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兴促使高甲戏成型

随着宋江戏风靡泉州地区,宋江班的艺人受到邀请的次数越来越多,以武戏为主的宋江戏艺人岁数越来越大,往往一天表演下来都会累得精疲力尽。

面对这种情况,宋江戏的艺人开始思考如何对进行宋江戏改良,以达到即能保住戏班内名角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进行戏曲表演,同时还不会流失观众减少收入的目的。

就在宋江戏艺人发愁的时候,从漳州地区有一支竹马戏班进入了泉州地区。随着竹马戏进入泉州并受到泉州百姓的欢迎,宋江班艺人看到了出路。于是从事宋江戏表演多年的南安石井镇岑兜村的“宋江戏”艺人拜访漳州的竹马戏艺人。

宋江戏班主见到竹马戏班主开诚布公地说道:“老兄,我这一次来是与你商量一下戏班合并的事情。古人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宋江戏太能打了,很多老人都接受不了。这一次兄弟来是想跟老兄商议一下,咱们两个班子合并演出,文武戏结合,戏金对半分。咱们先实验一个月的时间,看看效果。你觉得怎么样?”

竹马戏班主听完之后点了点头说道:“老弟,你的这个想法不错。我们竹马戏以文戏居多,你们宋江戏以武戏为主。咱们两个戏班合在一起的话,正好是取长补短了。就按照老弟你的意思,咱们先试验一个月的时间看看。”

就这样,宋江戏班与竹马戏班的班主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将两个戏班暂时合并,取长补短。

两个戏班合并之后,双方马上就感受到了合并的好处,他们明显感觉到观看表演的观众数量在快速的递增。不但有喜爱武戏的中青年而且还有喜欢文戏的老年人也出现在了他们的客源之中。他们演出的收入增长非常的明显。

随着戏班收入的增加,宋江戏与竹马戏的班主再一次坐在一起商量关于新戏班发展的问题。他们意识到现在戏班的客源已经能够满足他们日常的生活开支并且还有一部分利润的盈余。所以他们准备放弃过去那种走街串巷,四处游荡表演的方式,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建造戏院。

虽然戏班表演挣了不少钱,但是要想建造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戏院,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地皮就贵得要命,他们的资金买了地皮就不够买建造材料,买了建造材料就不够买地皮。

正在这个进退两难的时候,戏班迎来了一位从东南亚回来的华侨。这位华侨前几日观看了戏班的表演,感觉非常好,从事经商多年的华侨立刻就从中敏锐地嗅到了商机的存在。

华侨找到戏班班主之后,直言不讳地提出来自己想要出资入股戏班的想法。戏班班主听到对方愿意帮助戏班解决资金问题,立刻讲出了自己发展戏班的想法,得到了华侨的支持。

双方一拍即合,华侨正是加入到戏班的建设之中,出资购买了地皮与建设材料。宋江戏班主与竹马戏班主也将戏班的名字改为“三合兴”,意思就是宋江班、竹马戏班与华侨三方联合创办的戏班。

三合兴成立之后,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这种变化让艺人与华侨都非常满意。艺人不用在风里来雨里去的奔走,而华侨则是可以坐在戏院之中看着戏就把钱挣了。

自从三合兴第一个确立了在戏院表演的这种形式之后,艺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钻研戏曲专业上的知识,他们的表演技艺得到了迅速地提高。

三合兴戏班的兴盛,不但促使他们表演的曲目突破了武戏、文戏的限制出现了公案戏,而且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人纷纷前来投奔。短短的时间三合兴就一举成为了泉州地区戏曲界的领军戏班。

“合兴戏”在发展过程中,“宋江戏”仍然存在,二者除剧目可以互演外,基本功和表演程式也互相吸收。当时有规定,进合兴戏的艺人,必须能演“桶内戏”即宋江戏的定型剧目,才能入三合兴班演“桶外戏”即合兴戏的幕表戏。

由于宋江戏是合兴戏的基础,在经过一段时间地发展之后,宋江戏与合兴戏开始逐渐融合,形成了后来被人们统称为“高甲戏”的新剧种。

时间到了清代末期,宋江戏与合兴戏经过了100多年的融合终于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被泉州人们统称“高甲戏”。

高甲戏的称谓据传:因演出时搭高台,穿战甲,拿戈枪,故观众叫做“戈甲戏”,“戈”与“高”闽南语音同。

另有一说:戏班到海外演出,侨胞称家乡来的戏是高等甲等戏,戏班回来就自称为“高甲戏”。

还有一说,是高甲戏有9个角色故称“九角戏”。闽南观众则称之为“大班”、“土班”。

高甲戏大多为“桶戏”也就是幕表戏。幕表戏有定型化的传统剧目,这类曲目经历了几十年、几代角色长期舞台实践,锤炼出一套符合人物性格的表演规格,形成唱、做、念、打固定的程式,一招一式都已相对定型,不容许随心所欲地临场发挥,不容许即兴地增减,此中蕴含着精湛的表演艺术,也有高难度动作。

此类剧目应视为那个历史时期高甲戏的精品,可为后代继承。这类剧目有:《斩黄袍》、《收水母》、《太极楼》、《两国王》、《大金桥》、《扯玉带》、《辕门斩子》、《绞胡奇庵》、《双报仇》、《鸳鸯扇》、《秦琼倒铜旗》、《郭子仪拜寿》、《国母走》、《宿草庵》、《樱桃会》、《走麦城》、《屯土山》、《黄鹤楼》、《打黄盖》、《古城会》、《凤仪亭》、《蒋干盗书》、《失、空、斩》等,及一些传统折子戏。

[旁注]

竹马戏 是一种古朴而稀少的民间歌舞小戏,享有“戏曲活化石”之誉。漳州地区曾经流行于漳浦、南靖、华安、平和、龙溪、海澄、东山等县,尤以漳浦县最为盛行。台湾也有竹马戏,俗称“布马阵”,又称“阵戏”。

三国 即是《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华侨 亦被称作“海外华侨”,华侨属于尚未加入外籍的中国公民,但长期居于国外;包括已取得居住国永久居民身份者,称之为“华侨”,仍保留本国公民身份,仍然受到本国法律保护。

公案戏 话本、戏曲、小说的分类之一。公案是指官府处理公事时用的几案。公案戏分为著录话本类、朴刀类、棍棒类,三类性质实相接近。后来又演为“公案戏”,如《十五贯》;“公案小说”,如《龙图公案》等。

幕表戏 路头戏,提纲戏。多数民间戏班演出时并没有剧本或并不需要完全按剧本演出,演出的依据只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演出前把本场演出的剧目提纲或称“幕表”贴在后台,幕表内容主要是这部戏的场次、先后出场角色、大概情节等。

《黄鹤楼》取材元杂剧,讲述的是东吴为讨荆州,邀请蜀汉的刘备过江赴宴图谋绑架,结果未遂的故事。主要角色有老生刘备、小生赵云、小生周瑜、老生诸葛亮、净张飞、老生鲁肃。

[阅读链接]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在长达数百年的海外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海纳百川”、“大度包容”的襟怀和气量。

体现在泉州地方戏曲艺术尤其是高甲戏里,善于吸纳其他剧种的优点和特长,使高甲戏从早期的简单、粗糙逐渐走向成熟与完美。高甲戏,成了海外华侨慰藉乡愁乡思的乡戏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