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时期——诗词大家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明清两代历时500余年,诗词方面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明初高启的诗作雄浑豪俊,气象磅礴。清代诗坛涌现出大量诗人和诗作,数量均远胜唐诗。
“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袁枚的诗句语含禅机,成乾嘉时期一大风景;龚自珍诗打破模山范水格局,表达了对社会改革的愿望。
明清两代诗词成就虽无法迈唐越宋,但有高启、纳兰性德、袁枚、龚自珍独领风骚,堪称唐宋后劲,影响至今。
明初诗人之冠高启
高启(1336年~1373年),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和徐贲并誉为“吴中四杰”。
高启诗才天授,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和《缶鸣集》等。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长大后嗜好诗歌,常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在一起切磋诗文。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为应对时局计,淮南行省广纳人才,时年16岁的高启被招为幕僚。但他厌恶官场,23岁那年借故离开,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
1368年,高启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到朱元璋赏识,朱元璋又命他教授诸王,纂修《元史》。但高启为人孤高耿介,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朱元璋于1370年秋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时,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就对他产生忌恨,后来将他处死。
把高启送上刑场的是一篇《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家盖房子上大梁时,都要摆上猪头祭神,点上爆竹驱鬼,作为苏州治所的官方办公大楼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样的上梁文才是那么一回事。
当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便把这位隐居在此地的资深文人高启请出来挥墨献宝。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却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
一是魏观修建的知府治所选在了张士诚宫殿遗址,而张士诚正是朱元璋当年的死对头;二是高启写得那篇《上梁文》中,有“龙盘虎踞”的字眼,这更犯了朱元璋大忌,结果被朱元璋以腰斩刑处死。
高启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高启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元末明初这段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不利环境下,独树一帜的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
高启有诗才,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尤擅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高启诗中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这类诗歌,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但高启思想比较复杂,他也写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极的诗,未能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高启因长期居于乡里,所以他的部分诗歌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田家行》和《看刈禾》等,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
这些作品,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比如他在《黄氏延绿轩》中写道: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这首五言绝句写的是春景。一开篇用“葱葱”两个叠音词写景抒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一个“暗”字,写出了“溪树”的色调质感。诗的最后两句,想象新奇: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这是我们都感受过却不易写出的情景。
高启的田园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
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道:“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
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燹下的苦难。
高启诗中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这类诗歌,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如五古《寓感》其七云:
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险巇。
杯酒出肺肝,须臾起相疑。
田蚡排窦婴,赵高诬李斯。
倾挤不少假,权宠实灾基。
这首诗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露。又如他去官后的《太白三章》之三:“新丰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实际上是讥讽明朝新贵的。但高启思想比较复杂,他也写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极的诗,未能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高启诗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诗崇尚写实,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如“江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等句,均产生于生活实感,新颖逼真。
其次,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如《凿渠谣》:“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黄河曾开千丈余。君不见,贾尚书。”只是寥寥数句,收煞处戛然而止,给人以深远的回味。
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只有数句的小诗,更具有民歌风味。如《子夜四时歌》之二:“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话,亲切动人。这些诗的创作,与他乡居时多与下层人民接近有关。
最后,高启学什么像什么。用纪晓岚的话说就是“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
不过,高启的这种模仿,绝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简单的拷贝和删减,而是“兼采众家之长”,取其精髓,自成一体,丝毫没有“偏执之病”。
高启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元末明初这段以演义、小说为主流文化的不利环境下,独树一帜的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
鉴于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清代学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开国诗人第一”。
[旁注]
吴中四杰 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因四人都是吴中,即江苏省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魏观 字杞山,蒲圻人。元时隐居蒲山,朱元璋称吴王后,入朝为官。1372年,出任苏州知府。他到任后,把知府衙门修在张士诚的宫殿遗址上,犯了忌讳,被腰斩。
杨基 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明初十才子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他的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
五古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即五古和七古。
赵翼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即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代文学家、史学家。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在位31年,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推翻了元朝,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纪晓岚(1724年~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应天府上元县人。清代文学家、官员。谥“文达”。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曾主编《四库全书》。有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阅读链接]
1961年,毛泽东曾在一天上午连写三信催秘书查高启的一首咏梅诗,一日三催,这在毛泽东留下的书信中极为鲜见,可见毛泽东对此诗的喜欢程度。后来终于查知,这首诗是明代高启《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
前人称高启《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这九首梅花诗,首首读来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高启写梅独摄其魂,确有不俗之处。
毛泽东所喜爱的第一首,以瑶台仙姿赞其超凡脱俗,以高士美人歌其孤傲高洁,以疏影残香怜其淡泊自爱,突出了梅花高洁坚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