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的词作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提出“别是一家”之说。代表作品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今有后人《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做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

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

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两人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夫妻二人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1127年,北方女真族攻破了汴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

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9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漂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的词风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因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她的前期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

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

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其次,熔炼家常语。李清照遣词造句,生动自然,创造了以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

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再次,善用白描法。李清照以长于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伶仃,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

最后,讲求韵律美。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辞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她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入化。因此明末清初戏曲作家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我们看看《声声慢·寻寻觅觅》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来感受一下这位婉约派女词人的内心世界。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题作“秋情”,词写主人公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上阕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下阕描写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容颜,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全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透过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景象,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之使人动容。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阕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下阕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尤其结拍三句,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全词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李清照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我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我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旁注]

婉约词派 婉约派为我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我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赵明诚 字德甫,密州诸城,即山东省诸城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娶李清照。1129年病逝于建康。

知府 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

沈谦(1620年~1670年),字去矜,号东江,仁和临平,即余杭人。明末清初韵学家。作有《东江词韵》,与毛稚黄、张祖望赋诗为乐,皆为时所称,称“南楼三子”。

万树(1630年~1688年),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常州府宜兴,即江苏省宜兴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词学家、戏曲文学作家。存世作品有《璇玑碎锦》、《香胆词》和《拥双艳三种曲》。

[阅读链接]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醉花阴》寄给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看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问:“是哪三句?”

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简直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