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气息明显的下南戏

当时,在泉州地区也同时流传着一种极具本地特色的戏曲,这是本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用土腔、土语演唱的戏曲。

太阳高高的悬挂在天空中央,在泉州港口一艘装了一半的货船上,一群工人正坐在船舱中吃午饭。

这时船老大走进船舱,看着码头工人的带班问道:“老哥,最近咱们泉州哪能看到戏呢?”

带班站起来回答道:“船老大,不知道你是想听上路戏还是下南戏或者是小梨园呢?”

船老大听到带班人这么问,有些纳闷地说道:“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门道?那老哥你给我讲一讲。这些戏都有什么区别,到时候我选一个去看。”

一说到看戏,带班的就来了兴趣,他介绍道:“船老大,你是不知道我们这里有好多戏种呢。上路戏就是打北边浙江温州那块过来的戏班子唱的戏,因为他们在北边所以叫‘上路戏’。”

“至于下南戏,就是咱们本地戏班子唱的戏,咱们这里的船都是下南洋的,所以取个吉利名字,叫做‘下南戏’,图的就是一个平安。小梨园是那些从北方迁过来的官老爷家里养着的戏班子,大部分都是孩子,所以叫‘小梨园’。只不过有些家户落魄了,这些小梨园就出来讨生活了。这三种戏唱的都不错,不论哪一个都好听。”

船老大一边听着带班人的介绍,一边在心中思索着,然后说道:“出门在外,图的就是一个平安。既然装完船就要南下,自然是听下南戏了。老哥,收工以后您别走了,今天晚上我请你看戏。”

带班人一听有人请看戏,立刻答应下来。

到了傍晚,船老大与带班人进入了戏园子,他们简单要了一盘瓜子,开始等待开场。

时间不大,正戏开始了,几个艺人开始用土腔土调演唱《郑元和》。随着台上艺人身形移动,脚下踏着板眼口中轻吐戏词,带班人与船老大都进入了戏曲之中。

郑元和讲述的是唐代时期,在无锡有个状元姓郑,名徽,字元和的故事。

唐代天宝年间郑元和随父郑仁仰任常州刺史迁居毗陵三皇街。郑元和少年天资聪慧,其父常以“吾家千里驹”自豪。不到20岁他就以“名列第一”的成绩通过了常州地方的科举考试,取得入京会试资格。

郑元和至京后误入花街柳巷结识烟花女子李亚仙,两人热恋贻误考期,所带资财耗尽,被娼家驱逐流浪街头,成为代办丧事的挽歌手。

后来郑元和的父亲进京看到了儿子郑元和竟然如此不肖,玷辱门庭,于是对郑元和一阵毒打,几至于死。郑元和不得不沦落街头为丐,烟花女子李亚仙情深义重,在寻觅到郑元和的时候,郑元和已经奄奄一息。

李亚仙不顾鸨妈阻挠,毅然赎身与郑元和同居,决心重塑公子。郑元和“败子回头”,终于高中状元,授成都参军之职。

李亚仙深知她曾经为娼的事实有辱官府,担心会妨碍郑元和的前程,几次想方设法要与郑元和分离。

郑元和说什么都不允许,并且发誓李亚仙要是离开,他宁可不再做官。与此同时,郑父移官成都府尹兼剑南采访史,李亚仙之节行使郑父深受感动,欣然认媳,父子和好团圆。

天宝十四年“安史叛乱”,郑氏父子护驾有功,加官进爵,李亚仙也封为护国夫人,“生有四子皆为大官”。

船老大虽然是第一次听下南戏,但是立刻就被这种戏曲深深地吸引了。感受着戏中的剧情,情不自禁地为郑元和与李亚仙之间坚贞的爱情所感动。

散场后他对带班人说道:“等我回到家乡,我一定要把这场精彩的戏曲告诉我家老爷,到时候由老爷出门请戏班子到我们国家去演出。”

两年之后,船老大再一次回到泉州,离开的时候他带走了这个戏班子。又过了两年,船老大再一次出现在泉州,他告诉泉州人这一次他们出国演出非常成功,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好评,而且那些人还邀请他们留下,在当地教授徒弟,开办戏班。

下南戏的剧目生活气息较浓,插科打诨较多。下南戏有号称“十八棚头”的保留剧目,保存了《朱文》、《刘文龙》、《蔡伯喈》、《王魁》等南戏剧目。

“棚”是梨园戏传统的演出场地,演出前需要举行“献棚”仪式,供奉戏祖师田都元帅,之后才开始扮角、跳加官。

与一般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不同,棚的正后方只摆设长条椅;南宋杂剧《眼药酸》的砌末至今仍可在梨园戏净、丑两个行当的表演中见到。

下南戏由于使用泉州方言歌唱,融合部分民间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梨园戏南曲唱腔,曲牌联套,一出戏中,既可以用一种宫调中的曲牌连缀,也可以用不同宫调中的曲牌组套。每个传统剧目都有一套专用曲牌,曲牌形式有集曲、慢、引、小令等。

下南戏包含有13个剧目:《苏秦》、《梁灏》、《吕蒙正》、《范雎》、《文武生》、《岳霖》、《刘秀》、《刘永》、《刘大本》、《周德武》、《周怀鲁》、《百里奚》与《郑元和》。

[旁注]

泉州 我国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科举 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1300年。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国夫人 古代封建制度下外命妇中“国夫人”一级的封号。唐代文武官一品及国公之母、妻均封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之母、妻则封为“郡夫人”。国夫人又加国名以区分,如魏国夫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等。

《眼药酸》 是宋代著名的杂剧。酸,论者往往认为它不是角色行当,而是穷酸迂腐的秀才类型的人物。宋人描绘南宋杂剧《眼药酸》册页,《眼药酸》册页是为了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画的,由此可见纯粹的广告画在南宋时期即已成熟,比西方公认最早的印刷广告早了几百年。

[阅读链接]

在泉州梨园戏中当时有三种艺术形态:其中有土生土长的“下南班”、浙江方面来的“上路班”和贵族府第的家班,俗称“小梨园”,这三者各以不同的看家戏“十八棚头”,互相竞胜。

“下南班”与“上路班”,二者均以成年人组班,各自可以“优人互凑”,故合称“大梨园”,被人们称呼为“老戏”;贵族府第的家班因纯属童伶,被人们称为“小梨园”,或名“七子班”,俗呼“戏仔”。

“小梨园”非“大梨园”所生,童伶长大后就自动散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