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明珠——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代末期儒林戏与清代初期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代末期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

清代末年,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

曹学佺创儒林戏红遍福建

明代万历年间,在通往福建福州西郊洪塘乡的大路上,一辆马车远远地走来。马车挂着车帘,从车厢内传出来悠扬的琴声,琴声和着男人歌唱的声音,在道路上回荡着。

当马车来到洪塘乡村口的时候,洪塘乡曹家管家带着全家的仆人都向马车迎来。管家上前几步来到马车前,恭敬地说道:“恭迎老爷。”

车帘被人撩开,从马车中走下一位50多岁的男子,男子下了马车,站在大路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叹息一声说道:“我曹学佺离家数十载,为报皇恩兢兢业业数十年,没想到最后却被朝廷遣返回乡。也罢,既然如此我该放下包袱,好好地安度晚年。”

无官一身轻的曹学佺自从返乡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了朝堂上的公事,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自己所喜爱的事情。

曹学佺在朝为官多年,深深地喜爱上了戏曲。这一次回到家乡之后,曹学佺准备在自己的家里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戏班,以供自己娱乐观赏。

曹学佺在福建地区非常有名,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福建十大才子之首。他不但文采过人,精通音律,而且还对戏曲有着很深的造诣。

酷爱戏曲的曹学佺回到家之后,成立了曹家戏班并开始组织安排府中的人进行训练。与此同时他还派出府内的下人前往北京、中州等地购买戏曲剧本用来排练。

由于曹学佺的社会地位极高,很快在福州越来越多的社会名流纷纷加入这个队伍之中。在众多福州士绅的支持下,曹学佺的曹家戏班在这种环境下快速地成长着。

曹学佺为了让曹家戏班能够名满福州,还特意改编了很多戏曲,让曹家戏班用福州方言演唱。

这一天终于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曹学佺将众多的朋友士绅邀请到自己的家中。众人围拢在曹学佺身边,兴奋地等待着表演的开始。所有人都已经得到了消息,今天晚上他们所听到戏曲与以往的戏曲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唱戏的艺人用的是福州方言。

能够听到家乡语言的戏曲,这让曹学佺以及他的朋友们都非常激动和兴奋。因为他们都知道,从下一刻开始,福州地区也将会有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戏剧。

在一阵锣鼓伴奏声中,人们翘首以盼的表演终于开始了。台上艺人身穿戏服,脚下走着台步,轻抖衣袖随后开始演唱曹学佺亲自编写的《紫玉铰》。

随着艺人那婉若黄鹂一般的嗓子,吐出了字正腔圆的福州本地方言,台下立刻响起来阵阵掌声。随着艺人的表演,台下的人看的如痴如醉。

这一夜,对曹学佺和他的朋友来说是一个非常兴奋和激动的夜晚,这一夜他们整夜都在看戏,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天色渐渐放亮,曹学佺等人终于从这令人陶醉的戏曲中恢复过来。

曹学佺看着众人脸上那激动和兴奋的表情,当众宣布说道:“各位,昨天晚上的演出效果是出奇的好,简直让我感觉到震惊。正是因为这种效果,所以我当初给戏班起的曹家戏班这个名字实在是配不上这种戏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名字?”

众人听到了曹学佺的话后,纷纷开始动脑筋,准备为戏班起一个响亮而又文雅的名字。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开口说道:“先生,晚生有一个想法,请先生斟酌一下。曹家戏班是先生的戏班,先生又与我们都是圣人门生,不如就叫‘儒林班’吧!儒林班所唱的戏,就叫儒林戏。不知道先生以为如何。”

曹学佺听到朋友的话后,感觉到非常满意,在与其他朋友商议之后,他大声宣布道:“从今天开始,曹家戏班改名儒林班,儒林班演出的戏曲就叫做儒林戏。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儒林戏变得丰富多彩。”

从此之后,曹府夜夜笙歌、艺伎聚唱、名人云集。

《福建通志·列传》明卷十二《曹学佺》记载:

构筑石仓园,设池馆林木之胜,且蛾绿粉黛,出入肩随,歌童狎客,晨夕满座,自以为乐。一时仕宦及墨客诗人游闽者,无不倾倒。

明代末期,周亮工在《闽小记》里记载:

能始家有石仓园,水木佳胜,宾友歙集,声伎杂进,享诗酒谈燕乐,近世所罕有也。

1603年,中秋节后一日,曹学佺在福州城内乌石山凌霄台宴请著名戏曲家屠隆、福州推官阮自华,并带家班演出:

明月悬为幔,华灯绕作屏。

闾阎有歌曲,醉里也堪听。

当屠隆要离开福州时,曹学佺的家班还为他饯行演出:

阳光歌罢渭城朝,恨结云峰黯不消。

半岁简出催去棹,满囊诗卷滞征桡。

难拭别泪江头雨,新长离愁铎伴潮。

暂借余闲聊卜夜,传奇高演烛高烧。

可见当时所演属传奇剧目。

这一年的冬至夜,许多名人会集石仓园,观看儒林班演出。吴兆在观剧诗中写道:

粉黛钗横影,雕窗烛散辉;

不堪弦歌歇,残月尚栖帏。

在曹学佺的儒林班里,已知有名字的女演员有文娟、玉翰、小双、小鬟、芝卿、小苏、长君、乔氏等人,她们除了晚上经常在石仓园夜光堂的红翟毛毹上演出外,还经常由曹学佺带领到官宦府第演出。

曹学佺不但创办儒林家班,他自己也精通音律,擅长度曲,创研出适合福州方言音韵演唱的新声,有诗赞道:

曲调已从新,奏曲辨宫征,

曲向花间度,翠管时调凤。

1633年,年逾花甲的曹学佺,在新居西峰草堂宴请高官蒋国平、申绍芳时,由家班演唱新编戏曲,得到来宾赞赏。

徐兴公在《叙曹能始石仓集》序言中评价曹学佺所创的新腔道:

五音克谐,可歌可咏;一篇合道,可诵可观……自然中律,才情雅瞻,蔚尔名家。

这种新腔,后世艺人称为“逗腔”,成为以后闽剧的主要腔调。

清代咸丰年间,洪塘乡里有喜好戏曲者,追念昔日石仓园儒林班之盛,与乡耆及戏曲爱好者假石仓园旧址附近的真人庙,选拔乡里农家子弟,办起“洪塘儒林班”。

起初洪塘儒林班专门为普度酬神演出,首演剧目为《水漫金山》,戏台搭在洪塘金山寺岸畔,剧情内容与演出环境天然结合,产生良好效果。

一举打响后,附近乡村纷纷前来邀请演出。这一时期,洪塘儒林班演出的剧目有《状元拜塔》、《女运骸》、《长亭别》、《赠金锁》、《柳荫记》、《玉堂春》、《南北斗增寿》等折子戏,以及早期根据《唐人说荟》中的《霍小玉传》改编的儒林戏《紫玉钗》,由此标志儒林戏作为独立声腔剧种业已成熟。

到清代同治年间,在福州郊区先后出现“陈厝儒林班”、“珠湖儒林班”、“潘墩儒林班”、“义序儒林班”、“尚干儒林班”、“胪屿儒林班”等十余家以所在乡村命名的业余性质的儒林班。

清代光绪初年,儒林班开始从农村乡镇向城市发展,于是出现了专业性质的戏班。由卢诗孙筹划组织、取名“醉春园”的戏班,采取津贴伙食和零用钱,公开招生,习唱“逗腔”戏文。

一时四方城乡,凡遇谢神还愿、禳灾祈福、时令节日等多前来聘订。这时的儒林戏演员也从原来的“七子班”发展到20人,演出剧目也从过去的《紫玉钗》、《拜塔》等出,增加了《卖画》、《递柬》、《打面缸》、《桃花村》等。

卢诗孙因剧务劳累病逝后,“醉春园”儒林班原编剧兼导演高喜福决定重整锣鼓,把原已散伙的部分艺人招回,又亲自物色主要演员如花旦胜玉环、小生崔传龄、小丑吴友亮等,配以多名配角组成新班,取名“驾云天”。

“驾云天”儒林班在福州鼓楼城隍庙戏台作开台首演时,由胜玉环主演开台戏《打铁锏》获得成功。

“驾云天”班声誉广传,演出应接不暇,随后在福州出现了13家儒林班。据1905年11岁时进入“达云霄”班的第六代艺人张秋藩忆述,从1877年至1920年,福州城区先后成立的儒林戏班有:“达云霄”、“驾云天”、“赛月宫”、“仿桃源”、“乐琼仙”、“庆云天”、“庆仙园”、“正天然”、“青云天”、“凤麟奇”、“乐云天”、“谱云霄”、“仿霓裳”等班。

此时儒林班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1883年聂敦观在《呵呵道人诗草》的《观剧》诗中,描述当时演出盛况道:

歌风情,心欲醉;歌苦节,涕欲坠。灯竿高揭儒林标,一时传遍入麇至。就中闺门粗识字,听词能诵《鸾凤记》,香车逐队无猜忌。搭棚一丈为标识,棚前众目环相识,歌声未起人声沸。人声沸,何须避,侬自听歌不与旁人事,流连竟夕都忘寐。但觉歌词有情致,明朝锓本出坊肆,更买一篇藏箧笥。

儒林戏的剧本很快由坊间书肆刊刻出售。福州城里除“十三家儒林班”外,这时期又增加了“步云霄”、“海燕台”、“歌舞台”、“大春台”、“新天然”等班。

清末,儒林戏从福州向长乐、福清、永泰、罗源、古田、闽清等邻县流传。

据《闽清县志》卷五“礼俗志”记载:

乡人演戏赛神,每月有一两次,极见热闹。向皆省会及古田、永泰外来之剧班,自清季以来,有所谓儒林班者,系邑人所组织之娱乐。始则琴歌雅宴,扬扢风流,后亦流为梨园,出而卖伎者。

又据1992年版《永泰县志》第四章“戏剧”记载:

永泰儒林班创建于清光绪末年,班主绰号“大头云”,班内有一男旦叫妹黁,主演《状元拜塔》、《女运骸》二剧蜚声闽中,名噪一时。

[旁注]

曹学佺(1574年~1646年),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闽中十子之首。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曹学佺精通音律,擅长度曲,曾谱写闽剧的主要腔调逗腔,因此也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

戏曲 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上也称“戏剧”。我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鼎盛时期是在清代。

中州 我国的一个古地名,是古时对河南省的一个称呼,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河南位居九州之中央,因此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文物古迹遍布全省,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锣鼓 是戏剧节奏的支柱。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有了锣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强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圣人 这里指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笙 我国古老的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在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

吴兆 明代著名布衣诗人、戏曲作家。休宁,也就是后来的安徽人。万历中期游金陵,与郑应尼合作《白练裙》杂剧,还著有《金陵》、《广陵》、《姑苏》、《豫章》诸稿。

屠隆(1543年~1605年),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是个怪才,好游历,有博学之名,尤其精通曲艺。屠隆不但写戏编戏,还演戏,其戏曲主张“针线联络,血脉贯通”,“不用隐僻学问,艰深字眼”,他甚至编导过整出戏无曲,宾白演出始终,广受欢迎。

五音 我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常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五声音阶,古代文献通常称为“五声”、“五音”等。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水漫金山》 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我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玉堂春》 不仅是京剧旦角的开蒙戏,还是我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此剧是清代花部乱弹作品,故事见冯梦龙编订的《警世通言》卷24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情史》卷2中亦有此事。

花旦 我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喜剧色彩。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

小生 是我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按照饰演人物的不同,一般分为:娃娃生、穷生、扇子生、纱帽生、翎子生等。在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唱和念都是真假声互相结合。

[阅读链接]

在儒林戏发源地的洪塘乡,乡间依然保持传统的师徒辈行相传的习俗,至1934年为最后一代,共传34代。

根据儒林班第三十四代弟子林宝榕老艺人推算1604年,洪塘儒林班第一次参加洪塘乡普度演出,应是第一代儒林班的开始。

1914年,在连江县城内矩庚宫设儒林馆,集小生吴灼三、青衣庄八细以及后台“儒家十”、熊十呈等人,学演《拜塔》、《紫玉钗》、《后和番》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