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带头搞优抚萧成锦

在山峦重叠、地势险要的粤赣边境,有一个闻名遐迩的重镇——筠门岭。这里是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交界点,是通往广东、福建的“咽喉”。1932 年 7 月,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迎着斗争的风雨在筠门岭坝笃下宣告成立。从此,湘水两岸的人民一扫积在心中的阴霾,沐浴着灿烂的阳光。

1932 年春,家住筠门岭小吉村的红军战士刘泮林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由于当时优抚工作做得不够,刘泮林家一家 7 口,分到的田地无人帮耕。转眼到了这年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刘家十亩田的稻谷,在亲友的帮助下总算收了回来,可是还得耕和种呀。季节催人,亲友们也顾不过来,急得刘泮林的爱人刘嫂团团转。

过了一二大,会昌中心县委书记邓小平来检查工作,有个乡干部把烈属刘嫂家中的困难向他反映了。邓小平说:“知道了。他家的田由我们耕种。”

第二天大刚蒙蒙亮,邓小平便派了几名干部战士帮刘嫂家翻地耙田。田耙好后,他又亲自带领干部战士帮刘家莳田,一连莳了三天,完成了抢种任务。刘嫂感动得热泪盈眶,泮林的老父亲更是激动万分,几次拉着邓小平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事后,邓小平专门召开了一次各区、乡干部会议,会上反复强调了优抚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共产党人要时刻关心群众,优抚工作尤其要做好。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纠正优抚工作中的偏差。会后,各区、乡都修订了优抚措施,组织了帮耕队、代耕队,健全了“共产主义礼拜六”活动制度。逢年过节,还组织人员登门访问,解除了参军战士的后顾之忧。

(原载《红星照征程》,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12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