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形成的艺术基础

由于县衙的一次演出,让傀儡戏在莆田一下子火爆起来,戏班接了很多的单子,不再发愁生计问题。

戏班子的班主不甘于现状,于是他考虑如何把傀儡戏发展壮大。要发展傀儡戏需要面临几个问题。首先是需要解决市场问题,因为知县老爷的帮忙,这个问题此时已经可以忽略。

其次需要解决曲目问题,更多的曲目才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这就需要戏班推陈出新,将更多好的故事改编,形成新的曲目。

最后,戏班子也需要与时俱进。莆田是一个戏曲之乡,不但有如日中天的宋江戏,而且还有外来的平讲戏,要想有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必须要戏曲其他戏种的优点,壮大自己的实力。

于是戏班子的班主,开始绞尽脑汁解决曲目与发展的问题。首先他尝试将历史上有名的曲牌融入傀儡戏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尝试,班主感觉已经初步有了成效,只需要几次的演出验证一下效果即可。

同时班主还吸取了其他戏种的优点,将很多的乐器如同京剧的二弦、三弦等引入戏班,最重要的是他将鼓板这种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融入到戏班的乐队之中,充分地发展壮大了戏班子的实力。

在完善了这一切之后,戏班子的班主只需要一个机会,一个有规模有名人参加的聚会,只要戏班子在这一次的聚会中表演,一定能够一炮而红,再一次震惊所有参加聚会的社会名流。

机会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终于在一段时间过后,戏班子再一次接到了知县老爷的邀请,这一次知县老爷的父亲过六十大寿,邀请戏班子前去祝寿。

戏班子的班主在接到了知县老爷的邀请后,立刻着手准备他刚刚排练的曲目《七仙女祝寿》。经过了精心的准备,班主带着艺人们来到了知县的府中。

知县府中张灯结彩,处处透出喜庆的气氛,老寿星身穿绸缎做的衣服,脸上堆满了笑容,稳稳地坐在院中的座位上,接受着来宾的祝福。

戏班班主来到知县府中的时候,发现这一次知县所请的戏班子并不是只有他们一家,同时还有宋江戏和平讲戏的两个在莆田县非常有名的班子。

都说同行是冤家,这话一点错都没有。同时来给知县父亲祝寿的三个戏班子都想人前显圣、鳌里夺尊,谁都不希望被其他两个同行比下去。于是三家人各自都拿出来了看家的本事。

首先上台表演的宋江戏的戏班子,“宋江戏”是武戏,武打的情节极多,在这个场面下应时应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众多人的称赞。

然后上场的平讲戏的班子,平讲戏语言幽默,此时又吸收了一些“儒林戏”逗腔的优点,让整个舞台的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充满了欢乐的氛围,无形之中压了宋江戏一头。

最后上场的是“傀儡戏”班。前面两个班子的表演都获得了成功,傀儡戏班主感觉到压力。要想让傀儡戏发展得更好,他必须要带领戏班子力压另外两个对手。

于是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一阵鼓板声响起,七仙女手托蟠桃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七仙女托桃祝寿的情节立刻让知县老爷心中非常满意。

天上的神仙西王圣母过寿的时候,才能收到七仙女送来的蟠桃,而自己父亲过六十大寿的时候,欣赏到了这样的曲目,价值是太让他满意了。

知县的父亲看到这个曲目,也非常高兴,他仔细地观赏着表演。

随着表演的继续,所有人都被眼前这前所未见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直到演员退场,他们都没有反应过来。

“好,好,好!”最后在老寿星的三声称赞中,众人才回过神来,用力的一边鼓掌一边叫好。

“傀儡戏”的表演再一次在县衙院内走红,尤其是班主新的尝试,给傀儡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无穷的活力。再加上班主别具匠心的曲目,讨得了知县父子的欢心,在这场拜寿大会上力压本地的“宋江戏”与过江龙“平讲戏”,一举成为最闪光最耀眼的明星。

所有参加这一次聚会的人在他们表演完之后都围了上来,询问刚才的曲目究竟为什么,他们似曾相识但是又没有见过?

班主解释说道:“各位老爷,这戏是我以旧有的傀儡戏为基础在综合了曲牌,加入以鼓板为主并且配合以二弦、三弦等乐器,新编写的一个《七仙女祝寿》的曲目。所以各位老爷才会有似曾相识,同时又陌生的感觉。”

经过了县衙祝寿这一次的表演,傀儡戏的内容得到了丰富,乐器配合变得多姿多彩,拥有了更加独特的特点和形式。尤其是力压“宋江戏”和“平讲戏”的事情,使得傀儡戏的名声更加显赫了。

傀儡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1000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

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

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就是鼓板。鼓板由鼓师一人掌握,板多用在锣鼓和唱腔、曲牌的强拍上;鼓多用在次强拍和弱拍上,或用在节拍自由的散板中。板通常只表示强拍,而鼓点则可以多样变化,除按眼位击奏外,在乐曲中还可加打花点以活跃节奏用;或为突出强调唱、念、身段动作的表现之用。

鼓师为乐队的指挥,他不仅要有相当的演奏水平,还须熟记演出剧目的情节内容和全剧的音乐布局。凡配合上下场、舞蹈、亮相等表演身段;或为突出语言的句逗、烘托语气、语调和渲染情绪气氛;或为开导各种板式唱腔、曲牌;或为场次转接、戏剧气氛转换等,所用的锣鼓,均赖鼓师开导得宜,才能获得完美的演出效果。

全出戏舞台节奏的控制与调节、戏剧气氛的渲染和艺术结构的统一完整,几乎无一处不与鼓板的指挥有关。

鼓师指挥乐队,主要是靠鼓板打出的节奏音响并结合各种示意动作来进行。他是使音乐演奏和舞台表演紧密配合的枢纽,他所开导出的锣鼓点子,速度、力度的处理,不同点子的变化转接等,都是根据舞台演出的需要而掌握的。

傀儡戏、曲牌与鼓板的有机结合,为莆仙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旁注]

鼓板 单皮鼓和檀板一称“牙子”、“木板”、“梆板”两种乐器的合称。它是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鼓板由古代拍板发展而成。现代通用的多由三块板组成。鼓板由鼓师一人掌握。

七仙女 七仙女神话传说中玉帝的7个女儿。由此衍生出众多美丽的传说故事,七仙女的名字是:红衣仙女、青衣仙女、蓝衣仙女、橙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七仙女在我国象征着吉祥如意。

蟠桃 我国神话传说中的桃子,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十八为瑶池的西王母圣诞,在这时西王母会让人采摘蟠桃园中的仙桃款待前来贺寿的各路神仙。王母娘娘蟠桃会,孙悟空偷吃仙桃的故事久为民间传唱,为人们品桃倍添韵味。

寿星 星名,我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也是道教中的神仙,为福、禄、寿三星之一,又称“南极老人星”。古人作长寿老人的象征,常衬托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在我国将过生日的老人尊称为寿星。

曲牌 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

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代,定型于五代,盛于宋代。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阅读链接]

莆仙木偶戏可分三大类:一是尊者戏,即《目连戏》,成为民间超度亡魂演出的剧目,往往与佛寺僧人的荐亡、拜忏法事仪式同时进行。

二是《愿戏》,这是莆仙民众为酬神还愿,演出的“谢恩”戏。《疒鲁戏》是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出天花、麻疹等灾病演出驱逐瘟邪的木偶戏。戏中还极力赞扬民间神灵陈靖姑除妖驱魔,普度众生的事迹。《北斗戏》是莆田民众因小孩满月或生病愈后,请木偶戏班演出酬神还愿的戏。

三是《散戏》,是除宗教法事剧之外的普通喜庆演出的戏。其主要还是为酬神还愿和娱神娱人。这种戏剧宗教祭祀活动的出现,是我国木偶戏和人戏产生的最早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