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坛导师袁枚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生于清代钱塘,即浙江省杭州。清代诗人、散文家。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他善于以禅入诗,使诗歌腾跃着鲜活的生命气息,灵动洒脱,清新自然,在清代乾嘉诗坛独树一帜。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1739年,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1742年,袁枚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袁枚33岁时,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
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生平发现人才,奖掖后进,提倡妇女文学,广收女弟子,成为当时的诗坛导师。
事实上,袁枚的诗歌受到了禅风的哺育,这一点,已为同时代的人所注意。蒋士铨称袁枚为“诗佛”;王文治称袁枚“君不好佛,而所言往往有佛意”。袁枚诗歌作品,在思维方式、自由性灵的抒发等方面,都对禅宗有所吸收与扬弃。
袁枚对佛禅的吸收首先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乾嘉时期,朴学考据盛极一时。作为对明末“空谈心性”风气的反动,清中叶的人们普遍以“形而下”的思维方式观照一切,诗歌也为“典故”、“来历”所肢解,成为考证的对象,诗歌的玄妙被具体的,感性的实证所掩遮。
袁枚吸取了禅家“形而上”思维方式,突破诗歌表现对感官经验的依附,非常注重艺术表现的空灵与独创,赋予平平常常的生活和事物以诗的美感。
袁枚“形而上”的思维方式,使他得以超越当时盛行的“形而下”思维模式,即使撷取寻常的题材,也能创作出绝妙的诗作,有一种诗意荡漾其中。他的《推窗》写道: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由于风雨大作而将门窗关紧,风雨过后将其打开本是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情,而用“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将其升华,以山的扑面而来表现人对山的喜爱之情,诗意顿出。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袁诗中不胜枚举。他的一些诗作表现了摆脱红尘喧嚣的宁和,呈现出宁静平淡的禅境。
比如他的《水西亭夜坐》写道:
明月爱流水,一轮池上明。
水亦爱明月,金波彻底清。
爱水兼爱月,有客坐于亭。
其时万籁寂,秋花呈微馨。
荷珠不甚惜,风来一齐倾。
露零萤光湿,屐响蛩语停。
感此玄化理,形骸付空冥。
坐久并忘我,何处尘虑撄。
钟声偶然来,起念知三更。
当我起念时,天亦微云生。
在清寂恬淡中,心灵与宇宙化合,进入“形骸付空冥”的境界。在这样的一些诗作中,诗人常以月色的空明、秋天的清丽创造“空”、“寂”、“静”的近乎禅宗的意境。
从袁枚的性灵说也可以看出禅宗对他的诗歌的影响。他主张写诗要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他扬弃了禅家宗教的涵义,重视人的自然情感和真实个性。他对诗歌的灵动活脱的追求,与禅家的“活泼泼地”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他的《品画》一诗写道: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蛟龙生气尽,不如鼠横行。
这首诗中的神韵与禅机在深层思维方式上具有相通之处。灵动风格是袁枚诗歌的突出特点。在袁枚的眼里,自然万物往往是有灵性、有感情之物,可与诗人心灵沟通,甚至物与物之间亦可有感情上的交流。
这是袁枚重视感情的性灵说诗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在袁枚笔下,原本无生命的木然之物,可以赋之以生命赋之以灵性、情感变得有人情味与人关系异常密切。这类诗例颇多。
他在《温泉》中写道:
华清宫外水如汤,洗过行人流出墙。
一样温存款寒士,不如世上有炎凉。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晓畅,但运笔巧妙,别有机心。可算是袁枚的代表之作。此诗赋予温泉以款待寒士的温存之情,以及不懂世态炎凉的仁爱之心,温泉水俨然是有性灵的仁者。它不仅显得亲切仁慈,亦反衬了世上有炎凉的可悲现实。
袁枚性灵说就是作诗要有个性、有感悟、有新意。平时要多研究古人,积累学问,而落笔时则提倡“有我”之真率精神,反对堆砌典故和处处模仿古人的形式主义。要有感而发、贴近现实,要生动自然、清新有趣,即使语言通俗一些也不是诗的毛病。
袁枚自称,“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的确,他远非禅宗的虔诚信徒,但又能从中吸取合理的因素,能入禅境,又能出禅境,不受一家之学的束缚,这正是袁枚的可贵之处。
总之,在袁枚那里,禅宗的精神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直接影响他的艺术思维。这在其空灵鲜活的诗歌意境、自由性灵的抒发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旁注]
蒋士铨 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2500多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49种。
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信不征”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工书法,以风韵胜。年未五十,即究心佛学。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
[阅读链接]
袁枚不信鬼神,传说他进京赶考,路投客店,晚上睡觉时,突然房门大开,一白衣女子从门外飘进。只见她手拿两条白绫,进屋后将一条白绫绕在房梁上,把头吊起来,又将另一条递给袁枚,说:“你也像我这样。”
袁枚将白绫缠在脚上。那女子说:“错了!”
袁枚正色道:“你才错了!所以你才变成这样。”
女子一怔,忽然放声大哭,哭后对袁枚拜了三拜,飘然而去。
掌柜的第二天听说这事,自言自语道:“此子今科必中。”
是年,袁枚果然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