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生于南宋时吉州庐陵,即江西省吉安市。
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其诗《过零丁洋》、《正气歌》脍炙人口,久为传颂。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先生集》等。
文天祥在童年的时候,就非常仰慕英雄人物,尤其喜欢读忠臣良将一类的传记。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一生不做官。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在手,就废寝忘食,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
他的学问却十分渊博,对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医、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文仪对劳苦的乡里充满了同情,有读书补世的志向。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文仪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21岁那年,文天祥到京师临安参加科举考试。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宋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
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
宋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人们就以“宋瑞”为天祥的字。
1259年,蒙古人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战争。九月,忽必烈围鄂州。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且多言招祸,可面对社稷人民,他选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书,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蒙救国。可惜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文天祥见朝廷权奸当道,自己的改革设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愿尸位素餐,混迹官场,更不愿同流合污,宁愿暂时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这就是文天祥的处世哲学。他深感人心险恶,世道污浊,决意息影林泉。
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庄,隐居于此,寄情山水,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然而,他的内心一点也不宁静,每见落叶萧萧,凉月堕阶,忧国忧民之情就油然而生。1273,朝廷起用他为湖南提刑,掌管狱讼,他推辞不了,惟有启程上任。
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知州。赣州紧邻他的家乡,在赣州期间,他办事分外勤谨,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各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
但不到一年,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积极要求奔赴前线阻击蒙元,妄图扭转战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阻挠。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朝廷终于颁旨召文天祥领兵入京。1275年8月,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文天祥声望大增。
1276年正月,蒙古铁骑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城内城外,宋朝将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汉奸。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蒙元大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态度和蒙古交涉,却被蒙古统帅伯颜扣留。后来逃脱。
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下二两龙脑自杀守节,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文天祥战败被俘。在当时,蒙古兵的元帅、汉奸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
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这首诗就是流芳千古的《过零丁洋》。诗写道: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在写作方法上,全诗以概括的手法描述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合叙事与言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诗歌前面六句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结尾两句转而谱写出激情慷慨的绝唱,这样的情调转换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民族主义诗篇。
1279年,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许多降臣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被关进位兵马司牢房。文天祥在关押3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
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文天祥在《正气歌》的中写道:
天地之间正气存,赋予形体杂纷纷。
地上江河与山岳,天上日月和繁星。
人有正气叫浩然,充塞环宇满盈盈。
生逢圣世清明年,平平和和效朝廷。
国难当头见气节,永垂青史留美名。
我心悲伤悠绵绵,好似苍天哪有边?
贤哲虽然已远去,榜样令我心更坚。
檐心展读圣贤书,光华照彻我容颜。
这首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诗人认为,山河日月等都是正气赋予的形体,对于人来讲,有了正气,在太平情况下,能发挥才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尽力;在国家危难之际,能表现出坚贞不渝的节操。
一个人的正气得到发扬,生死就会置之度外。历史上的英雄圣贤是他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崇高精神和传统美德一直鼓舞着他。
全篇感情炽烈,慷慨悲壮,大义凛然,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尽管作者对“正气”的阐述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所坚持的伦理观念是属于封建主义思想范畴的,所举历史人物也并非全都值得称道,但全篇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昂扬的斗志,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
面对元世祖,文天祥拒绝所有高官厚禄,说:“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
临牺牲时,他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
后人评价他:“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肯定他为国捐躯的壮举。
文天祥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的诗作达作百余首,成就很高。他的诗篇,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旁注]
文仪 字士表,号革斋,又号竹居,乡称君子长者。今江西吉安人。文天祥父。文仪十分重视文天祥兄弟的教育,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以读书勤敏、学识渊博闻名乡里。
王应麟 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历任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20年。他一生著述颇富,计有20余种、600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临安 1138年南宋定行在于杭州,改称临安。临安原为地方政权吴越国的西府,被选定为行在后开始扩建,使之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前后共计一百三十八年。
伯颜 蒙古八邻部人。元朝军事家,大将。曾祖述律哥图、祖阿刺从成吉思汗征战有功,封为八邻部左千户及断事官。
述志诗 由东汉仲长统创作的诗歌。体现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一种绝望的愤激,及对人生的热爱和生命价值的珍惜。在艺术上,述志诗是完美的四言诗,气势雄伟,富于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从语言到形象充满瑰丽雄壮的阳刚之美与痛快淋漓的风格。
丞相 也称宰相,是我国古代官名。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朝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设项邦,秦统一以后只设左、右丞相。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
宋理宗(12052年~1264年),赵昀,绍兴府人,宋皇室宗戚,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原名赵与莒,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驾崩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史称“宋理宗”。
忽必烈(1215年~1294年),全名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成吉思汗嫡孙,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元朝的创建者,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5年,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蒙古尊号“薛禅汗”。
[阅读链接]
文天祥上京赴考那年,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把他的卷子提为第一名。
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
卷子是密封的,拆开后见到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就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人们就以“宋瑞”为文天祥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