西汉剧的表演程式十分丰富,而且各具特色。如“拉山膀”,又叫“开山”、“拉山”,是跳台的起始动作,而且各行当都有“右单山膀”、“左单山膀”、“开山膀”三个阶段。

其与别的剧种不同的特色是,动作细腻,刚中带柔,手心朝外,手指向上,两手与头部成“山”字形,故而得名。

闽西汉剧的声腔属“板腔体”。以西皮、二黄为主,兼用部分昆腔、高腔、吹腔、南词北调,并吸收了大量在闽西、南广泛流行的民间小调和佛、道教曲调。

其中“西皮、二黄”旋律的基本形态,因长期受闽西民间音乐和按本地方言的声调正字行腔的创腔影响,从而产生了具有本剧种特色的有别于其他皮、黄剧种的闽西汉剧皮、黄声腔。

闽西汉剧的唱腔,各个行当有很多区别。老生的本嗓苍劲洪亮,稳实刚健;丑的嗓音偏暗,高低、强弱、缓急骤变,十分夸张,常用滑音、颤音润饰腔调;老旦则夹鼻喉之音,行腔温朴;乌净带炸音;红净高音用综合音,低音用本喉音,即俗称“双夹雪”的以鼻腔共鸣为主的音腔,为闽西汉剧独特的一种唱腔。

花旦的假嗓活泼轻快,柔和婉转;青衣却带花腔;正旦行腔静美圆润;小生嗓音清晰明亮,行腔潇洒、刚健,道白以湖广话为基础,押中州音韵,又吸收闽西方言,所以有“土官话”之称。

闽西汉剧所用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经极为丰富,与其他剧种有明显区别。伴奏曲牌常用的有300多首,吹牌常用的100多首。

此外,还有许多经过闽西汉剧艺人改造的汉乐、十番、“中军班”音乐、民间小调以及来自闽西、南乃至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器乐曲都很有本剧种特色,极大地丰富了闽西汉剧音乐。

闽西汉剧的锣鼓经有100多套。其中,可分基本锣鼓点、小套锣鼓经、大套锣鼓经、皮黄锣鼓介、引白锣鼓介等五大类。

其中,以“十二景”最有代表性,它几乎包括了各种打法的套路和变化,闽西汉剧艺人分别称之为“火炮鼓”、“后槌”、“水波浪”等。这不仅名称形象化,而且只有用它的套路才能打出本剧种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

闽西汉剧的乐队建制与其他皮黄剧种也有明显区别。它分文、武场。吊规、提胡、扬琴、小三弦为基础,加上椰胡、中胡、双青、阮、竹笛、唢呐、号头等民族乐器。

头弦是闽西汉剧最具特色的乐器。头弦用坚硬的红木或梨木制成。琴筒头细、尾粗、长12厘米、厚2厘米;琴杆长60厘米;弓长78厘米。过去用丝线弦,音色高、尖、清脆、独具一格,音色透亮,音量增大,穿透力强。

闽西汉剧道白和唱词以“官话”为基础,押中州韵。因结合闽西方言的发声而形成闽西的用韵特色。其中,语言的调值近似“洪武正韵”。

而它的脸谱特色主要表现在净和丑两个行当。脸谱最多的当属净行,红净、黑净共有传统脸谱并模型两套80个。

闽西最早的汉剧戏班有“荣天彩”、“新天彩”、“老三多”、“老福顺”,通称“四大班”。由于闽西地处九龙江及韩江上游,水路可通闽南漳州、厦门和粤东潮州、汕头,因此有关地区之间地方戏剧交往十分广泛,历史悠久。

清代较著名的戏班有:咸丰同治年间的“新梅花”、“吉祥花”、“祝三多”、“新开华”:光绪至清末的“大罗天”、“新福顺”、“荣德顺”、“乐同源”、“乐天彩”、“一阳春”、“彩花香”等。

后来,闽西汉剧开始衰落,戏班大量减少,艺人流散各地。

新中国成立后,闽西汉剧开始恢复。1950年,老艺人陈坤福、邓星堂等重新组建龙汀汉剧团。4年后改称龙岩专区汉剧团。

同时,各县也先后成立专业性质的县级剧团。业余剧团遍布各地,闽南云霄、诏安、南靖等地也有业余汉剧团的足迹。

20世纪80年代,闽西汉剧创作活动十分活跃,闽西汉剧在参加各种会演、调演中,曾多次获得表演、导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奖。

闽西汉剧的角色行当分生、旦、丑、公、婆、净六大类,表演程式各行当不同,即使是同一行当也有差异。每个行当均有一套传统的基本功,如“倒吊莲”、“画眉跳架”、“过火坑”、“跳刀尖”、“桌上翻”等武功技艺就为闽西汉剧所独有。

戏曲脸谱,是戏曲演员在化装时,以不同颜色和线条,在脸部描绘出富于夸张的、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的象征性意象图形,以塑造不同性格的不同人物形象,即人们常说的“画花脸”。

所画的图形,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逐步形成一种规范化的固定的勾绘样板图谱,这就是“脸谱”。通过“脸谱”,把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直接写在脸上,这是我国戏曲的重大艺术特色之一。

被誉为“南国牡丹”的闽西汉剧,是流行于闽西南、粤东及东南亚国家部分华人社会的一个古老地方剧种,是福建省的六大地方剧种之一,有十分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

并在2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当地木偶戏及以后逐步传入的饶平戏、潮剧以及民间故事传说等的养料,逐步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闽西汉剧脸谱”。

[旁注]

青衣 是我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按照传统来说,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椰胡 擦奏弦鸣乐器。音色浑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是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海南、广东、福建等省。在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及当地戏曲、曲艺的乐队中使用。

竹笛 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我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

潮州 广东辖下地级市,位于广东东部,东与福建省接壤。潮州是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

陈坤福 福建省龙岩市小池乡人,拜广东名丑唐官贤、刘阿周、阿文丑等为师,专工汉剧丑角。由于他相貌奇特,身段洒脱,音色铿锵,唱腔流利动听,表演诙谐风趣,演出很受欢迎,成为享誉粤东汉剧界的“名丑”。

[阅读链接]

闽西汉剧的前身是湖北汉剧。湖北汉剧具有原创性,是对我国戏曲有整体性贡献的一个重要地方剧种。它是武汉及湖北地区乃至全国皮黄剧种和南北京剧风格形成的特殊见证,同时也是“汉派文化”的代表性载体和典型性标牌,凸现了汉派文化的物质特色和创造活力。

大量史料证实,起源于湖北的汉剧影响全国几十个剧种,曾独领风骚成果辉煌,而且汉剧直接孕育了我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的诞生。汉剧剧目素有800出之称,京剧的剧目大多从汉剧里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