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著名楚辞赋大家宋玉
宋玉(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战国时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人,汉族。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相传,宋玉生于屈原之后,是屈原的学生,他平生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其艺术成就很高,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
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这些简略的记述说明宋玉是在屈原以后出名的,并和楚国的唐勒、景差等人一样,都喜欢辞赋。
以后,西汉儒家大家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又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的说法。而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其《新序》中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有“楚威王问于宋玉”的话。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又说: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总之,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说,宋玉是生于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宋玉的作品,最早据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共有16篇。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5篇,《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等6篇,以及《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等3篇。
这些作品分别收集在王逸的《楚辞章句》、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文选》、宋代章樵的《古文苑》和明代刘节的《广文选》中。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
其中,《九辩》是一篇优秀的抒情长诗。王逸在《楚辞章句·九辩序》中说:“宋玉,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但宋玉未必是屈原弟子,《九辩》也不纯为闵惜屈原之作,实际上有更多的自闵意味。《九辩》主要抒发宋玉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里写出了小人当道,黑白颠倒的污浊现实。又如,文中写道:
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
这里又表现了作者身处浊世的做人原则。长诗虽然有模拟屈原之处,但艺术上亦有独创性。主要是特别善于写景抒情,如: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作者将肃杀的秋景与悲怆的心境融为一体,很能引起人的凄凉感,引起失意的封建文人的共鸣。全诗语言清新,想象丰富,手法细腻,主观客观和谐统一,所以,很受人推崇。
此外,宋玉的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篇,也有人认为不是宋玉所作,不过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旁注]
班固 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潜心20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楚威王 芈姓,熊氏,名商,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宣王之子,也继承了宣王救赵伐魏与开拓巴蜀的格局,是战国时代楚国继楚声王之子楚悼王以后使楚国国势发展最强的君王。
楚辞 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这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韩婴(约公元前200~公元前130年),今任丘市人,西汉文、景、武三帝时为官,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后人又称他韩太傅。韩婴讲授、注释《内经》有许多独到之处,世称“韩诗”,与辕固生的“齐诗”、申培的“鲁诗”并称“三家诗”。
[阅读链接]
一次,宋玉跟着楚襄王游览湖北的云梦地区,宋玉给楚襄王讲了巫山神女的故事,并为他作了《高唐赋》。当天夜里,宋玉又梦见了神女。
第二天,他把他梦见的神女的形象描述给楚襄王听,楚襄王叫宋玉用赋的形式把他梦中的情景描写一番,宋玉便做了著名的作品《神女赋》。
在此赋中,宋玉使用了“白日初出照屋梁”、“皎若明月舒其光”、“罗纨绮缋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言”、“婉若游龙乘云翔”等诗句,形式新颖,被后人称为“后来七言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