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11 月 13 日上午,邓小平来到永新县三湾村。

在枫树坪,三湾的群众惊讶地看着正在参观的“东南亚外宾”。这位“外宾”身穿灰色中山装,脚穿一双旧黑皮鞋,身材不高,却很精神,偶尔流露

出四川口音。他们越看越觉得面熟。 “邓小平来三湾了。”“昨天通知要来参观的‘东南亚外宾’,原来是

邓小平。”人们奔走相告,从家中,从地头,群众自发地聚集到三湾招待所的大门附近。用期望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几年来已销声匿迹的邓小平。

邓小平也看到了这群纯厚朴实的“老表”们。虽然还只是初冬时节,但山区已经相当冷了。可是这里的群众仅仅穿着一条单裤,衣衫褴褛且大部分是自织的上布。在望城岗,邓小平从平日与拖拉机配件厂的工友们交往中, 已经了解到老区的条件仍很艰苦,那里群众的生活仍很贫困。今天亲眼见到, 邓小平的眼眶湿润了。他对曾经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至今还这样穷、这样苦,十分难过,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伏尔加”车在永新至宁冈的公路上奔驶。邓小平坐在车里,吸着烟, 默默无语地望着窗外。阴沉沉的天,夹杂着小雨,使人感到格外压抑。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即将燃尽的香烟,摇下车窗,把烟蒂扔出窗外,一阵冷风带着新鲜空气进入车内。邓小平看到沿途的村庄,处处仍是当年的旧土屋,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添一层陈旧。

虽然,1972 年邓小平头上仍戴着“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紧箍咒”, 一路上又是少说多看,可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他很难再保持沉默。在宁冈县茅坪,邓小平参观了湘赣边“一大”会议、八角楼等旧址旧居。这些旧址旧居分布在与三湾相似的穷困的村庄中。在八角楼, 讲解员讲起林彪篡改“朱毛会师”的历史为“毛林会师”。邓小平插言:“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参观毛泽东旧居后,邓小平又说:“当时蛮艰苦,革命真不容易。” 看到农舍墙上保存的革命标语时,宁冈县的干部忙向邓小平介绍茅坪有

多少人家,有多少旧址旧居,这些革命标语是怎样保存的⋯⋯ “老表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卓琳突然问了一句。

宁冈县的干部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答才好。他们早已知道邓小平的认真是闻名于世的,也不愿对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说违心的话。

邓小平看到当地干部有难言之隐,平静地对他们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他还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的党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

临上车时,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地对宁冈县的干部说:“你们在这里辛苦。过去毛主席在这里于革命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

望着盘山公路上远去的小轿车,宁冈县的干部们久久地站在原地,心里回味着“以后会好的”话语。

黄洋界,毛泽东的一阕《西江月·井冈山》使其闻名遐迩。11 月 14 日,邓小平来到这里。

邓小平站在黄洋界,眺望远方。人说庐山的云海会使人在身临其境时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井冈山那气势磅礴的云瀑同样壮观、雄伟,一会儿似铺天盖地的大潮,一会儿似涓涓的细流,变幻莫测,千姿百态。

井冈山,革命的摇篮。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谭震林、黄克诚、谭政、滕代远、何长工、萧克、宋任穷、陈正人等等,诸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功臣、邓小平的老战友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而今有的已经谢世,有的独处一方,有的仍在禁锢之中。到井冈山是邓小平多年的夙愿。

1931 年 2 月,邓小平率红七军转战粤桂进入江西,到达距井冈山百余公里的崇义县,这里已是湘赣根据地的外围地带。因江西的敌情尚不严重,他在此告别红七军的战友,转道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与井冈山失之交臂。此后, 邓小平又在中央苏区工作,却一直没能上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到过江西,但因公务繁忙,仍未了却上井冈山的心愿,今天总算如愿以偿了。他忘情于这个初访的浮想中。

“首长,这碑文上毛主席的手迹《西江月·井冈山》,不是主席 1965 年重上井冈山时写的,而是郭老来井冈山后,在武汉东湖请毛主席手书,立碑时按主席手迹临摹的。”讲解员的话打断了邓小平的思绪。

“哦。”邓小平将目光转向纪念碑。

“首长,1969 年林彪到井冈山时,他也题过词。叶群跟着也题词。” 听说叶群居然也为黄洋界题词,邓小平以一种不屑的口吻说:“她不在!”八面山,井冈山党委书记程世茂和几个井冈山外事办的年轻人簇拥着邓

小平在爬坡。一位细心的工作人员看到邓小平的腿有些不便,就机灵地砍了一根小竹棍给他。邓小平高兴地接过小竹棍,敲敲腿,风趣地对大家说:“我这一身零件除了这条腿,其他都是好的。”

在去双马石的小路上,一位年轻人听说邓小平是第一次上井冈山,便在路旁拔了一棵桔梗,介绍说红军当年在井冈山就是吃这个。邓小平接过这棵桔梗,递到自己的鼻子前闻了一会。仿佛想起了过草地,整整七天七夜,大草地上面野草无际,下面黑水弥漫,渺无人烟,气候变化无常,许多红军战士倒下了,他们死于饥饿,死于疾病,死于误食毒草,死于沼泽之中。邓小平面带对往事的追溯,严肃地说:“是的,这种草全国都有,红军长征时也是吃这个,有些麻口,这个既可以充饥,又可以解渴。”年轻人用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革命前辈,有的还情不自禁地把桔梗放进嘴里细嚼,品味其中的甘苦。

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硃砂冲、桐木岭; 大小井、黄坳、茨坪;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工艺美术厂; 井冈山的许多历史遗迹和景点留下了邓小平的足印。

井冈山的群众得知邓小平来了,都很兴奋,想方设法要见见他。井冈山党委也尽可能为邓小平在山上的活动提供方便,在参观、食宿方面作了认真安排。

直至今日,许多井冈山人都能如数家珍般地叙述邓小平当年寻访井冈山的珍闻轶事:“说草”、“吃鸡”、“评戏”、“诊脚”等等。

富有革命传统的井冈山人民与革命领袖心心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