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福建莆仙戏

随着县衙表演的大获成功,傀儡戏在莆田县的发展越来越好,仙游县也出现了专门的傀儡戏班。

有一天,仙游县的傀儡戏班气势汹汹地来到了莆田县,他们准备向莆田县的傀儡戏班进行挑战。

当仙游县戏班找到了莆田傀儡戏戏班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了,发起挑战的戏班子并不是只有他们一家,早有“平讲班”和“宋江班”的艺人来到这里,准备一雪前耻,找回前些日子在知县老爷家丢掉的面子。

一时间莆田县的傀儡戏班是大兵压境,危机四处。这一次前来挑战的戏班都是实力超强,在十里八村都是有响当当有名号的戏班子。

没有人比莆田傀儡戏班主更清楚现在的局势了,几日之前他们在知县府贺寿的时候那是侥幸获胜的,因为他们的戏曲添加了鼓板,融入了曲牌,所以有了新意,给人一种新、奇、特的感觉;再加上所选《七仙女祝寿》的曲目又得天独厚,所以才力压另外两只戏班。

但是这是新生的事物,他的现状还不完善,还有很多的缺点需要改良。如果真要是跟对方打对台戏的话,赢的几率甚至不到1/3。毕竟对方的戏都已经进入了成熟完善的阶段,经过了千锤百炼和重重考验。

仙游县的傀儡戏班虽然是来挑战的,但是他看到了同为“傀儡戏”的同行受到了其他戏种的挑战,自然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维护起“傀儡戏”的尊严来。

就这样,仙游县的傀儡戏为莆田傀儡戏班打头阵,与前来挑战的“平讲班”、“宋江班”开始较量起来。三方在一个戏台上,纷纷上演自己的拿手好戏,让台下的观众当评委,评判究竟是“傀儡戏”最强,还是“宋江戏”最好,又或者是“平讲戏”最棒。

莆田“傀儡戏”班主在这至关紧要的时间,得到了非常难得的缓冲机会。他一边观看着三方的比拼,一边在思考如果才能保住现有大好局面的办法。

一天的比试结束了,莆田与外来仙游两个县傀儡戏班的班主彼此见面,双方都表示这一次先放下个人恩怨,共同打败“宋江班”和”平讲班”最重要。

外来的仙游傀儡戏班主说道:“老哥,这一次咱们要想赢可真是不容易啊!不论是平讲班还是宋江班都比咱们傀儡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戏班都是真人表演,不论是表情、动作还是其他的方面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可是咱们的木偶就算做的再惟妙惟肖它毕竟也是假的,始终比不上真人。如此一来,咱们就先输一筹。”

莆田班主深有同感地点点头,叹息一声说道:“老弟,你说的没错。可是这是我们傀儡戏的特点,如果失去了这个,那么我们的傀儡戏就变样了。失去了自己戏曲的特点,那还叫什么傀儡戏?连傀儡戏都不算了,那就距离消亡不远了!”

仙游班主沉思了一段时间说道:“如果我们能把傀儡换成真人就好了,那样我们就丝毫不比他们差,而且我们还有独特的曲目和乐器,这场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但是,这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

莆田班主听到这句话后,一拍大腿从椅子上站起来,双手抓着对方的肩头激动地说道:“兄弟,这可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我们可以用真人模仿傀儡的动作进行表演。这样一来,他们的优势就荡然无存,而我们的优势依然丝毫不减,胜负立现,丝毫没有悬念。”

两个傀儡戏的班主都变得非常兴奋,一想到傀儡戏将会因为他们的这个决定而打败对手,他们就激动不已。两人赶忙找来自己戏班里面最得力的艺人,连夜排练起来。

第二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公鸡的啼叫掀开了新的一天的开始。宋江班与平讲班再一次出现在了傀儡班的门外,在众多老百姓的围观下,要求一决胜负。

整整排练了一夜的莆田和仙游两个戏班的艺人丝毫没有感觉到一丝疲惫,意气风发地出现在对方的面前。并且率先登上了戏台,将昨夜刚刚排练好的曲目一个个表演出来。

首先是《双鞭回两锏》,秦叔宝与尉迟恭在互相激烈对打时,秦持双锏,尉拿单鞭,运用傀儡的打法,双打、双钩、双上、双下。这些动作与傀儡表演形式动作和身段一模一样。

突然起来的变化让平讲班与宋江班瞠目结舌!从他们亲眼目睹了真人版的傀儡戏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知道随着对方真人演出,他们失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然后莆田和仙游的戏班又一起表演了《苏武与李陵》。戏种苏武手持节杖,走老人步,配合“三节弯”的身段形象与李陵登台“望故乡”作“跌脚”、“摇步”、“趋保”、“魁斗吊”等。

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紧接着他们又表演了《吕蒙正算十八罗汉》中,吕蒙正与两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与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谐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戏的艺术。

看到这里,前来挑战的宋江班与平讲班再也没有丝毫争胜的想法,带着自己的艺人穿过人群离开了傀儡戏班的门前,将这片舞台留给了莆田和仙台的傀儡戏班。

两个戏班的班主看着灰溜溜离开的挑战者,两个人相视而笑,惺惺相惜同命相连的感觉在两人心中蔓延。在表演结束后,两个班主一商量,决定用演唱傀儡戏的兴化腔来命名傀儡戏,于是傀儡戏被改名为“兴化戏”。新中国成立后,兴化戏正是改名为“莆仙戏”。

莆仙戏源自于唐代,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闪光于现代。它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8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200多个。

其中,《琴挑》、《三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秋风辞》、《新亭泪》、《晋宫寒月》、《叶李娘》、《状元与乞丐》、《江上行》等优秀剧目誉满全国剧坛。

莆仙戏大棚目连戏之剧本,曲牌,声腔,鼓板,表演身段,动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两椅,脸谱,化装,服装和戏帽以及道具与傀儡目连戏等一模一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这是莆仙大棚目连戏全面搬演傀儡目连戏的遗迹。

莆仙戏目连戏中的表演,有“目连挑经”,罗卜的“三步一拜”,刘四贞的“十八拔”,刘贾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节弯”,聋哑的“公背婆”等。从主角到配角,从人物形象到表演规格,都运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并综合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结合的规范化,历代流传,相继不绝。

莆仙戏演员的基本功,总称为“傀儡核”,手部动作“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脐”的艺术规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净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当演员要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喜用“雀跃步”,怒用“双摇步”,哀用“双掩面”,乐用“双体肩”俱以形象表达,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戏的演员基本功仍是继承傀儡戏的表演特色。

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末至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8000多本,其中与宋元时期南戏有关的剧目,除了被称为“戏文之首”的《王魁》与《蔡伯喈》外,还有《张协状元》、《郭华》、《陈光蕊》、《刘文龙》、《刘锡》、《王祥》、《朱买臣》、《赵盾》、《杀狗记》、《小孙屠》、《苏秦》、《刘知远》、《王十朋》、《老莱子》、《董永》、《乐昌公主》、《王焕》、《姜诗》、《高文举》等81个,有抄本流传下来的共57个,其中被称为“宋元戏文”三种之一的《张协状元》,是目前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本南戏剧目。

此剧在全国各地早已失传,唯独保存在莆仙戏里,700多年来历演不衰。莆仙戏对元曲的继承有很大的贡献。

明清时期,是莆仙戏发展、繁荣的时期。清代道光年间,仅仙游一县就有戏班60多个。当时,湖南人陈盛韶任仙游县令,他在《问俗录》中记载:

俗喜歌舞,里巷婚丧,靡不演剧,而价亦廉。合邑60余班,闽人通称七子班。乐操土语,别郡人终日相对,不达一语。

从清代中叶到清代末期,莆田、仙游两地的戏班达到150多个。并从昆曲、弋阳腔及乱弹等声腔中吸收了大量传奇剧目,改调而歌,使莆仙戏传统剧目更为丰富。

此外,清代莆仙戏还出现根据时人时事或地方故事编演的时事剧。其中有揭露仙游县令宋某胡乱判案,草菅人命,造成冤案的《王监生》;有反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清廷一品大官被英、法侵略者驱赶上街扫马粪的《红顶扫马粪》,以及《林则徐禁烟》、《吗啡劫》等。

后来,京戏、闽剧相继传入莆田,京剧的武打表演与侠义剧目,闽剧的机关布景和表演手法,都对莆仙戏产生了一定影响。

而后台伴奏也从原先的锣、鼓、吹单纯的乐器,向民间吸收了“十音”、“八乐”中的部分乐器和外地剧种的乐器,诸如二胡、板胡、琵琶、三弦、扬琴、大提琴等,使莆仙戏音乐形式更加多样与抒情化。

新中国成立后,莆仙戏获得新生。莆田、仙游两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戏班艺人,对莆仙戏进行恢复和改革工作。

1959年9月,莆仙戏代表队参加福建省巡回演出团,携带《团圆之后》、《三打王英》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

改革开放以来,莆仙戏和其他剧种一样,获得新的繁荣与发展。仙游县鲤声剧团重新排演了《春草闯堂》,赴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该剧先后被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中国京剧院等还携带该剧到香港地区及国外演出,在东南亚颇有影响。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净、末、丑等7个角色,俗称“七子班”。

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影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旁注]

曲 一种韵文形势,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种曲可以单唱,几只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秦叔宝 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尉迟恭(585年~658年),唐朝名将,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后尉迟恭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后被匈奴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节杖 我国古代时期的使臣出入关门皆有象征意义的凭证或信物,即符节;它们多用竹或木制成。在我国汉朝的时候,由汉朝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节杖皆以竹为杆,上缀牦牛尾毛。

脸谱 脸谱是我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

目连戏 目连戏,原名“弋阳腔”,发源于弋阳江地区,因名“弋阳腔”,简称“阳腔”,所以又称“高淳阳腔目连戏”,曾经流传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是我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目连戏是以《目连僧救母》而得名,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

蔡伯喈(133年~192年),即是蔡邕,陈留圉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琰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因官至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元曲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

二胡 我国古典乐器。始于唐朝,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它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二胡音色接近人声,具有很高的情感表现力。

杂剧 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杂剧的体裁,杂剧有3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

[阅读链接]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唐开元间,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苹,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

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

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