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戏经典剧目红遍八闽

清代光绪时以后,京剧盛行,北路戏又吸取皮黄唱腔。后来,古田“新祥福”班出身的艺人李俊弟,回到原籍福安洋头乡办起“胜祥福”班,聘请浙江温州等地“和调”艺人排练《施公案》、《济公传》、《粉妆楼》、《狸猫换太子》等连本戏,名扬闽东北诸县。

北路戏以西秦腔和吹腔为主,它传自浙江一带。在长期流行中,又吸收徽调、汉调、滩簧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其主要唱腔仍以西秦腔和吹腔发展起来的“平板”为基调。

这一阶段北路戏的传统剧目有《劈山救母》、《奇双会》、《铁沙弓》、《铁莲花》、《翠衣缘》、《打金冠》、《下陈州》、《玉麒麟》、《罗成写书》等。

1851年,罗源县大湖村叶斗斗组织“三祥福”北路班,有20多个演员,拿手剧目为《下三关》和《虹霓关》。清代咸丰至同治年间,北路戏吸收四平戏的部分传统剧目,并出现与徽班相结合的戏班,改唱皮黄声腔为主,所演多系京剧剧目,如《乌盆计》、《小上坟》、《三国》、《水浒》、《隋唐》等。

北路戏进入兴盛时期,连屏南、福安等地的平讲班,不少也改唱乱弹,故民间有“平讲假乱弹,琴箫乱对弹。”的谚语。

福建古田县鹤溪边村老艺人陈金做主班的“新祥福班”最为著名,被老百姓称为“北路一”。1927年,老艺人李俊弟在福安县洋头乡创办“胜祥福班”,邀请温州皮黄班艺人参加,一时名噪闽东,被誉为“北路二”。

北路戏道白唱词都用普通话。唱腔以西秦腔和吹腔为主,在长期流行中,又吸收乱弹、徽调、汉调音乐,综合形成一个多声腔的戏曲剧种,但其主要唱腔仍由西秦腔和吹腔发展出来的“平板”为基本调。

北路戏的唱腔除极少数具有高腔曲牌体特征外,大多数均属板腔体,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行腔顺畅,带有叙事性的表现特征。

北路戏唱腔介于联曲体与板腔体之间,以板腔体为主,以平板正、反调为其基本唱腔,多数是上、下两个乐句的形式。唱腔节奏多变,尤其是以后半拍起音的音乐穿插在乐句中和大音程跳进等的变化,使曲调活泼奔放,优美动听。

北路戏各行当角色,在唱曲前都有“叫介”或称“叫头”,如“哭介”、“叹介”、“诉介”等类,均用拖长的声调唱念,为无伴奏的干唱,然后转入唱腔。

“叫介”用于不同场合,如公堂诉苦用“哭介”,徘徊悱恻用“叹介”,闲情自得念诗词用“吟介”,叙述情由用“诉介”等。

行当不同,“叫介”声调各异。此外,大将出场登场高时,有时唱高腔,演员干唱,无音乐伴奏,由幕后帮腔。

伴奏乐器主要是长膜笛,佐以麻胡也称“大京胡”、板胡、三弦、月琴、唢呐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似。

北路戏男女分腔,各行当各有特色。音色明亮、清脆,行腔潇洒自如。武生接近小生者用子喉,如《白门楼》之吕布、《三气周瑜》之周瑜;而短打武生如《上酒楼》之石秀则用本嗓发声。

北路戏早期的行当有“八脚齐”之说,清代中叶后,随着舞台演出的需要,由原来的“八脚”增加到“三行十二脚”。清代末期,京调皮簧勃兴,北路戏受其影响,角色行当分工渐趋细致。

早期北路戏的“八脚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以三花、二花、大花、老生、小生、正旦、花旦、贴旦谓之八脚,以三花居首;其二是以扮演《八仙》角色来定行当。如大花汉钟离、老生吕纯阳、三花李铁拐、花旦何仙姑、二花曹国舅、老外张果老、小生韩湘子、贴生蓝采和等。

以后由“八脚”发展成“三行十二角色”,花面行分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即杂丑、又称“三花杂”。白面行分老外、老生、小生、四白面,即贴生。包头行分青衣、花旦、贴旦、四包头,贴外之贴又称“拜堂旦”。

北路戏演出的剧目,以历史戏、宫廷戏、武戏居多,家庭文戏较少,所以演出时形成了以老生、青衣、大花、三花四个行当为主体,俗称“四柱码”。但也有些大班行当齐全,小生、小旦比较强、形成6个主要行当的,称“六柱码”。

1960年秋天,福建寿宁县武曲镇大韩村生产队羊群没人放,年仅13岁的张高谦主动提出一边读书一边放羊。由于他精心饲养,到秋天,8只羊变成了14只。

乡亲们赞扬他把集体财产看得比自家还重。在学校里,他当了中队长,品学兼优,受到同学的敬佩。

1961年2月6日晚,他担心大风吹坏羊栏,冒着风雪去检查,发现有人偷羊,他一边上去抢羊,一边高喊:“有人偷羊了!”

风太大,张高谦的喊声谁也没有听到。偷羊的人吓坏了,先是软劝,张高谦不听,偷羊的人接着两眼冒出凶光,拿起柴刀威胁道:“你是要命,还是要羊?”

在锋利的柴刀前,张高谦毫不畏惧,一边与偷羊贼搏斗,一边高喊,终因年幼体力不支倒在血泊中。他为了保卫集体财产,光荣地献出了生命。

从此,张高谦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十大红色少年的事迹风靡全国,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张高谦精神”也由此载入英烈史册,成为革命老区寿宁县又一耀人的精神财富,并鼓舞教育了一茬又一茬新时代少年。

为了纪念张高谦,寿宁县北路戏专门以他的事迹编写了《张高谦》的剧本。在196年,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张高谦》,不仅红遍八闽大地,且于1965年4月开始了为时6个月的赣、湘之行,行程数万里,演出400多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

《张高谦》成为北路戏演出规模最大、演出场次最多、观众阵容最强的一次戏剧演出活动,在福建戏剧改革的历史上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事。

[旁注]

草原英雄小姐妹 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为生产队放羊时遭遇暴风雪,为不使生产队遭受损失,两人始终追赶羊群,直至晕倒在雪地里。因为严重冻伤,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由于她们的英勇事迹,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

施公案 晚清民间通俗小说。也称《施公案传》、《施案奇闻》、《百断奇观》,8卷,97回。大约由于其故事始于说书,后经人加工整理繁衍而成。大约成书于嘉庆年间。现尚存多种道光年间的刻本。

《济公传》 是济公传说的最早蓝本之一,全书共240回,将从宋代即开始流传的济公传说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是济公出家以后行侠仗义的故事。它与《镜花缘》,《封神演义》,《聊斋志异》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四部神鬼仙怪之书。

劈山救母 华山的西峰顶上,有一块10得丈长的巨石齐茬茬被截成三节。巨石旁边插着一把月牙铁斧。相传,这就是当年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铁斧叫“开山斧”。有同名越剧、同名秦腔等作品。

《打金冠》 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陈州放粮”精彩片段,讲的是包公奉旨下陈州查赈,把抢男霸女、荼毒百姓安乐侯庞昱送进龙头铡,陈州百姓无不感谢为民做主的包青天。

板胡 弓弦乐器,琴筒由木或椰子壳制成,蒙面板而得名。音色清脆而响亮,适用于表现热情奔放的曲子。北方的戏曲如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的主要伴奏乐器,也作为独奏乐器。

月琴 拨奏弦鸣乐器,由阮演变而来的弹拨乐器。流传于汉、彝、布依、哈尼等民族中,用于独奏、合奏及歌舞、戏曲、说唱表演的伴奏。音色清脆,常用于独奏、民间器乐合奏、歌舞、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

吕布 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由于《三国演义》及各种民间艺术的演绎,吕布向来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之中。

周瑜(175年~210年),汉末名将,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

[阅读链接]

北路戏,俗称“乱弹”,流行于以福建寿宁县为中心的闽东地区,以及浙江南部与寿宁邻近的县份。

据明代冯梦龙《寿宁待志》记载,崇祯年间,寿宁民间已有戏曲班社活动。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闽东、闽北地区已出现不少乱弹戏班,著名的有“新长春”、“新品福”、“新吉祥”等班,经常往来于粤、赣、浙一带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