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民乡音——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

最初是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我国台湾,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泉州演出宋江戏一路走红

那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清朝八旗横扫大陆,明朝军队节节败退。郑成功在福建泉州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带领明军以泉州、金门为基地反抗清朝的统治。

当地民众为了配合郑成功所带领的明军对清军地抵抗,纷纷自发地开始聚在一起,学习武艺。

随着清军进入福建地区,郑成功退守台湾。泉州地区的民间反抗力量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不过当地民众并没有放弃反抗清朝统治的目标,他们利用节日游神的习俗,开始排练以《水浒传》为蓝本的宋江戏。

时间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一天正值元宵佳节,泉州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之中,人们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泉州街头热闹非凡,在一阵鼓乐喧天的锣鼓声中十几只舞龙队、舞狮队纷纷出现在街道上。随着舞龙与舞狮的队伍出现在街头,泉州地区庆祝元宵节的活动渐渐进入了高潮。

人们纷纷来到了街头参与到庆祝活动之中,当地居民都清楚,舞龙舞狮这仅仅是庆祝活动的小高潮,真正的大餐是随后在广场中央表演的宋江戏。

泉州老百姓一想到宋江戏,就忍不住地感到非常兴奋,那种来自于南方武术的套路让人眼花缭乱,忠义无双的故事情节让人热血沸腾。

街道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随着舞龙队与舞狮队渐渐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泉州市民也随着这两支队伍来到了广场上。

此时的广场上已经被表演宋江戏的艺人围好了场地,场地中央正有艺人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人们看到宋江戏即将开始表演,纷纷寻找比较好的地势围拢在场地周围。

一阵锣声响起,宋江戏的班主来到场地中央,给周围的观众说着拜年话,请大家多多捧场,祝所有人今年风调雨顺,美满幸福。随着班主离开场地,宋江戏正式开始。

场地中央两个艺人各自手持一柄大旗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旗手精神抖擞将大旗挥舞地上下翻飞,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翻滚动作之后,两个旗手分为两路,向不同的方向而去,在他们身后跟随着其他参与表演的艺人。

这是宋江戏固定的开场模式,叫做“黄蜂出巢”。随后表演宋江的艺人登场,开始拜旗。表演宋江戏的艺人纷纷登场,在旗手地带领下变化着阵型。

艺人们经“交阵”变“内外环”、“面线拗”、“穿针”、“环螺圈”、“长蛇”等队形战阵之后,开始表演“单打”、“双打”、“群打”等武术套路。

表演的方式主要有盾套锤、伞套刀、枪套剑、刀对铁耙、扁担对锚头、空手对打等,有时还兼演弄狮,最后表演打八仙。

宋江戏源于古代闽南民间的装扮故事,据万历年间泉州府经历陈懋仁《泉南杂志》记载:

迎神赛会,莫盛于泉。游闲子弟,每遇神圣诞期,以方丈木板,搭成台案,索以绮绘、周翼扶栏,置几于中,加幔于上,而以姣童装扮故事……

明末清初,闽南民间流行化妆游行,尤以泉州为盛。村民每逢喜庆吉日或迎神赛会,便装扮梁山好汉,配以南锣、南鼓和民间“红甲吹”、“十音”之类的曲调。

游行于村镇,间或在广场上排成“蝴蝶阵”、“长蛇阵”等各种带有故事性的表演,深受村民喜爱,于是便逐渐发展成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演出节目仍为宋江故事,群众称为“宋江仔”。继之出现了由成人组成的专业戏班,时称“宋江戏”。

宋江戏以武打见长,初期套数多采用民间的“杀狮”,配以大锣大鼓,一群由艺人装扮的武士,手执武器与演员装扮的雄狮搏斗。

如今高甲戏里的“冷煎盘”、“大碰场”、“凤尾摆”、“老鼠枪”等武打科套仍保留“杀狮”的传统。宋江戏同时吸收不少提线木偶的表演动作,俗称“傀儡打”。

宋江戏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李逵大闹忠义堂》、《宋江杀惜》、《武松杀嫂》、《抢卢俊义》、《扈三娘替嫁》等。

泉州宋江戏亦称“宋江阵”、“套宋江”,是在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里表演的一种群众性武术操,流传于泉州各县、市、区。

由于“宋江阵”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气氛热烈,不断丰富发展。一路便走上舞台,成为“宋江戏”,即“戈甲戏”、“高甲戏”的主要源头;另一路历代沿袭,仍延武术方面发展,并经100多年前的泉州少林五祖拳师蔡玉明最终成型为如今模样。

“宋江戏”以武术表演为主,人数可多可少,一般有36人、72人、108人三种。

宋江戏以锣鼓点场,以正副龙虎纛旗为前导,首先按36天罡、72地煞的座位顺序亮相行进表演,手中器械,即刀、枪、剑、镰、钩、盾牌等18般兵器。

开场的是“宋江舞大旗”,锣鼓响处,大旗卷地而起,浑天挥舞,大有“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旗展处,是“李逵使双斧”,接着“徐宁”使开钩镰枪,“刘唐”抡着朴刀,“解珍”、“解宝”飞舞托天叉……梁山泊众好汉纷纷上阵,18般兵器各显神通,场面威武壮观!

行进到宽阔场地,成集体表演;有时还用布条拉起一座“城门”,以示攻城略地。锣鼓声中,先操练各种阵法,如“黄蜂阵”、“美蝶阵”、“八卦阵”等。

“连环八卦阵”是宋江阵的高潮,由32人演练。表演者4人一甲,一个挟刀持盾,三个手握棍棒,刀盾对棍棒,先三打一对练,然后刀盾对棍和棍对棍,再跳过门进行队列变换,最后集体循环对练。动作迅猛多变而齐齐整整,一招一式,无不踏着鼓点。

阵法后的武术表演先单人,后多人,最后集体大绕阵。最后收场的一般是“关胜舞大刀”,青龙偃月刀大开大合,豪放潇洒,划破青天。

百姓引领期望这些英雄豪杰能够主持公义,惩奸除恶。于是将其众神话为“天兵神将”,或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化身,或是“一零八蛇神”的转生等。赋予其宗教地位,具有驱魔除邪、保卫人们的法力,“宋江阵”也就因此成为乡里武馆训练仿效的地方武阵。

宋江阵的由来说法不一,根据学者考证,多数认为台湾的宋江阵始于明郑时代,郑成功的部属陈永华为了方便治理台湾,提出了“寓政于教”的政策,结合民间信仰与地方武力而成的阵头。

也有多数人们根据流传认为,宋江戏是取自水浒传中英雄好汉攻城所用的阵式。宋江阵原为108人,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组成108人阵,也有72人组或36人组。因现今工商业发展,社会繁忙,很难再组成庞大阵容,所以大致都以36人组为最多。

[旁注]

郑成功 是17世纪明末民族英雄;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在明朝政权陷落后,郑成功成功驱逐荷兰人的殖民政府,以台湾为基地建立南明政权。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水浒传》 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由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它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我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舞龙 起源于我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我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宋江 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人称“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原本是郓城县押司,后被逼上梁山。

八仙 是指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故事已见于唐、宋、元人记载,元杂剧中亦有他们的形象。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

长蛇阵 是我国古代阵法之一,就是把军队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并根据情况变化。长蛇阵是根据蛇的习性推演而来,长蛇阵共有三种变化。由此三种变化,长蛇阵运转,犹如巨蟒出击,攻击凌厉。

李逵 水浒传人物,天杀星李逵,长相黝黑粗鲁,黑熊般的一身粗肉,铁牛似的遍体顽皮。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天罡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108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徐宁 水浒人物,108将之一,金枪法、钩镰枪法天下独步,原为京师金枪班教头。宋江被呼延灼连环马打败后,汤隆举荐徐宁可破连环马,得吴用用计让时迁盗甲赚得徐宁上了梁山。随后徐宁教梁山好汉使用钩镰枪大败呼延灼,立下大功。

八卦阵 八卦阵学名为“九宫八卦阵”,九为数之极,取六爻三三衍生之数,易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有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而变六十四爻,从此周而复始变化无穷。

关胜 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泊英雄中排马军五虎将第一位。是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代,使一把青龙偃月刀,精通兵法。呼延灼用假投降的办法引关胜兵马进入宋江的大寨,被挠挂钩拖下马鞍活捉。关胜感到宋江有胆识重义气,便归顺了梁山。

[阅读链接]

宋江戏不但风靡泉州地区,而且在台湾地区也极为兴盛、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宋江阵大都流传于嘉南平原以南的农村,并以台南、高雄两县市最多,早期属于农闲时期农村子弟学习武艺的活动。

宋江阵通常附着于寺庙,成为神佛驾前的艺阵,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内门乡宋江阵,内门乡内有“内门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动民俗江阵古老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有140余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