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76年~427年),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生于东晋时浔阳柴桑,即江西省九江市。东晋诗人。

田园生活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及《桃花源记》等。诗文作品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之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由于父亲早死,陶渊明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他从29岁开始奔波仕途,曾几次出仕,但他与世俗是那样格格不入,在混迹于官场时,总充满悔恨的心情。于是,与官场永诀,以躬耕终老。

陶渊明在归田后的20多年间,是他在创作上最丰富的时期。他的性情与田园的自然契合,使其所作诗篇大放溢彩。

在陶渊明的所有关于田园生活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及《桃花源记》最为著名。这些诗文,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篇散文,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辞》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抒写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寓情于景,情真意切,富有情趣;文字洗练,笔调清新,音节谐美,富于音乐美,结构严谨周密。

欧阳修对《归去来兮辞》推崇备至,他认为,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独特风格。

《归园田居》一共五首。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画意。作者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全诗以抒情为基调,兼有农村景物的描绘,且以“羁鸟”、“池鱼”自喻,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蔑视丑恶的官场生活的情怀。

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对仗亦十分自然,读者不仅能从诗中看到乡村的田园、房舍、榆柳、桃李、闻到狗吠和鸡啼,而且能看到一位洒脱诗人对着这宁静的田园景物,在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

《桃花源记》不是诗,而是一篇美文。但它作为陶渊明田园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

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总之,其创作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桃花源”真正的价值在于当初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而今天也应该是我们心灵和精神当中的一种寄托所在。

对陶渊明的诗文,尤其是他的田园诗,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大诗人都曾高度评价。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前人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

陶渊明的不朽诗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为我国田园诗歌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旁注]

仕宦 即给皇帝当仆人,做官的意思。古代文人对当官的一种谦虚称法。如“学而优则仕”等。也指官员。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引申为仕途,即官场。

田园诗派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田园诗派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归隐 回家隐居;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如归隐故园。宋苏轼《次韵子由送千之侄》:“白发未成归隐计,青衫傥有济时心。”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因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醉翁亭记》和《秋声赋》等。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省海宁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著有《人间词话》、《曲录》、《观堂集林》等。

[阅读链接]

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作诗,一听小吏报说督邮来了,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去见督邮。

小吏见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就提醒他换件衣服再去。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倚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

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辞职不干回老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