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宗工巨匠李攀龙

李攀龙(1514年~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山东省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

他继文学流派“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士祯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他编的《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

李攀龙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1544年中进士,此后,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迁,辗转郎署,官职闲散。

在此间,他与王士祯、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结为诗社。其论诗主张,与明代“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

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即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李攀龙集中的拟古乐府,是其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1553年,李攀龙出守顺德,也就是后来的河北邢台市,为顺德知府。3年任期中,他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请蠲民税,减轻百姓负担;政刑宽简,民无冤情;增设驿站,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等。

与此同时,他的诗文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无论赠答抒怀,还是描山摹水,或是关心时政之作,都各具特色。如《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春兴》等,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1556年夏,李攀龙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因为他不能忍受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作风,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

在职虽不满一年,李攀龙足迹却遍及区内,在视察府州县学的同时,也游览了各地的名山胜迹。《抄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便是这一时期的最佳诗作。

由陕归来,李攀龙在家乡筑白雪楼,隐居高卧,杜门谢客,不与权贵往来,一些达官显官以其接见为荣,学人士子更以其品评来衡定自己的身价。因此“闻望茂著,自时厥后,操海内文柄垂二十年”。

这一时期是李攀龙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所写诗文,殆占《沧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诗文最初结集曾名为《白雪楼集》。此间,诗歌以吟咏故乡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青萝馆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张转运龙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隆庆改元,即1567年,李攀龙重新进入政坛,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两年后,升职为河南按察使。

在浙江任职期间,李攀龙曾写诗赞美以“戚家军”为主体的抗倭军将,表现深厚的爱国之情。在河南任职4个月,老母病故,他扶柩归里。本来病弱,加上持丧哀痛过甚,遂卧病不起,第二年暴疾而卒,终年58岁。

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

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来刻画好友王士祯,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

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其诗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清代诗人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

李攀龙诗文,由其友人、“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士祯整理编集为30卷,题《沧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历百年而不衰。

李攀龙所编《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

[旁注]

台阁体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号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察司提学副使 宋代置提举学事司掌地方学政。元朝改为儒学提举司提举。明朝由提刑按察使司之按察使及副使、佥事等兼任各省提督学道。清朝改为提举学政,简称学政,各省一名,官位与总督或巡抚平行,掌学政及考试。清末改为“提学使”。

戚家军 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4000人,主力是义乌东阳的农民和矿工。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

保俶塔 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宝石山上,又名保叔塔、宝石塔、宝所塔、保所塔。据载始建于948年至960年,原为九级,998年至1003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历代曾多次修建,现在的实心塔是1933年按照古塔原样修葺的。为西湖之标志。

谢榛(1495年~1575年)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16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士祯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

[阅读链接]

据说,李攀龙居家10年,在历城郊外,鲍山之侧,筑了一栋白雪楼,楼前草蔓丛生,百花盛开,中间却有一条小路,被踏得非常光滑,这条路一直到白雪楼的台阶檐下。而台阶上面却又长满青草。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虽然白雪楼的楼门设在这里,但李攀龙却常常都是关着门的。在他居家期间,慕他盛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既有文学青年,背着一麻袋诗词,想要找李攀龙指导;也有官场新贵,想请他去提振文化产业。

而后者,李攀龙大都是拒绝的。来找李攀龙的人一多,他家门前的小路自然就被踩得很光滑了。但是,又由于他真正接待的人并不多,所以,楼门前的台阶上自然也就长满了青草。