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宗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遗山先生。生于山西秀容,即山西省忻州市。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
他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出生后7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他7岁能诗,14岁从学郝天挺,20岁出游京师,诗名大噪。
元好问生活在金元兴替之际,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他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
元好问在金亡后不赴仕途,以著述存史自任。曾多年游历在山东、河北、山西各地,成为当时北方文坛的领袖。
1252年,他赴漠北觐见忽必烈,奉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希望利用忽必烈来振兴儒学。1257年病故。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
元好问的诗作,五言诗风格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长短句慷慨激昂。其诗力矫此前金诗在江西诗派影响下的形式主义颓风。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
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北方人民在兵变之余,连年丧乱的苦难。《岐阳三首》为其诗歌代表作品。
元好问是金代最杰出的词人,存词300余首,无论词之数量质量,都为金词之冠。在内容上元好问的词作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包括丧乱词、写景词、爱情词,以及咏怀、吊古、送别、咏物、射猎、边塞词等。在艺术上,他的词以苏轼、辛弃疾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
《摸鱼儿·雁丘辞》是元好问16岁赴试途中有感而发写的一篇即景之作。据作者词前小序说,元好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来到太原,就在汾河岸边,一位张网捕雁的农夫告诉他,早上他捕捉到两只大雁,杀掉其中一只后,另一只撞网逃脱而去,逃脱的大雁在死雁上空悲鸣哀叫,久久不愿意离去,到后来甚至撞死在地面上徇情。
听完后,元好问唏嘘不已,于是向农夫买下两只死雁,埋在汾河岸边,并称之为“雁丘”。当时与元好问同行的友人墨客纷纷写词纪念,于是,元好问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雁丘辞》: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词上阕是对殉情者的赞美,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下阕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
这首咏物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
元好问对诗词创作理论也有独特的造诣。他的《论诗三十首》的主要理论观点在于提倡“自然”,主张情性之“真”;倡导雄劲豪放的诗风提倡性灵、神韵、格调的兼容;提倡多元继承的诗风;开郝经诗歌理论之先端。
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影响也有元一代的诗歌理论。此外,元好问的散文雄深简朴,独具一格,其《续夷坚志》为金代笔记上乘之作。
[旁注]
漠北 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狭义的塞北之北,包括外蒙古和贝加尔湖,在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动中心,是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汉族发动侵略的根据地。南以戈壁为界,东大致到克鲁伦河,西以杭爱山,阿尔泰山一线。
汾河 黄河与汾水的并称。亦指山西省西南部地区。《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唐代苏颋《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墨客 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汉时扬雄《长杨赋》:“言未卒,墨客降席,再拜稽首。”按,《长杨赋序》谓:“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赋中称客为“墨客”,后遂为文人之别称。
郝天挺(1247年~1313年),字继先,出于朵鲁别族,自曾祖而上,居安肃州。曾经教授元好问进士业。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可落魄困穷,也不求助豪富,最后在舞阳去世。
[阅读链接]
有一次,元好问偶然发现一家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是亲戚是朋友助我过年,是冤家是对头登门要钱,横批是:奈何奈何。
元好问问后才得知,这家老人染病,债台高筑,但年关债主要账,便写了这副对联。元好问得知后深表同情,就提笔写了一副对联:冤有头债有主欠账应还,素不识交朋友登门送钱,横批是:苦尽甘来。
写罢又赠给这家人100两银子。这家人千恩万谢,感激不尽。这副对联既有劝诫,又有鼓励,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